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 史蒂芬·羅奇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9月24日文章,原題: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當下(全球)氣候變化中,人們很容易忽視重大進步的跡象。中國就是個例子。通過轉變經濟模式、改變燃料來源、發展新型交通系統、擁抱環保城鎮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堪稱全球領導的表率,世界其他國家理應認真思考。但由于忙著用貿易來妖魔化中國,西方完全錯失了這點。
中國經濟結構從過度依賴污染嚴重的制造業,顯著轉向低碳服務業。2006年時第二產業占中國GDP的48%,第三產業僅占42%。到了2018年,服務業占比已達到52%。就大型經濟體而言,在如此短時間內發生如此規模的結構性變化,幾乎前所未有。
這種轉變并非偶然。2007年中國領導人發出警告,稱中國經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這引發國內的激烈討論,并對中國的五年規劃和改革產生重大影響。北京領導層認定,中國不能再走能源和污染密集型增長的道路了。
與這種轉變一致的是,中國一直大力改變燃料消耗構成,增加油氣、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去年煤炭占中國初級能源消費總量的58%,與2006年的74%相比,大幅下降。在接受非碳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方面,中國領軍世界。2018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量比美國高出38%,是德國的3倍。若保持目前增幅,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或達到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這是通往更清潔經濟 的重大進展。
中國可持續性發展的第三關鍵因素是快速變化的交通模式。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高鐵網,今后還將大幅擴展。這種節長距離交通模式,與上世紀碳密集型交通網絡打造的美國洲際公路,形成鮮明對比。誠然,與很多國家一樣,中國大城市擁堵嚴重。但中國正采取行動。中國擁有發展最快的地鐵系統,世界12條最長地鐵網絡中有7條在這里。電動車輛市場也遠超別國。
中國還在新型生態城市方面表現突出,計劃建設250多座生態城。中國作為城鎮化的后來者,有機會依賴城市規劃和節能新模式,這些優勢是工業國家先行者所不具備的。總之,中國正沿著這些道路繼續走下去,在為世界其他地區確立更高標準。
貿易戰固然重要,但中國正贏得遠比貿易戰更重要的可持續性發展之戰。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傾力于這場戰斗,是在人均產出剛超過發達經濟體1/3水平之時。作為一個較窮國家,中國卻做出有覺察的選擇,把重心從增長的數量轉向質量。那我們其他國家呢?▲(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