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8年《刑事訴訟法》吸收了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成果,將認罪認罰從寬確立為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原則,同時明確了值班律師制度。值班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規定較為原則,功能定位尚存不足,設置機制還不健全,服務質量監管和經費保障機制還不完善。文章從司法實踐的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值班律師制度、進一步明確其功能定位、強化程序保障等方面的建議,以期促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
關鍵詞 認罪認罰從寬 值班律師 機制建立 作用發揮
作者簡介:李平,貴陽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貴陽市公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32
201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正式將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確立為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原則,值班律師在該項制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結合司法實踐實際,值班律師制度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作用發揮仍然存在一定局限,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2018年《刑事訴訟法》第137條、174條規定,在沒有辯護人的情況下,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案件應當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犯罪嫌疑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應有值班律師在場。值班律師在確保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量刑協商平等性、提高訴訟效率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確保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合法性
自愿性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核心內容,也是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礎。《刑事訴訟法》第36條規定,在沒有辯護人情況下,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法律幫助。第173規定,若沒有辯護人參與,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更應當聽取值班律師的意見。值班律師通過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解釋說明法律法規關于認罪認罰從寬的相關規定,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清楚認罪認罰、同意量刑建議以及選擇速裁程序的法律后果,經充分權衡利弊后作出正確選擇,確保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合法性。
(二)促進控辯雙方量刑協商的平等性、有效性
我國刑事訴訟法律中沒有控辯雙方量刑協商這一表述,在理論界和法律實務界習慣使用這一表述指代《刑事訴訟法》第173條規定的檢察機關審查案件以及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聽取辯護人或值班律師意見,涉及犯罪事實、罪名及法律適用、從寬處罰建議和程序適用等方面內容。對于大部分犯罪嫌疑人而言,檢察機關所掌握的證據材料等案件信息他們并不知悉,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加之法律知識的匱乏和溝通技能的缺失,以及所處身份導致的情緒緊張等原因,難以做到雙方量刑協商時的地位平等,實現有效溝通。值班律師一般具備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并在實踐中積累了相應的辦案經驗,掌握相關的辦案技巧,通過全面、系統地了解案件情況后,提出合法、合情、合理的法律意見,更容易得到檢察機關的采納。
(三)通過案件繁簡分流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成本
公平正義是現代司法共同的價值目標追求,這一實體法價值的實現必然要通過一定的程序才能予以保障。繁瑣的程序必然導致效率低下,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公平正義的實現,所謂“遲來的正義非正義”也強調了效率的重要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矛盾糾紛不斷增多,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訴訟案件迅速上升,各地法院審判壓力不堪重負。值班律師制度有效推動和保障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落實,從程序上對案件進行繁簡分流,讓簡單案件從簡從快處理,讓復雜疑難案件有足夠的司法資源投入,真正實現公平正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非降低證據證明標準,而是基于犯罪嫌疑人的自愿認罪認罰,簡化庭審程序、減少質證耗費的大量精力、縮短審理周期,在確保不出現冤假錯案的情況下,提高司法效率,節約有限的司法資源。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從法律的角度明確了值班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控辯協商權、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在場權,對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但法律規定的原則性和相關配套措施不足,導致值班律師作用發揮受到局限。
(一)值班律師的設置機制不夠健全
值班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控辯協商權、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在場權是基于有值班律師參與這一前提,而《刑事訴訟法》中關于設置值班律師制度的規定并非強制性,只提到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法院、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而不是必須派駐律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的《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的《關于開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的意見》均屬類似規定。由此,全國各地法律援助機構在法院、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的情況各不相同,但總體上均難以滿足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過程中的總體需求。
