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20日宣布,同臺灣當局斷絕“外交關系”并將同中國恢復外交關系。消息公布后,我作為上世紀最早一批赴基里巴斯的中國金融援外工作人員,時隔1/4多世紀,仍能清晰憶起當年援助工作的細節。
1992年夏天,我作為中國銀行一員,來到基里巴斯等南太島國開展援助業務。就經濟生活水平而言,1992年的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和中國北京相當。我清楚記得,當時北京只有三里河一家超市,而塔拉瓦則有很多,只不過當地沒有什么工業,人們以種植椰子、香蕉或捕魚為生,日常生活用品和工業用品都從日本、澳大利亞等進口。中國當時還處于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M1、M2等貨幣政策術語還難得一見,但相比之下,基里巴斯已有成熟的公共財政和貨幣金融理念,這讓我在大學學習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突然在基里巴斯談判中找到用武之地。
在當時背景下,中國對基里巴斯的幾個援助項目都是勞動密集型:一個是公共建筑,比如該國的議會大廈(我們去的時候,建筑剛剛冒出地面);第二是和跟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如公路、蓄水池等;第三是農業項目,中國幫他們改良香蕉種植和椰樹生長期等。
那個年代,臺灣經濟發展水平比中國大陸高一點,經常以捐贈小汽車、公交車、摩托車方式拉攏部分南太島國。到2003年,基里巴斯轉向臺灣,我們內心十分復雜。
20多年后,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我也一直奔走在支持中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第一線,見證了我們國家在“走出去”領域的全部歷程。隨著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深入融合,中國對外援助的資金、方式和創新能力更加多元。比如,在上述傳統援助項目之外,中國還與南太島國一起開展實用技術交流、氣候變化研究合作。基里巴斯技術人員可以到中國的大學深造學習,中國機構則與基里巴斯等南太島國在漁業、旅游業、南極科考方面展開合作。
許多國人和我一樣發現,近些年,企業投資和民間交流開始起到主要作用,官方援助反而退居其次。原因在于,隨著中國國際角色的發展,中國人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我2016年訪問斐濟,曾親見中國企業家結伴旅游尋找投資機會,有中國企業發現當地的生姜商機,將其出口到中國,增加當地貿易收入。從這個角度說,基里巴斯和中國復交,在全新的、全方位的、更高起點的合作基礎上,兩國經濟交往將更加緊密。▲(作者是中國進出口銀行資深經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昌會)
環球時報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