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本文應用人力資本理論,結合實際的案例,針對目前高校在發展型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發展型資助在高校的應用方法和成效進行分析,提出對發展型資助在高校運用的幾點建議:一是突出價值引領,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感恩意識的人才。二是善于整合資源,注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規劃引導。三是政府和社會適當引導、統籌規劃,以有效分攤發展型資助體系搭建的成本,讓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享受發展型資助帶來的利益。
關鍵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發展型資助 人力資本
作者簡介:魏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02
發展型資助是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的學生資助工作新方法。發展型資助理念自2011年在“全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實踐與理論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后,實現了學生資助工作的新飛躍,推動學生資助工作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資助發展。發展型資助理念的提出,是“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實踐運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發展型資助理念的提出,是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體現。2017年黨的十九大賦予了學生資助工作極其重要的歷史使命,要求“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工作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功能定位: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一轉變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要求,充分體現出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T·W·Schultz)最早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人力資本是指依附于人身上的具有經濟價值的體力、知識、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的總和。人力資本的投資不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也就是說對人力資本的持續性或者大規模的投入總會帶來大的收益。持續的人力資本投資會使得的人力資源的素質和技能提高,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學生資助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也就是加大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客觀上使得人力資本總量不斷提升,進而有力推動了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本文將從人力資本視角出發,結合實際案例,思考發展型資助的關鍵點,提出一些有關發展型資助的思考和建議。
目前全國各高校采用了多種方式探索發展型資助體系的建立與發展,產生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和優秀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學建立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基金為基礎,燕園攜手、彩虹工程、優才拓展等13個非經濟支持項目為載體,搭建“學生服務總隊能力建設基地”的成才平臺,形成集經濟資助、能力培訓、精神關愛三位一體的立體資助體系。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就業和職業發展為目標,構建了包括“普適性綜合素質提升項目”和“專項性綜合素質提升項目”兩部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廣西工學院的史凌芳認為,發展型資助包括三個核心理念,即“助困、扶志、育人”。扶志是通過資助過程的幫扶、獎勵和激勵,促進學生心理發展,養成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個人品質。
在各高校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型資助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發展型資助的體制機制形成認識度不高。從人力資本的視角來看,發展型資助涵蓋學生學業、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身心健康、社交禮儀、價值觀等,需要學校多個部門協同配合,在資金投入、教學設置、創新創業、勤工助學、國際交流、日常管理、心理認識等方面都予以關注。目前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往往以學生處為主導,改革創新的力度不夠大,再加上日常工作繁重,難以兼顧發展型資助的創新和開展。
二是發展型資助體系搭建不完善,投入成本較高。發展型資助體系是復雜而多樣的,發展型資助不僅需要硬件設置的投入,也需要資金保障的持續投入。發展型資助工作目前在很多高校都有開展,但相當一部分資助工作缺乏持續的保障資金來源,比如“貧困生早餐計劃”“貧困生游學計劃”等。
三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恩教育、愛國教育的培養還不夠。高校發展型資助主要來源于省級政府,貧困地區的省級政府為學生貸款提供了利息補貼和風險補償金,高校所在的省級政府為學生額外的成長提供資金和資助來源,但卻因為人才外流而失去了人力資本存量。即,因忽視了高雅、崇高、非功利的文化教育,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的本科生在接受發展型資助后容易形成“精致利己主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在近幾年的探索中,整合上級主管部門資助資源,逐漸形成了“以學分制為基礎、創新創業教育為必修課、學生社團為能力提升主戰場、國際交流實習為實踐基地”的發展型資助體系。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擁有較好的基礎。首先,當前社會對高知人才需求是全方面的,人力資本的總體投入較高,單從某一個學院完善發展型資助體系需要較大的財力物力投入,發展型資助需要一個較好的社會基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自2003年建立云山勤工助學基地以來,在貧困學生的培養上一直探索優化“造血型”資助方式,通過“云山勤工”品牌打造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的實踐平臺。其次,人力資本積累是時間成本轉化的過程,人力資本增量和時間成本的轉化率正相關。發展型資助要考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間的利用率。許馳認為,因經濟條件有限,大多數貧困大學生四處奔波打工而沒有充分學習的時間,造成時間成本的浪費。劉軍等人認為學生本身有較大的學業壓力,勤工助學作為學習生活的補充,由于課程安排的系統性會導致學生勤工助學時間的不連貫和碎片化。因此,為實現讓經濟困難生獲得更多樣化、優質、具體的學習教育機會,推行學分制是尤為重要的。袁長青認為,學分制有助于我國大學生改善自身知識結構,拓展知識空間,培養自我負責、自我教育的意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學分制的基礎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也為發展型資助充分實施提供了基本條件。