(二)值班律師的功能定位不足
新《刑事訴訟法》賦予了值班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控辯協商、簽署具結書在場等權利,但這些權利僅局限于法律幫助,不屬于法律援助指派的辯護人,不具有辯護人所享有的閱卷權、調查取證權、庭審辯護權等。由于沒有閱卷、調查取證,值班律師對案件的真實情況、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證據收集情況等不能全面了解,法律咨詢意見難以具有針對性,程序選擇建議不一定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在控辯協商過程中難以發表實質性意見,犯罪嫌疑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在場權難免異化為見證權,值班律師不能實質參與或深度參與到案件當中,刑事訴訟法通過值班律師的作用發揮促進案件及時繁簡分流、精準定性處罰的初衷難以實現。
(三)缺乏對值班律師的服務質量監管
刑事訴訟法屬于國家基本法律,不可能對值班律師的服務質量監管等做出詳細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的《關于開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的意見》作為司法實踐過程中的一項專門性制度規定,也沒有對值班律師的服務質量提出明確要求,僅原則規定法律援助機構要加強對值班律師的業務指導和業務培訓,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對值班律師服務的日常監管,不斷提升其服務職能。由于值班律師服務質量的高低好壞沒有具體標準,司法行政機關的監管只能側重于是否違反律師職業道德或執業紀律方面,難以對服務質量進行有效監管,畢竟質量不高不代表就違反職業道德或執業紀律。由此,各地法律援助機構安排的值班律師服務質量難免參差不齊,同一機構安排的不同值班律師其服務效果也各不相同。
(四)經費保障力度尚需加強
值班律師的工作態度、責任心等,直接影響其服務質量,而律師是靠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自由執業人員,沒有財政工資,對值班律師的經費補貼情況直接影響其工作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服務質量。雖然不少法律援助機構都有自己的法律援助律師,但大部分都要承擔法律援助的咨詢、受理、指派、監管等日常工作,能夠承擔值班律師工作職責的法律援助律師數量有限,主要依靠社會律師。目前情況看,各地值班律師補貼從100元至500元不等,案源豐富的資深律師參與坐班的較少,自愿參與的大多為年輕律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值班律師的整體服務質量。
值班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運行中是否真正發揮作用達到刑事訴訟法的立法預期,關鍵在于值班律師是否實質參與和深度參與案件之中。由于值班律師的設置機制、功能定位、管理舉措、經費保障等存在不足,導致其作用發揮有限,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值班律師制度,進一步明確其身份定位,強化程序保障,最大限度發揮積極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值班律師制度
值班律師制度的建立是一個體系性工作,涉及值班律師的選任、培訓、考核、經費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某一環節出問題或考慮不到位均有可能影響值班律師的作用發揮。從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看,值班律師的作用不僅關系著辦案機關的速裁程序的選擇是否得當,也直接關系著被追訴人訴訟權利、實體權利是否得到保障。因此,需要選任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律師承擔值班律師工作,針對值班律師的工作特點、注意事項等進行專項培訓,確保值班律師的整體素質。法律援助機構要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制定內容適當、標準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通過實時抽查、階段性考核等方法對值班律師進行考核評價,保證服務質量。建立值班律師經費保障機制,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將值班律師經費補貼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合理的經費增長機制,確保值班律師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二)進一步明確值班律師的功能定位
認罪認罰案件相對來說案情簡單、事實清楚,但也不排除個別案件情況復雜,事實和法律適用都可能存在爭議,值班律師如果沒有對案件及相關證據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難以權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及速裁程序選擇的必要性,很難提出針對性、建設性的法律意見。閱卷權、調查取證權是值班律師了解案情的基礎,為了真正實現值班律師有效參與控辯協商,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簽署具結書提供具有實質性的法律意見而非僅充當見證人,建議法律適用部門制定出臺相關意見,賦予值班律師閱卷權、調查取證權或有限的閱卷權、調查取證權,即結合案件事實的復雜情況、難易情況予以確定。同時,建議法律援助機構建立值班律師轉任法律援助辯護人的工作銜接機制,對于稍微復雜困難的案件,直接指派值班律師擔任辯護人,能夠充分了解案情和證據材料,切實為被追訴人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服務。
(三)強化值班律師作用發揮的程序保障
值班律師的作用發揮,不僅與法律援助相關制度有關,與值班律師工作能力、責任心等有關,而且還與辦案機關、辦案人員是否秉持法治理念嚴格遵守相關法律程序進行辦案有關。比如刑事訴訟法規定,無論在哪個訴訟階段,辦案機關都應及時告知被追訴人有權獲得值班律師的法律幫助,但在實際過程中,辦案機關是否嚴格執行該程序不得而知,部分辦案人員出于對值班律師的戒備心理或因工作繁忙的省事心理,沒有嚴格履行告知義務情況在所難免。若辦案機關并沒有將當事人的需求告知值班律師,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為當事人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值班律師的作用自然無從發揮。由于法律關于辦案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告知義務、對值班律師的通知義務規定只有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的“行為模式”規定,而缺少“法律后果”規定,辦案機關或辦案人員若未履行相關義務,并沒有不利后果的承擔,這難免導致部分辦案機關或工作人員選擇性履行工作義務。因此,建議有權機關制定出臺相應的辦案程序規則,對刑事訴訟法的原則性規定進行細化,促進值班律師的功能有效發揮,確保立法精神得以全面貫徹。
參考文獻:
[1]楊立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理解與適用[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1).
[2]哈騰.辯護人抑或“法律幫助者”?——值班律師制度在認罪認罰程序中的運行現狀與理論反思[D].中國政法大學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