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作為新的業態,其與出租車行業結合形成網絡約租車的模式,為消費者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目前我國的網絡約租車市場上以滴滴為代表在各個城市得到快速的發展,在城市出租客運領域占據重要的份額。雖然網絡約租車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出租乘坐模式,有效的實現了客運資源的優化,極大的提升了出行的效率,但是同時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問題,如樂清女孩搭乘順風車遇害、鄭州空姐搭乘順風車遭遇殺害等問題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這些故意傷害案件中,行為人無疑需要承擔責任,但是對于網約車平臺,其是否需要承擔責任,承擔的責任類型、責任范圍等,存在立法的空白。因此,本文通過對社會上的網絡約租車侵權案件作為視角,探討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問題,分析其承擔責任的法律困境,并提出具體的完善對策,為我國網絡約租車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 網約車平臺 安全保障 法律
作者簡介:孫艷麗,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46
2015年國家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要推動各個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不斷的利用信息技術降低交易的成本,深化社會的分工,加快行業的撰寫。2016年《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網約車管理辦法》)頒布,對網約車經營服務進行合法化與規范化的管理,當前我國的網約車平臺主要是滴滴,但是頻繁曝光的負面新聞說明滴滴在網約車的安全保障上存在不足,從法律的正義價值的視角上看,網約車平臺對乘客應當負有安全保障的義務,對其法律責任進行探討,有助于分散風險,加強網約車的管理。
2016年的《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對網約車的運營性質予以了明確,網約車平臺需要獲得網約車的運營資格,對于網約車平臺的法律性質,不同的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從網約車的行為性質上看,網約車為乘客提供出行服務,屬于運輸服務合同的性質,對于滴滴公司等網約車平臺而言,其屬于提供信息服務,更接近于居間服務,為司機與乘客的運輸服務合同的達成提供信息的匹配,而且從目前上看,滴滴的網約車司機與平臺之間不屬于雇傭關系,滴滴平臺從運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信息服務費。也有的學者認為網約車平臺屬于運輸服務合同的提供者,乘客使用網約車平臺的APP下單,其與網約車平臺之間形成事實上的運輸服務合同關系,而計費的規則、標準、服務的質量等都是由平臺制定以及執行。在網約車的運輸服務中,網約車平臺提供運輸服務、收取服務費用、以網約車平臺的名義開具發票,乘客接受網約車匹配的車輛服務,并支付價款,從合同的相對性上看,網約車平臺屬于運輸服務合同的承運人法律地位。
從網約車平臺的運營現狀上看,我國的網約車平臺的侵權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交通事故侵權
網約車平臺與司機簽訂的運營合同存在不同的類型,如平臺自有車輛模式、四方協議模式以及私家車模式,對于平臺自有的模式中,平臺與駕駛員之間屬于勞動合同關系,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侵權行為時,如果由于是司機的原因而造成的,網約車平臺對外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是網約車平臺的車輛原因導致的交通事故侵權,應當由網約車平臺承擔責任。在四方的協議模式中,網約車平臺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務派遣協議,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網約車平臺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除非是勞務派遣機構并未派遣合格的駕駛員而導致交通事故的,勞務派遣機構應當承擔補充責任。在私家車的運營模式中,網約車平臺與私家車車主屬于雇傭關系,網約車平臺承擔責任。
(二)利用乘客信息侵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侵權的現象變得十分的普遍,網約車平臺中的APP提供服務時需要對乘客的手機進行定位,獲取相關的權限,同時也會要求獲取乘客智能手機中的存儲信息等,而乘客支付車費時,乘客的個人信息、銀行卡賬號等信息也為網約車平臺掌握,如果網約車平臺泄漏乘客的信息的,根據《網絡信息安全法》的規定,網約車平臺應當承擔責任。同時,網約車平臺的駕駛員對乘客的信息予以公布,如趁女乘客熟睡將照片上傳微信群的,給乘客的隱私造成損害的,不應當任意擴大網約車平臺的責任范圍。
《網約車管理辦法》的出臺對網約車平臺的運營進行了規范,但是對于發生乘客損害行為時,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規定并未明確,導致司法實踐中糾紛不斷。
(一)網約車主體間的法律關系模糊
以滴滴平臺為例,其平臺上有快車、專車、出租車等模式,不同模式下的司機與滴滴平臺簽訂的合同不同,如案例:女大學生乘坐網約車,車主為了躲避車輛而導致車輛撞上花壇,女大學生的頸椎受傷,根據保險公司的規定,網約車投的是私家車的保險,不是運營車輛保險,作為網約車使用屬于營運性質,無法滿足理賠的條件,而滴滴公司認為其只是信息服務提供商,拒絕賠償。滴滴作為網約車平臺認為,其是信息服務的提供商,僅僅對信息服務的真實性負責,而交通事故,人、車都不屬于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出現責任推諉的現象,主要是立法對于網約車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并未明確規定,雖然《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對網約車平臺要求承擔承運人的責任,但是對于不同模式下的網約車運營的法律關系并未明確,導致法律責任不清晰。
(二)對于網約車平臺的安全保障責任的內容規定過于原則
