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法律與社會道德的關系自古至今有過數不清的討論,在中西方也誕生出了不同的法學流派。然而,不管哪個派系基本都不得不承認法律與社會道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們兩者既是各自獨立的,又不是完全分離的,它們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與社會道德的關系,一方面有助于國家法制的健全,另一方面有助于社會和諧,也是通往和諧文明社會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 法律 道德 區別 法治 德治
作者簡介:郝正磊,山東郝正磊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主任。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21
法律和社會道德作為法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具有研究意義。那么,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內涵是什么,它們有著怎樣的關系,有哪些共同點和區別,是如何互相促進和補充的,對于當前階段構建和諧法制社會有怎樣的影響等等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
法律的含義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社會道德的含義,以一種約定俗成的準則要求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在是非對錯、公平善惡等方面做出抉擇,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一)法律與社會道德的共同性
通過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含義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共同性首先表現在,都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用來約束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行為,用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其次,法律和社會道德也同時體現出了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標準之一。
(二)法律與社會道德的區別
法律和社會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有共同性的同時也是有很大區別性的,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產生條件不同。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晚期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制度跟國家同時誕生的;社會道德則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幾乎是與人類文明同時誕生。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相關部門制定或認可的各種行為規范,并且有非常明確的內容,通過特定的途徑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可以看得見的。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容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成型的,它沒有明確的文字表現形式,而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和心靈里面,通過人們的一言一行表現出來,它是抽象的、模糊的、有原則的。
3.內容不同。法律凸顯權利的同時也明確了相應的義務,要求人們做到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比如,在公共場合要求別人不抽煙享有人身健康權利的同時,也有義務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至于危害他人的人身健康和安全。社會道德通常只規定了人們要盡到的義務,并不要求對應的權利或回報,帶著些許施恩不圖報的意思。
4.約束范圍不同。法律的約束范圍狹窄,而社會道德的約束范圍相對寬泛很多,基本上囊括了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從橫向來看,法律所管束的,一般情況下也在社會道德的約束范圍內,就像幾何圖形上的點和線的關系。只要是在法律約束范圍內,基本上也是受社會道德約束的。比如,法律規定每個成來年人都有養育小孩和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與此相呼應的是,尊老愛幼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在傳承的美德。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比如專門的程序規則,政府組織規則等,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核心是高效與便利,而不是社會道德。從縱向來看,法律只追究和懲罰違法犯罪行為,如果沒有違反犯罪行為,只是有主觀意識錯誤,那么,法律并不會懲罰,也就是不存在所謂的“思想犯”。例如,一個人月底沒錢花了,可能腦海中確實無數次幻想著像電視劇情節一樣去銀行搶劫一筆錢從此吃喝不愁,然而他并沒有真的去做,這種情況下,法律不會判定此人違法。而社會道德不僅約束人們外在的一言一行,它還調整人們內在的思想動機和心理活動,要求人們用崇高的意圖去行事做人,也就是說不僅要明辨真善美,還要要求自己做一個真善美的人。我們還說幻想去銀行搶錢的例子,當他有這個想法的時候,社會道德會約束他不可以這么做,也不可以這么想,這種不勞而獲的想法是錯誤的、可恥的。
5.實現機制不同。法律需要依靠國家強制力去保障實施,帶有強制性和滯后性,就是說在國家強制力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討價還價和選擇的權利;而社會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傳統力量和個人的自覺性、自律性去維持,具有明顯的自覺性和事前預防性,也就是說只有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傳統力量和個人自覺性面前,沉淀了幾千年的美好的傳統道德才能夠繼續流傳下去,反之亦然。
(三) 法律與社會道德的關系
從以上的闡述中我們徹底理解了法律與社會道德的含義,懂得了法律與社會道德的共同性和區別,有助于分析法律與社會道德的深層關系,下面我們用實際案例來總結。
案例1:張家夫婦中年得子,視如珍寶,雖然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對唯一的兒子唯命是從,要什么給什么,兒子長大成家后,夫婦二人身體七災八病的,可還是堅持幫兒子主持家務、帶孫女。直到孫女長大上高中,夫婦兩人身體也是每況愈下,兒子動不動就對夫婦兩人厲聲指責,有病了也從來不管不問。經過兩年的折磨夫婦兩人無奈離家出走導致意外發生,此時引來街坊鄰居的憤怒,相關部門經過核實,以遺棄罪判處張家兒子四年的有期徒刑。
案例總結:法律能夠強有力的體現并維護社會主義道德,具體表現為法律的強制執行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使人們不斷完善自身社會道德素養。