(一)在項目內容設計方面,注重規劃和實踐
一是人力資本需要考慮投入產出。由于學生群體復雜性、個性化程度高,統一的教育很難滿足發展型資助的要求,一方面要善于整合社會和學校資源,平攤投入成本;另一方面要發揮好輔導員作用,對家庭經濟困難進行有效分類和指導規劃,選“適合的人”投入“適合的籃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在入學初,對每一位貧困學生建立學業生涯檔案,科學指導、全面追蹤。針對新生、大二學生全面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每一位同學認清自身能力與特長,通過創新創業獲獎兌換學分、交流交換兌換學分等方式對學生達到學校畢業要求學分靈活處理;全面開展《創新創業導論》做為必修課,同時根據省教育廳和學校學生處開展的海外研修課程選送優秀的家庭經濟困難生代表參加,赴新加坡、德國等創新創業教育水平較高的國家開展交流學習(本科類)。2019年學院共有3名學生申請并獲得研學資格,未來還將拓展更多的交流學習活動,該項目國際往返交通費和在境外交流活動、食宿、醫療保險等費用全部由省教育廳和學生所在高校資助。
二是勞動熟練程度都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生入學時,在團學招聘、“云山勤工”招聘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重點鍛煉;在大二換屆時,愿意將表現優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優先選拔入學生骨干隊伍進行進一步培養。在通用能力方面,構建了禮儀、人際交往等有針對性的課程。在實踐平臺方面,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為隊長組織“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方式。2018年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動聯系所在的廣東省普寧市果隴小學,為學院開拓了新的三下鄉幫扶對象,為當地教育脫貧貢獻一些力量。通過“逢源街訪老”“募光行動”“星際之旅”等針對老人、視障人士、自閉癥兒童的活動,以要求志愿時的方式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為學生開拓豐富的能力建設平臺,提升勞動熟練程度。
三是人力資本需要能夠反哺社會。人力資本具有區域性,高校培養的人員去往外地就業會造成區域人力資本的流失,這種流失也是導致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從區域角度來看,人力資本要注重價值觀教育,要搭建社會責任感培育課程和感恩教育課程。學院通過“感動商英十大人物”等品牌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心情和社會責任感。
(二)在項目實施后,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獲得了一定的提升
一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交流能力的提升。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經濟困難大學生不同程度都存在自卑心理,不敢開口成為其在課堂互動學習、就業面試中最大障礙。國際商務英語學院開展的資助活動,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為項目主持人和發起者,輔助性地開展學生英語能力、社交能力的訓練。
二是激發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動性。總書記說“扶貧先扶志”。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思想上脫貧。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課堂中,發現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自身信心不足,急于尋找工作,對自己期望較低。結合學院發展型資助實踐來看,學術能力、專業水平的提高,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崗位、更高的學歷。
三是涌現出一批愿意奉獻社會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院連續2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率100%。學生服務社會意識顯著增強,2017級學生崔某主動報名并通過選拔成為“廣東省貧困縣陽山縣蒲蘆洲村第一書記助理”。
一是發展型資助要突出價值引領,培養有“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味”的、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發展性資助絕不應該培養出一些缺少奉獻的“精致利己主義者”,發展性資助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兩點情懷”,即家國情懷和高尚的個人情懷。
二是發展型資助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善于整合資源,注重規劃引導。要從學生經濟、知識、心理、綜合發展、身體健康方面需求全方面尋找整合社會和學校資源,發展知識技能類、素質拓展類、社會交往類、事業拓展類、健康生活類發展型資助子項目,全面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服務社會能力。
三是發展型資助要突出政府和社會作用。發展型資助體系龐大,無論是搭建發展型資助課程庫還是發展型資助社會實踐平臺,單靠一個學院或者一個學校都是投入巨大的。發展型資助體系需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通過政府和上級部門政策引導,高校間形成聯盟,“繪一張圖,下一盤棋”,有效分攤發展型資助體系搭建的成本,讓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享受發展型資助帶來的利益,讓發展型資助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孫濤.高校學生貸款的理論基礎[J].高教探索,2018(11):120-122.
[2]史凌芳.“扶困·勵志·強能”三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29-31.
[3]韓衍順.企業高級技能人力資本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22):69.
[4]劉軍,殷毅山.新時期云山勤工助學模式的創新研究——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4):80-84.
[5]許馳.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視角看高校農村貧困生問題[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4):71-73.
[6]袁長青.學分制及其在我國高校實施的障礙評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2):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