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中國曲藝家協會也迎來了她的70歲生日。6月至8月,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們回顧新中國曲藝事業70年的輝煌歷程和卓越成就,更應該以此為契機,在凝望歷史中重溫我們的初心,在總結經驗中堅定我們的使命,守正創新,不斷進取,譜寫新時代曲藝事業新篇章。
守初心,擔使命,“情”是曲藝人的從藝之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曲藝名家,他們之所以能夠創作出經典佳作,能夠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正是因為他們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國家和民族無限熱愛,對藝術理想執著追求。曲諺有云:“不隔語、不隔音,頂要緊的是不隔心。”就是提醒廣大曲藝工作者要常懷赤子之心,主動貼近人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更好地為人民抒情、為人民說唱。“要當好唱手,就得四海走。”曲藝生來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細數近年來曲藝界涌現出的精品佳作,主題從道德模范、時代楷模到脫貧攻堅、“一帶一路”,無不是藝術家主動深入生活、自覺擁抱時代的產物。日新月異的中國每時每刻都在為曲藝人提供著創作的素材和精神的滋養,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更應該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用曲藝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說唱偉大時代。
守初心,擔使命,“藝”是曲藝人的立身之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曲藝工作者應該立足本職,努力創作生產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曲藝作品,不斷以精品奉獻人民。中華曲藝藝術歷史悠久,多民族曲藝百花爭艷,不同曲種有各具特色的表達優勢和抒情傳統。這就要求曲藝工作者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藝術水平和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立足曲種現實,發掘不同曲種的傳統品格和獨特魅力,彰顯曲藝藝術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中華美學風范,在此基礎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推動傳統曲藝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守初心,擔使命,“德”是曲藝人的為人之先。“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文化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自身更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表率。廣大曲藝工作者要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覺踐行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模范遵守《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和《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形象,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爭做德藝雙馨的當代優秀曲藝家。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初心始終不改,我們的使命更加堅定。希望廣大曲藝工作者自覺學習和響應我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自覺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舉精神之旗,樹凌云之志,爭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曲藝工作者,為繁榮新時代曲藝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