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婧超
【關鍵詞】馬克思 ?唯物史觀 ?異化 ?歷史演變
【中圖分類號】B0-0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5.012
早在圣經中就已出現了“異化”一詞;近代以來,“異化”更多地被提到,盧梭就曾多次使用,而黑格爾把“異化”上升到哲學的范疇,用此來闡明主體與客體間的割裂關系,并且涉及了人的自我意識的異化思想。隨之,費爾巴哈等對此展開了較為深入的論述,這對馬克思的理論體系構建產生了積極作用。“異化”始終存在于馬克思理論思想探究的演變之中,梳理該理論的歷史演變邏輯,正確把握馬克思異化理論,特別是唯物史觀中的異化思想,對更好地解釋中國當代社會存在的各種異化現象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受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異化觀點的啟發,1843年到1844年初,馬克思先后撰寫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由此開始了對青年黑格爾派理論和思維上的反駁。
《論猶太人問題》中關于“異化”的闡述。針對1842年普魯士當局頒布的關于猶太人的相關政令,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布魯諾·鮑威爾發表《猶太人問題》等文來闡釋他在猶太人現狀和異化問題上的相關論點。他認為,導致人類異化的根源是宗教,要贏得人的自我解放就需要根據宗教來對自身進行改變;從現實生活中看,就是讓猶太人民自己改變其宗教信仰。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對此的駁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在宗教異化方面,馬克思提出要根據猶太人的實際情況和各國的差異性國情來進行分析。猶太人的問題在德國、法國有不同的表現,通過對各國社會現狀的分析發現,在政治上進行了解放的國家依舊也有宗教的存在。所以,猶太人獲得解放并不一定要從宗教層面獲得,可以將宗教異化的視角落到國家和個人中去,馬克思由此將矛頭直指對政治國家的批判。在政治異化方面,馬克思認為,宗教異化并不是人的根本性的異化,它只是政治異化的一種結果,是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一種分離的樣態。對于財富的追求是人的異化現象產生的根源,也是政治異化產生的現實基礎,如此個人異化的本質反過來制約了人,人向它“俯首稱臣”。但是,國家的存在并不會遏制這種現象,只有將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個人變成自由個人聯合體中的一員,才能打破這種異化現象,實現人的解放。最終落實到社會政治的根本——人的異化方面,在馬克思看來,尋求人的解放就是逐步消除人的異化現象的過程。馬克思提出:“猶太人的解放,就其終極意義來說,就是人類從猶太精神中得到解放”,[1]不論是猶太人,還是人類自己,所說的解放就是擺脫異化的影響。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對異化問題的闡述。在1844年2月出版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馬克思探索思想解放的道路不斷延伸。他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局限性加以評述,對德國現狀加以分析,遵循以“人”為軸心的邏輯考察模式,展開了對哲學、政治和宗教方面的系統思考。馬克思認為,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奴役和壓制無法得到解決,只能寄托于宗教信仰中對“彼岸世界”的美好憧憬,從而麻痹著現實中真實的人性。但是,馬克思用現實中的人取代了黑格爾異化思想中的絕對精神,將人從社會生活中解放出來,這就是人對人自身異化的揚棄。這種思想不僅揭示了神學的本質,同時也抨擊了德國的政治現狀。于此,馬克思從國家政治領域的視野走向了人的社會生活,從對人的社會生活領域的思考發展到了對人的本質的探究。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概念的闡述。1844年5月底6月初,馬克思開始撰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開始逐漸擺脫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思辨模式,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現實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手稿》就是他關注資本主義私有制、無產階級現狀及社會地位,來闡述異化現象的著名著作。馬克思立足當時的社會經濟事實,認識到人們通過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卻并不屬于自己,常常還與這些產品發生相互對立的狀況。馬克思認為,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在具有對象性的勞動活動中,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是能體現出自己本質的。但是,彼時的勞動者卻喪失了支配其生產成果的權利,無法體現自己的本質,這種特殊體現就是勞動異化現象,這種現象是對人和社會發展的否定。因此,馬克思通過對勞動者和勞動產品、勞動者和勞動活動、人與人的類本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四個方面對異化進行了探究,以期闡述勞動異化現象。歸根到底,這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下的商品交換形式,使得人與人之間原本緊密的聯系變得逐漸疏離,人們之間的交往變成了奴役與被奴役的異狀。因此,研究異化現象最終必定要落在人類自身上面。
馬克思前期異化思想對后世的啟示。馬克思前期關于異化的思想雖說還帶有費爾巴哈的痕跡,還未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待社會中的異化現象,但是,彼時的他已經意識到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自然界發展的重要性,并且能從實踐出發來思索社會現象。考察人的發展不僅要肯定人們勞動的積極性,同時也要警惕其消極性,就是勞動的異化現象。勞動異化抑制了人的感官和能力的延伸,使本應為其自身服務的模式轉變為受人類自身控制的奴役模式。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人的異化現象,因為人類正是在對這種異化現象的壓制與反抗中不斷地取得了對自身的超越。所以,對人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異化現象,我們不應進行純粹的否定性批判,而是要站在實踐理性、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上看待這一現象。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不僅在馬克思的那個時代有其特殊的表征,在馬克思之后的每一個時代也都會有不同的表征。我們要針對每個時代異化現象的不同表現,作出合理的揚棄。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后,在唯物史觀中有沒有為異化理論留下一席之地呢?如果留下了,那么唯物史觀中的異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可以說,異化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到1845年春出版《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時,馬克思已經跳出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牢籠”,勾勒出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綱要。緊接著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社會觀念的形成”[2]的理論概念,然后全面討論歷史唯物主義。從根本上講,這是馬克思對自己前期理論的反思。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放棄“異化”概念,而是延用并發展了異化思想,將其歸結其為人類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社會發展中出現了私有財產,使得人們對生產資料占有出現了不平等性,產生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這是一切異化現象的“根源”。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社會分工會逐步合理化,異化現象也會隨之消失,這是異化現象的最終“歸途”。馬克思已經從現實生活中的個人以及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的角度出發,運用實踐的考察方式對自己早期的異化理論進行揚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提到了異化,用來說明勞動和資本的對立,站在剖析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角度上來解析異化理論,異化理論在這里被賦予了特定的經濟內涵,具有更為豐沛的理論基礎。在后期,馬克思從人的生產社會實踐生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來闡釋異化現象,已較少涉及前期所提到的類本質異化內容。他認為,在商品交換的活動中存在異化現象,在生產活動中也不能幸免。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資產階級掌握社會大量資產、不從事生產活動且無償地占有無產階級的剩余勞動這一社會不平等事實。對此,馬克思認為,只有將無產階級凝聚起來,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壓迫統治,無產階級才能取得自身的解放,才能消滅這種異化現象。