《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對于網約車平臺的權利以及義務予以了明確,根據《網約車管理辦法》,網約車平臺需要承擔的責任主要有:保障運營的安全,并且對運營的車輛的相關資質予以審核,對駕駛員的從業資格予以審核,同時確保上述的信息的真實性。從上述的規定上看,《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并未具體明確網約車平臺對于乘客受到損害時的法律責任,也并未明確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內容,僅僅是從信息服務的提供者這一視角要求網約車平臺提供的信息要真實,明確網約車平臺的信息審核義務,而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或者是網約車的司機對乘客的侵權責任時,網約車平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承擔的是違約還是侵權責任時,《網約車管理辦法》并未予以明確。
(三)缺乏完善的對網約車平臺的法律監管
目前《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對網約車平臺進行監管,從目標、法律地位、管理與發展的原則等方面對網約車服務進行了規定,但是采用概括性的規定,對于網約車平臺的管理職權缺乏明確的權限劃分,而各個部門之間如何就網約車平臺的運營監管等都并未明確,導致監督的過程中出現分工不明確、職責不清晰,責任相互推諉的情況。同時,《網約車管理辦法》中提出要建立網約車平臺與司機的信用記錄制度,但是并未明確由哪個部門建立,導致網約車平臺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管,導致其法律責任難以明確。
(四)缺乏針對網約車平臺的用戶信息泄露救濟措施
目前我國的網約車的監管上雖然措施不斷的增加,且各地對于網約車平臺的監管力度也不斷加大,但是針對網約車平臺的監管依然存在不足,如針對網約車的問題多數是針對司機、乘客,而網約車平臺侵權缺乏投訴渠道,在乘客使用網約車的APP過程中需要對乘客的個人信息予以收集,乘客的手機號碼、地點、沿途的軌跡等都可能通過APP被泄漏,即使有乘客反映網約車平臺泄漏信息,導致乘客受到不法的侵擾等,也難以獲得補償。一旦出現因網約車平臺的APP而導致乘客泄漏,網約車往往會存在推卸責任,導致乘客的權益無法得到維護。
網約車平臺屬于新興的事物,雖然當前我國的立法對于網約車平臺的規制并不完善,存在立法的空白與不足的現象,對于網約車平臺的侵權或違約責任規定并不明確,導致其法律責任無法準確的界定。為了更好的推動網約車平臺的健康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予以完善。
(一)明確網約車客運主體的法律關系
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的承擔首先需要明確網約車平臺提供的服務的性質,從現有的爭議上看,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約車平臺的服務的法律性質予以界定。對于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的承擔界定問題,需要明確網約車客運主體的法律關系,需要借助客運服務合同予以明確。在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的確定與承擔上,可以利用網約車平臺的技術將司機與乘客之間的訂單形成電子客運合同,乘客在下單之前需要對合同的內容予以確認,而司機在接單之前也需要對客運的內容予以確定,通過網約車平臺的后臺備份方式,對客運服務合同予以保存。電子客運服務合同中需要記載雙方的信息、訂單的目的地、行車路線、時間等信息,并且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內容予以明確。一旦發生侵權損害行為,需要按照不同的侵權行為、運營的模式確定責任。
(二)細化網約車平臺的安全保障責任義務
從交易的信息成本上看,網約車平臺掌握司機與乘客的信息,處于優勢的地位,對于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予以明確十分的必要。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內容的細化與完善是網約車服務發展的關鍵。《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對于網約車平臺的責任內容規定過于原則,需要對網約車平臺的義務內容予以具體化,如網約車在運營的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時,導致損害的發生,網約車平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是否存在免責情形等,都需要予以具體的規定,同時要進口的出臺專門性的網約車的法律體系,解決網約車各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對于網約車平臺的安全保障責任的規定予以具體,對于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的方法予以明確,可以要求網約車建立定金預存制度,規范與約束行為。
(三)加大對網約車平臺的運營監管
從當前的網約車平臺的運營中發現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網約車管理辦法》中對于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承擔不明確,而《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并未將網絡約租車平臺的行為納入到法律法規中,對網約車的運營監管是確保其安全、有序運營的保障。《網約車管理辦法》中提出要建立網約車平臺與司機的信用記錄制度,應當出臺相關的運營監管規定,進口的落實信用記錄制度,需要明確規定網約車平臺如何有效的履行信用記錄制度,違背或者是懈怠執行需要承擔的行政責任等。
(四)建立網約車的用戶信息泄露違法追責機制
網約車平臺提供約租車的服務,用戶的個人信息被網約車平臺公司收集,而網約車平臺基于經濟利益或者是技術上的漏洞,使得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導致用戶的隱私權被侵犯,從用戶維權而言存在成本高、維權取證難的情況,因此需要建立嚴格的網約車平臺侵犯用戶隱私權的責任追究機制,發生信息泄露事件的,對網約車平臺不僅追究民事責任,對于主要的負責人、平臺需要追究行政責任。
參考文獻:
[1]朱明.“網約車”法律規制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7.
[2]徐偉.我國網約車監管困境、成因及對策[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7,32(6):28-34.
[3]孟旭,劉慧萍.“專車新政”背景下網約車法律制度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16-18.
[4]陳亞婷.“網約車”法律問題研究[J].品牌研究,2018(5):34+36.
[5]張婷.網約車規制的行政法理分析[J].時代法學,2017,15(1):65-73.
[6]劉茂吉.網約車的法律關系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7(24):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