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核心區,是新時期國家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幅員面積4116平方公里,轄49個鄉鎮524個行政村,80.2萬人。全縣道路總里程3440公里,其中:國道130公里,省道155公里,縣道386公里,鄉道551公里,村道2218公里。轄區道路臨崖臨水、陡坡彎急、基礎設施較差,安全隱患突出,極易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為有效破解道路治理難題,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江縣在加快構建大通道、打響交通大會戰的同時,著力強化道路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道路“路長制”,按照“一路一長、分級負責、分段管理、包線包片”的原則,設立覆蓋全縣道路的路長管理體系,并率先在楊柏鎮開展試點,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主抓、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多元參與、齊抓共管”的道路綜合管治長效機制,全面提升了全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為實現全面同步小康,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縣提供了良好的道路環境。
抓頂層設計 落實四個責任 實現“路嚴管”
通過落實四個責任,進一步整合行政資源、社會力量,確保道路管理工作從部門行為上升到政府行為、社會行為。一是落實領導小組責任。成立由縣長任組長,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級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全縣路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全縣路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交警大隊,辦公室主任由縣公安局分管交警大隊同志兼任,副主任由縣交警大隊大隊長兼任,具體負責日常工作。二是落實路長牽頭責任。將國、省、縣、鄉、村和產業路均納入“路長制”管理范圍,設總路長,由縣長擔任,建立縣級、鄉級、村級三級路長體系,分別由副縣長、鄉鎮長、村(居)委會主任擔任,充分發揮路長的牽頭領導作用,協調解決涉路問題,確保有人管理、有人負責。三是落實路段管理責任。延伸縣級、鄉級、村級路長責任,每級增設若干路段長和巡查員,實行“包線包片、分段管理”方式,具體負責轄區道路管理養護、設施維護、宣傳教育、隱患排查、信息上報、違法查糾等工作,確保路長制管理工作“嚴密有序、推進有力、扎實有效”。四是落實部門聯動責任。進一步落實交運、公安、林業、農業等相關部門的職能職責,負責道路的基礎建設、安全監管、綠化美化、產業發展等工作。實行“三不”原則,即路長工作不代替部門行政執法、不代替部門“三定”職能、不代替道路交通管理屬地責任,確保部門與路長之間各盡其責、配合有力,充分發揮好聯動效果。
抓垂直管理 強化四個抓手 實現“路聯管”
在執行層面,緊緊圍繞“如何管理”這個問題破題,進一步強化“路長制”領導小組和路長辦的職責,通過定期聯席會商機制,著力解決年度規劃、經費保障、重大工作、典型困難等影響路長制全局工作的重大問題,確保建立好“分級負責、垂直管理、聯動協作”的聯管機制。一是抓實“制度和資金”保障。強化制度保障,出臺了《通江縣路長制工作運行規則》,涵蓋日常巡查、上報、處置、反饋等各個環節;設置路長專項資金200萬元,用于解決巡查員電話費和巡查補助,每名巡查員每月200元補助,納入工作考核;出臺了《道路交通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辦法》,設置獎勵基金100萬元,發動巡查員、群眾對涉路問題進行舉報,對舉報的問題按嚴重程度給予2元至200元獎勵,確保巡查工作有人干、樂意干。二是抓實“督察和通報”手段。為確保路長制發揮作用,建立了目標考核框架體系,由縣委、縣政府牽頭,將“路長制”工作納入全縣各相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的目標績效考核,細化職責,明確任務,量化指標。由縣目督辦負責抓宏觀問責問效,由路長制辦公室抓具體督察督辦,采取季度考核、日常抽查等方式,嚴格考核各相關單位落實“路長制”情況,確保路長制工作不偏不倚、長效推進。三是抓實“巡查和教育”管理。在路長制管理體系中,充分發揮各級巡查員和熱心群眾的作用,竭力提升路長制工作成效。巡查員配備工作包、帽子、反光背心、指揮棒、哨子等五件套巡查裝備;依托釘釘平臺開發全縣路長工作平臺,建立路長工作電子臺賬,實現巡查日志、有獎舉報、宣傳教育、違法勸導、問題上報、事故處理等工作全手機操作。強化教育引領。定制通江路長LOGO,構建獨具特色的通江路長文化;對縣、鄉、村三級道路實行“紅黃綠”三色公示牌管理,公示路長、路段長、巡查員及職能職責;開通“通江路長”微信公眾號,發布各類安全法規、出行須知、險情通報等知識;公布路長制熱線舉報電話,建立有獎舉報制度,通過發揮巡查員和熱心群眾的前端基礎作用,確保了路長制工作真正散發出生命力。四是抓實“整改和處置”措施。針對總路長、路長、路段長交辦的事項,以及日常巡查員和群眾發現的涉及“管理養護、設施維護、隱患治理、違法查糾、綠化美化、產業發展”的問題,嚴格落實主管部門、轄區鄉鎮的整改和處置職責,能夠在部門和鄉鎮一級解決的,落實主體責任就地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縣路長制辦公室協調解決,通過系列整改和處置工作,提升了路長制工作實效。
