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關鍵。 56個民族和諧發展和邊疆穩定有著密切聯系,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模范自治區,長期以來在鞏固邊防、增進民族團結、促進世界交流都做出了積極貢獻。文章通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闡述,分析了內蒙古地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特點,最后提出了現階段加強內蒙古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的途徑。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內蒙古地區 民族團結進步
作者簡介:劉艷華,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問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05
目前,筑牢我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民族工作開展的重心。在新時期,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文化自豪感,促進各民族之間情感交流。內蒙古自治區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成分和傳統文化在民族關系發展過程中變得尤為重要。因此,現階段對共同體意識進行全面探究,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根本
我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我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具有多樣性、多元性,但同時也產生多變性的矛盾,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只有牢牢的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內涵,才能充分弘揚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也就是說,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的根本 。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
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開拓過程中,要充分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才能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應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近年來,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文化富強的重要內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樹立中國意識、國家意識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一家親、共同鑄就中國夢,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方向。
(三)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首先,應該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結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需要增加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多元一體的統一意識。其次,還要在文化交流交匯過程中,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注入新鮮活力。最后,要創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它是在發展過程中以信仰、信念、動力支柱作為支撐。全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而推動民族文化治理體制的建設 。
(一)民族關系與內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過程中,應該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是各族人民精神的內涵,也是全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基礎。內蒙古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區域。在整體上來看,全國各區域民族關系發展都是和民族地區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目前,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愈加重視,實施民族政策的同時,各民族間的交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交往也日益頻繁。鄂爾多斯市在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呼和浩特市也是自治區首府,在各個區域發展過程中包容并蓄,凸顯民族特色 。
(二)內蒙古民族關系的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內蒙古經過70年發展過程中,尊重主體民族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和文化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系格局,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了解,實際上增進了各個民族之間的感情,文化方面的交流、吸引、互相影響、形成了和諧的局面。目前,隨著政治交往、經濟文化日益頻繁,推動著各民族群眾關系日益深化,其主流和總趨勢都是民族團結,民族間的隔閡和分離越來越少,各民族和平共處,經濟頻繁接觸,文化交流貫穿整個內蒙古區域發展 。
(三)內蒙古民族文化認同為民族關系和諧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民族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的具體體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過程中,應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以正確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全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更好的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蒙古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之一,在這里有蒙族、漢族、回族、鄂溫克等49個民族共同居住。各民族結成了多元互動的文化關系,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從而實現相互交融的狀態。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群體和個體對本民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傳承和繼承,在民族群體發展過程中,應該注重本民族的自我歸屬感和認同感,并將這一理念深入個人價值觀,為后續行動進行指導,在文化上進行相互交融,形成對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 。
(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融合的成果,能有效的解決我國民族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在進行民族區域自治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族事務的方針和主張,融入民族管理和發展的實踐經驗及智慧。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實現的區域,它的生命力和優越性,促使內蒙古民族關系和諧發展。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全方位的把握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有多民族形成的統一國家,在我們生活在神州大地上,是由不同的民族,歷經歲月磨難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組成的。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我黨民族工作,早在建黨初期就培養了少數名族黨員、鍛煉少數民族黨員干部。還有,早在1922年召開的中共二大,就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作為基本的指導原則,提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方式和策略 。
(二)轉變發展思路,加大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加快少數民族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要堅持五個統籌、因地制宜的原則。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在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過程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過去農牧粗放經營模式,挖掘和傳承主體民族傳統經濟特點,發揮其優勢的同時,以農養牧,走精加工、細加工,高附加值與現代化手段緊密結合,增加內蒙古農牧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經濟收入。實現農牧協調發展,城鎮有序發展。把各民族區域生產發展力作為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任務。自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取得顯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在此基礎上,在新時期應該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縮小內蒙古和東部發達省市之間的差距,實現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內蒙古在基礎教育方面,重建農村牧區中小學,大力提倡蒙漢合校、漢授與其他各民族的合校,給各民族的青少年提供互相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創造平臺,文化歷史的學習了解是增進文化認同,增進感情、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
在考核干部方面,要求漢族干部在工作生活的區域內必須學習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能夠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作為一項考核標準。鼓勵干部積極主動學習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與現狀,成為民族團結的標桿,這有利于干部能夠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深入基層,了解基層,融入基層團結群眾,做群眾的工作,做群眾真正的利益的代表者,急群眾所急,來落實國家政府的大政方針,謀地區的發展。
(三)與時俱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新時代應該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價值觀的引導作用,發揮各民族群眾的力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道德基礎,可以激發各族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實現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過程中,需要弘揚共同體價值目標,通過不斷強化意識,強化各民族人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強化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標,激勵各族人民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進而實現各民族人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的樹立,這樣才能在最大范圍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詮釋著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共同價值的理念,這樣更好的持續孕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綜上所述,目前隨著民族自治制度在內蒙古的不斷實踐,民族關系呈現出平等、互助、和諧的良好發展態勢。而內蒙古民族關系的良好發展,為自治區政治、文化、經濟以及社會事業等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因此,現階段需要針對當前環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內蒙古地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有效實現我國各民族團結。
注釋:
陳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京津冀各民族共有資源建設的調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5):10-17.
張學敏,石澤婷.民族教育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的內生邏輯 ——新中國70年民族教育及其政策回溯與前瞻[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4):5-18.
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3):9-13.
代建明.內蒙古70年經驗與啟示——第40期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綜述[J].北方經濟,2017(6).
史諾.民族團結視角下的新時代內蒙古那達慕文化發展的經驗總結[J].記者觀察,2018(3):143-145.
李仁虎,殷耀,任會斌,等.祖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J].半月談,2017(15):51-53.
董波.蒙古族敖包信仰儀式中薩滿教與佛教文化交融現狀的根源探析[J].世界宗教研究,2018(3):180-186.
包鋼黨委宣傳部.紅色包鋼不忘初心 ?守望相助共同發展——包鋼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