案例2:星期天,王女士帶孩子去郊區公園游玩,公園里鳥鳴動聽、花香怡人、綠草如毯,王女士躺在支好的帳篷里享受周末的愜意時光,囑咐孩子在帳篷附近玩兒,突然孩子興奮的跑來跟王女士說,媽媽,你快跟我去看,我畫了一幅漂亮的畫呢,然后用手指著旁邊的公園平面標識圖,王女士趕快跑過去,但為時已晚,擦也擦不掉了,只好找到公園的管理處,說明情況后照價賠償300元。
案例3:周末夜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擁擠不堪,小李和小劉邊走邊聊,突然,小李拽著小劉的胳膊說,看,前面那個扒手在偷女孩子背包里的東西,我們去制止他,小劉馬上也就發現了,但是他死命拉著小李的手說,我們還是別管了,你看這么多人都不管,別去給自己找麻煩了。說話的功夫,扒手就得手了,偷走了女孩子背包里的手機和錢包。
案例總結:良好的社會道德有利于法律的全面貫徹與施行,具體表現為社會道德水平高的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約束自己自覺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而且能夠以主人公的角色積極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勇于跟身邊的違法犯罪行為斗爭到底。相反,社會道德水平低的人不但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遵紀守法,更談不上通過與違法行為做斗爭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案例4:周末,郊外的林中小路上寂靜無聲,小勇邊走邊欣賞美景,忽然,一聲尖叫,搶包了,打破了這林中的安靜,這時只見一個人拎著包狂奔過來,后面女士緊追不舍,小勇瞬間拿定主意,上前攔住搶包的人,幫女士拿回了包。
案例總結:社會道德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具體表現為社會道德規范本上囊括了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更深入到人們的靈魂深處,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法律無法觸及的范圍內約束和調整人們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指引人們向求真、大愛的殿堂出發。
綜上所述,法律和社會道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猶如蒼鷹的兩個翅膀,又像自行車的前后車輪,要想快速平穩前行,兩者缺一不可。法律能夠體現和維護社會道德,反過來,社會道德能夠有效促進國家法律的全面實施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彌補法律的不足之處。早前的法律是由人民大眾認可的社會道德規范孕育而來,被劃定強制執行的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法律逐漸取代社會道德成為調控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但是從不曾否定社會道德所發揮的正面作用。相反,法律誕生之際就與社會道德有著剪不斷的關系,而社會道德調整范圍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其不能退出歷史舞臺。正如人們所認同的這樣,社會道德無法觸及的地方由法律來調整解決,而法律所不及的地方也可以用社會道德去約束。
上文關于法律與社會道德關系的闡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與不可分割性。一切學科課題的研究探討都是為了結合現實更好的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也就是我們在教育界和學術研究時一直倡導的學以致用的思路。那么,法律與社會道德的這種特殊關系在新時代具有哪些指導意義呢?下面讓我們來一一剖析。
(一)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法律與社會道德都囊括了保障良好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十八大會議指出,要實現依法治國的總體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治和德治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機制,兩者唇齒相依,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指導下我國的法制建設碩果累累,但是在某些領域我國的法制依然是不健全的。所以,完脫離社會道德的法律,有時候是尷尬的,甚至被稱之為“惡法”,不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不難看出,法治和德治在治國理政的舞臺上一定是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只有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加速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早日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二) 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首先要體現在立法活動上。法律是治國理政的主要工具,立法活動便是制造這一工具的重要環節。新時代,法律的制定遵循了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原則。我國的立法活動會將人民大眾所認同的社會道德規范轉變成立法、司法的指導思想或法律條文。在有關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子女要贍養父母,父母要撫養子女,并不得遺棄,這既是我國幾千年來的社會道德規范,也是法治社會基本的公民義務。其次,法治與德治的相結合還要體現在司法人員的執法過程中。司法人員作為執行法律的主體之一,其社會道德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法律的實施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每一個公正的司法過程都會增強人民對法律的熱情與信仰,而每一個不公正的司法過程都會深深傷害到人民對法律的熱情與信仰。由此可見,只有司法隊伍道社會德素質不斷提高,才有利于早日實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不斷推進我國法制健全,實現法治與德治的相結合。
法律和社會道德的特殊關系決定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在法治為基石、德治為保障的和諧社會,每一位公民在尊重、遵守法律的同時,需要不斷完善個人社會道德形象建設,為創建和諧法制社會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于月宇.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7(8).
[2]劉光斌.論哈貝馬斯的法律與道德互補關系理論[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3]田文利.道德與法律之和諧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三維解讀[J].道德與文明,2015(5).
[4]陳勇,武曼曼.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5]葉莉嬋.法治與德治協同創造美好社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