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曲藝以其曲種形式的多樣、表現題材的多元、藝術風格的多姿、傳播接受的多向,不斷豐富和繁榮著中華曲藝的百花園。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少數民族曲藝的發展既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面臨著古老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平衡問題,又因其獨特的民族基因和“少數”特質,在兼顧民族個性與國家共性,既表達族群特色又反映普遍追求等問題上,對曲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間的辯證關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曲藝事業蓬勃發展,傳統曲種曲目得到有效保護,優秀作品代有傳承。但是,其中一些不良傾向也值得反思,比如,在旅游開發和商業展演環境中,一些作品片面強調民族特色,以“原生態”的名義將某一曲種的形式或內容做靜止化、本質化處理,或刻意迎合他者獵奇目光,將少數民族曲藝當作文化展示商品,導致自身的符號化、風情化和奇風異俗化;另外一些作品則為追求傳播效果而盲目創新,或完全套用外來標準對自身予以衡量改造,過多借用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不惜犧牲本民族曲藝的傳統美學特色、表演風格甚至民族語言,過猶不及,同樣失其根本。這些做法無疑遮蔽了少數民族曲藝本身的價值與活力。
正確認識少數民族曲藝的歷史、特點與意義,是保護傳承工作的前提。要正確認識和理解民族曲藝,就要將其置于各民族自身的社會狀況和歷史脈絡中,重視其在社區生活中實際的傳承狀態和真實的創演機制;更要將其置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關系格局和總體歷史進程中,激活不同曲種與時俱進、參與時代、反映時代的自覺和能力;還要將其置于各民族文化長期包容溝通、交流互鑒的歷史事實和動態關系中,準確把握各曲種的形成歷史、藝術淵源和價值定位。將民族曲藝置于宏觀脈絡中理解觀察,我們會意識到,少數民族曲藝不應該盲目自大,也不該妄自菲薄,不應該自外于國家和時代的發展大潮,也不該丟失或扭曲自身獨有的民族特色。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曲藝,需要秉承自信開放、平等互鑒,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態度,在此基礎上才能創作出更多兼具民族特色、傳統風格與當代氣派、時代新聲的精品力作。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本期特別策劃聚焦少數民族曲藝,希望從不同角度展現中華民族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曲藝發展圖景,更希望匯聚廣大曲藝工作者的經驗和智慧,共同探索少數民族曲藝傳承發展的良方與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