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立足唯物史觀,關注現實中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經濟現象;異化理論的歷史性表達更加完善,不再只針對于抽象的人的本質來考察歷史的異化現象。馬克思用一種揚棄的方式將異化理論放在了一個歷史的合理位置中來加以辨識;其主要功能在于,立足科學的實踐觀和人的本質觀對歷史當中不合理的現象進行價值批判,這是在對歷史事實描述基礎上的一種情感表達。
其一,出發點不同。馬克思在其前期異化理論中所闡述的內容,主要是從人抽象的類本質角度出發,是站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上來考察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現象的,其主要任務是揭露人的本質異化的現象。
馬克思后期所闡述的異化理論的關注點則是現實社會中人的異化。人以其物質生活表象為目的,以物質生活的生產能力為手段,“各個人必須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這不僅是為了實現他們的自主活動,而且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3]這種“占有”受生產力、個人及其占有方法的影響。在社會生活中,生產力成為支配勞動者的異化力量,各種國家機器成為支配人的強制力量,社會意識形態成為支配人們頭腦的統治力量。這些原本都是由人所決定的力量,此時卻反向支配人們自身。這已不再是人的抽象的類本質的異化,而是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和歷史演進的客觀規律便可以揭示的演變現象,這已經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闡述的異化現象。隨后,他也拋棄了“類本質”這一概念,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之前的諸多歷史所有制形式,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角度看待人的勞動以及社會生產力的變化模式;還從勞動的產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客觀的物質條件這幾點對人的本質加以闡述。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馬克思是在運用唯物史觀的思維方式對社會現狀進行研究。
其二,理論基礎不同。前期,馬克思指出,“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4]這確實體現了對費爾巴哈思想的超越。但其前期的異化思想整體上仍未逃脫人本主義思想的禁錮,在這種理論基礎的指導下,馬克思所揭露的勞動異化的根源必然存在偏頗之處。他認為,是人的本質的分離導致的異化現象,由此產生了私有制,因此隨著人自身的發展也會對異化現象進行自然地復歸。
而后期唯物主義視角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于費爾巴哈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進行了批判,闡述了自己唯物的、實踐的、歷史的異化思想的新理論。這個時期的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應從現實的生活中來理解,而人的異化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是人們現實物質生活的結果。此時,不是異化產生了私有制,而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的分工模式導致了異化的產生,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現實所決定的。
其三,推論方法不同。馬克思的前期異化理論認為,是人的本質的分離導致社會中產生了異化現象,由此產生了私有制,因此隨著人自身的演化也會使得這種異化現象進行自然地復歸,共產主義就是這種復歸的結果。這是一種人本質—人本質的異化—人本質的復歸的三段論式的推演模式,是一種先驗邏輯的方法。
而后期,馬克思是從社會生活中的人及其本質入手,按照理論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考察社會發展進程及其異化現象的。這是一種通過實踐經驗對社會現象進行思想分析、理論揚棄的方法,更加經得起推敲。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了一些新的現實狀況,這些情況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容忽視的異化現象。馬克思之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試圖通過挖掘現代社會中反人性的一面來證明這個社會的不合理性,期望社會回歸合理狀態。但是,他們的研究僅集中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前期思想成果上,而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工業社會中的異化現象卻愈演愈烈,并且誕生了更多的表現形式。這就提醒我們,研究異化問題的視野不能只局限在馬克思前期的思想理論,還應多關注其后期的異化思想。
如今,異化問題仍然無法回避,影響著中國諸多方面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發展異化”問題。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需要消弭發展異化現象以及其形成的思想淵源,鞏固自己的理論基礎,掌握其積極因素和作用來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當代中國,由于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創造出嶄新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對于自身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著更高的追求。但是,社會中諸多異化現象也不應被忽視,異化現象不僅生根于資本主義國家中,也不僅局限在物質生產領域,在科技、消費、精神領域中也有許多的異化表現。這就需要我們摒棄狹隘的思想,縷清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歷史演變邏輯,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深刻認識其當代價值。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2頁。
[2]源自《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
[3][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頁。
責 編∕張 曉
Abstract: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early stage and mature stage. The earlier theory of alien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arx's thought at that time, but it still bears the trace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the alienation thought after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sublation of the original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is mainly embodied at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axiology. Western Marxist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arx's early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deeply analyzed various alienation phenomena existing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ociety, which provided us with many beneficial insights.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task for us to 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t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values on the basis of discover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logic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nd learning from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of Western Marxism.
Keywords: 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lien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