抓輻射延伸 定位四個功能 實現“路全管”
在立足道路的安全職能的基礎上,結合鄉村振興發展要求,牢牢把握全縣脫貧奔康這條主線。路長工作延伸基礎、安全、服務和發展功能,鋪好“四條路”,即:有序便捷路、安全暢通路、干凈美觀路、興業致富路,確保路長工作為全縣鄉村振興發展服務,助力群眾走出一條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新路子。一是定位基礎功能,完善道路設施,打造“有序便捷”路。統籌交通、公安、林業、農業等項目資源,在深入摸排的基礎上,各級路長、路長辦協調各單位對全縣所有的國、省、縣、鄉、村道路和產業路設施進一步完善,切實提高道路安全系數。加強道路交通設施設備的建設和維護,及時完善不規范、損毀的交通標志標牌標線和安保工程;整合天網資源,逐步實現全縣道路監控全覆蓋,交通復雜路段安裝紅綠燈和自動抓拍系統;加大道路服務設施完善,規范客運線路和站點的設置、優化和調整,結合實際在公路沿線設置旅游招呼站、廁所等旅游服務設施。二是定位安全功能,強化交通管理,打造“安全暢通”路。各級路長、路段長、巡查員在巡查過程中,強化對群眾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識;深入鄉村、院戶,清理逾期未審、報廢的車輛和逾期未換證、無證的駕駛人,公安交警車管部門上門為群眾服務;常態化開展交通安全隱患排查,可以當場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當場整改的第一時間上報相關單位、部門落實整改措施;針對轄區交通突出問題,聯合安監、公安、交運、農業等執法部門,整合執法力量,從嚴查處交通違法、損毀設施等違法行為。三是定位服務功能,提升公路形象,打造“干凈美觀”路。按照“國、省、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道路管理養護機制,加強道路美化綠化,切實提升道路形象。推行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加大農村道路的管理養護,及時清理路側邊溝、路面泥石、占道堆碼等;加強路側綠化,植樹造林項目向公路兩側傾斜,做到宜種盡種;加強道路周邊管線管理,管線設立依法依規、科學合理、擺放有序,提升道路形象。加強管轄路段沿線住戶、門店、企業和建設工地的管理,杜絕拋灑載物、占道擺攤設點、打谷曬糧、私設廣告牌等行為。四是定位發展功能,發揮產業帶動,打造“興業致富”路。路長工作緊密的與當前正在開展的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全域旅游等中心工作相結合,服務特色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實現以路帶產業、以路促發展。充分發揮路長的綜合協調能力,統籌規劃符合縣、鄉、村實際的道路建設和產業項目,打造一路一品特色農產品;在建好“四好”道路,提升道路形象的基礎上,吸引項目資金,做強鄉村旅游,解決群眾就業等問題,切實帶動了沿線群眾脫貧致富。
抓先行試點 搭建四個平臺 實現“路常管”
為確保路長制長效推進,在楊柏鎮、諾水河鎮、民勝鎮、大興鄉科學試點的基礎上,研究探索出一套更加完整成熟的管理經驗,目前,正在進行全縣推廣,確保了全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初步實現“路常管”。一是加大投入,搭建基礎平臺。目前,轄區配備了縣級路長6名、鄉級路長49名,村級路長264名,縣級路段長23名、鄉級路段長76名,村級路段長385名,縣級巡查員120名、鄉級巡查員182名,村級巡查員426名,實現轄區道路路長全覆蓋。增設道路標志標牌1865塊、標線312585米,安裝警示樁63549根、波形護欄62338米,治理水毀、滑坡路段168處,安裝雪亮工程等電子監控探頭2254個、違法抓拍系統58套,種植行道樹107000余株、花草325畝,先后督促拆除老舊房屋1596間、清理違規廣告2226幅、清理占道3890起、規范管線94228米,確保了轄區道路暢潔綠美。二是分級負責,搭建聯動平臺。充分發揮巡查員職責,會同轄區黨委政府,通過簽責任書、建微信群、開壩壩會、入紅白事、勸違法車等方式,對轄區車主、駕駛人開展交通安全監管;會同當地村委,分村建立轄區機動車、駕駛人臺賬,對無牌無證車輛督促完善手續;依托路長工作站,對過往車輛開展違法勸導;定期會同轄區派出所、交警、運管、路政等部門聯合執法,整治轄區重點違法行為;協助交警大隊處理適用于快處的道路交通事故,通過路長信息平臺上傳事故照片和當事人的車駕信息,當事人撤離現場后到轄區交警中隊、派出所處理。開展聯合執法113次,交通安全勸導249600次,勸糾違法行為34698起,協助處理交通事故322起。通過“路長制”管理模式的推行,轄區事故較同期相比下降35%的好成績。三是擴大影響,搭建宣傳平臺。加大交通安全宣傳,成立交通安全義務宣傳隊95個,義務宣傳隊演出548場次,設路長公示牌1132塊,懸掛宣傳標語1235幅,擺放宣傳展板2136塊,開展面對面宣傳21536人次,召開安全培訓會968場次,發送短信2.3萬余條,受教育40余萬人次。實行有獎舉報,巡查員利用路長工作信息平臺舉報違法行為,群眾根據路長微信公眾號、監督舉報電話舉報交通違法行為,一經查證屬實,給予舉報人2-200元不等的獎勵,截至目前,受理違法行為舉報3980起,發放獎金38200元。四是找準方向,搭建發展平臺。通過干凈的道路環境、優質的路長服務,帶動了產業發展,確保沿線群眾致富增收。實行“路長制”后,充分整合項目資金,及時解決涉路問題,在路長的協調和各級政府的規劃下,2018年以來,全縣成功吸引企業投資6000余萬元,新建成產業園12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