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走出一條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回顧過去,西方世界一直在誤讀、批評、詆毀中國的發展道路,甚至施加種種壓力試圖改變中國的政治進程。中國沒有因外部壓力或者誘惑而改變道路,同時總體上越來越有智慧地開展斗爭,應對外部敵對或者不友好的力量,實現了高度開放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國成功在了各種政治經濟策略之間的平衡。
必須看到,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勢力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嚴重不適應,一些人始終認為,在政治上“扳倒中國”是美國21世紀戰略勝出最簡單、最徹底的方式。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華發難,推動“扳倒中國”在國家層面政策化。
這場博弈至少是幾代人的事情,在美國和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總水平高于中國的時候,他們擁有開展這種攻勢的戰略優勢,也必將最大化地使用這些優勢。意識形態是他們發動攻勢的主陣地,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與美西方社會的各種價值接口都會被敵對和不友好勢力用來開展滲透。
貿易戰開辟了美國對華施壓的新戰線,無論這當中有多少是真實的利益糾紛,有多少屬于美方要在戰略上沖擊中國的謀算,這些沖擊進一步加劇了來自美西方對中國的綜合壓力是客觀的。成立70年的新中國是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同時也是挑戰達到新峰值的時候。
中國必須抵制來自美西方、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壓力,對這場斗爭的長期性我們要有充分思想準備,不能抱任何幻想。當初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而且這個國家因此走向了繁榮富強,我們就需承受它所對應的那些國際政治代價,決不可患得患失。
與此同時,我們要有充分的能力駕馭與美國以及部分西方勢力的曠日持久的矛盾乃至沖突,既不被他們壓垮,自我放棄,也不能沉溺于這種沖突,不知不覺變成凡是他們擁護的我們就反對,凡是他們反對的我們就擁護。堅決以中國全面發展的利益為中心,不把對外博弈當作主線,讓我們的事業既不迷航,又準確有度,這樣的權衡把握或許是對中國社會的真正考驗。
中國要健康發展,政治上不被西方忽悠是大前提。在此基礎上,我們要自 信地釋放社會的內在活力,不讓對西方滲透的防范影響這種釋放,而且要做到中國的發展動能長期保持不輸于西方社會的高位。這說起來就是一個原則,但在實踐中是極其復雜的平衡,保持它的最佳狀態殊為不易。
看看周圍的世界,有的輕易就被西方壓垮或者俘虜了,釀成代價高昂的顏色革命。還有一些社會,它們陷入與美國及西方全面而尖銳的對抗,導致了內部意識形態的激進和僵化,它們從不同方向構成了教訓。
新中國的70年可謂波瀾起伏,然而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這70年的中國一步一個腳印,走了一條實事求是的穩健路線。我們長期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即使面對美國很大的戰略壓力,也沒有亂了陣腳,既不無原則妥協,也沒有走向激烈的戰略對撞,這不能不說非常難能可貴。
我們應堅決把穩健道路走下去,當前尤其要抵制美國的高壓對社會生活可能產生的連帶壓縮性影響,對社會活力造成削弱。美方顯然就掉入了這樣的螺旋,美國對中國這個最大新興經濟體的開放出現萎縮,反華思潮泛濫且轉變成對華關系中的亂象,傷害到了美國的發展機制。可以說,中國在多大程度上比美國更理性,我們就會在同等程度上擁有更多面向未來的主動性。
中國現代化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從本質上說,它們更主要是內生的。中國越強大,我們越沒有真正的敵人,一些潛在的敵人就可能做出更加現實的選擇。今天的挑戰可謂是空前的,但中國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八面來風。今日之中國更有能力處理復雜的內外問題,把各種力量最終組合成中國前進的合力。▲
環球時報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