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榮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黨的十九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其中就包含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當前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狀況、社會政治條件等,走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是人類社會生態災難總結出來的血的教訓。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重要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就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發育成長,生生不息,綿綿不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根,是中華文明的發展之源。到了近代,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向自然進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在快速形成現代化發展物質基礎的同時,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了很大的破壞。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生命共同體。
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我們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我們一定要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三、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首先,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治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其次,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行動,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再者,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最后,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督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們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生態文明的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中共貴州省委黨校教授雷德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N].貴州日報,2019-07-10(010).
[2]李革新.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境界——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生態文明觀探析》[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9(07):48.
[3]侯占純.大力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N].包頭日報,2019-06-15(003).
[4]方世南.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3):1-8+111.
[5]王娜.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內涵與實現策略研究[J].文化學刊,2019(05):23-25.
[6]張琪龍,張季南.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9):104-105.
[7]陳延斌,牛紹娜.生態文明與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19,21(03):1-7+2.
(作者單位:中共太原市萬柏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