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秋日的塞北,站在平朔安太堡煤礦復墾區的高處,舉目四望,可以清楚地看到片片青綠的小油松,矗立于朔風中。深吸一口氣,聞到了樹木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嗅到了叢林的氣息。踏著柔軟的土地,行走在一片茂密的小樹林里,很難想象這里在30多年前曾是一個露天煤礦。從煤田到綠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塊“試驗田”,平朔安太堡煤礦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北方的秋,豪邁奔放,有一種寬厚感,令人身心愉悅。此時站在平朔安太堡煤礦復墾區高處的呂寶祿內心感慨,他是當年第一批到崗的工人,見證了這座煤礦挖下第一鏟煤的場景。他回憶說,那時人們的發展愿望迫切,采煤作業經常“三班倒”,歇人不歇機器。截至2017年底,安太堡露天礦已經開采原煤5.3億噸,煤炭源源不斷地從塞北輸向全國。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最大的中外合作經營項目,平朔安太堡煤礦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79年。1984年4月29日,中美雙方在北京簽署了《關于共同開發安太堡露天煤礦協議》,一個現代化煤礦在塞北拔地而起。
項目“三年準備、兩年建設”,以“三高一快”的平朔速度譜寫了中國煤炭工業建設史上的輝煌篇章,推動我國煤炭工業露天開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曾創造最高日產7.9萬噸的最高紀錄,被煤炭工業協會評為“特級高產高效礦井”,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剝離表層的黃土,挖掉淺層的煤炭,從山坡到煤田,平朔安太堡煤礦在支持全國經濟建設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面積的開采區。然而,從外國學來的環保理念植根這里,平朔煤礦開辟了我國“將復墾治理費用納入生產成本”理念的先河。在煤炭開采的同時,平朔集團開始大力推行綠化復墾。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白中科是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帶頭人,從1994年開始,至今已經走過近25個年頭。白中科介紹,平朔礦區合理的“采、運、排、復墾一條龍”作業法,徹底改善了礦區的環境形象。據了解,多年來平朔集團累計投資20多億元,摸索出草灌喬木復墾種植立體模式,完成土地復墾總面積4萬畝,礦區復墾綠化覆蓋率95%以上,排土場可復墾面積90%以上,生態環境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如今,在安太堡煤礦挖下第一鏟煤的地方,一株株蝴蝶蘭開得鮮艷。據介紹,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重點建設的礦區生態示范園中,平朔集團建了300個日光溫室,1.6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年產蔬菜300余萬公斤,培養蝴蝶蘭30多萬株。
今年40出頭的邢秀林在平朔生態示范區從事花卉種植工作。她說,工作的這一片以前都屬于安太堡露天煤礦開采區,從來沒有想到昔日的廢舊礦區能變成美麗的生態區。
山西省生物研究所8年前就有調查數據顯示,安太堡礦區有各類植物213種,昆蟲600余種,動物30余種,礦區生物多樣性日益凸顯,由于植物繁茂,招引來了多種動物,如蛙類、蛇類、野兔、野雞、石雞、刺猬、鼠類、狗獾、狍子、狐貍等來此定居,使荒涼寂靜的生態變成有生機的綠色生態園區……
70年砥礪奮進,70年耕耘夢想。山西曾因煤而名,也曾因煤而困。現在,在平朔礦區,幾千畝平整連片的耕地、一望無際的茂密森林與工業化大礦區交相輝映,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中,中煤平朔已經為煤企探索出了一條成熟的綠色發展之路。
資源與環境同步,山西已走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