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 尤志棟 王雪松 趙旭東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討駕駛人酒駕決策動機及其因酒駕違法被查處后的體驗,為酒駕行為管控提供指導。方法:采用質性研究中的解釋現象學分析法,對13名因酒駕違法的駕駛人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并對訪談進行錄音和轉錄,應用現象學分析法對轉錄稿進行分析。結果:駕駛人處理酒駕違法事件歷程中的體驗可歸納為四個主題:酒駕決策動機、事件相關體驗、經歷對未來的影響及預防酒駕行為的建議。結論:酒駕違法者知悉相關法規,但缺乏對酒駕后果的感性認識及守法自主性。酒駕行為管理即要強調法律的約束與懲戒作用,也要注重普及酒精對駕駛行為影響的相關知識,強調喚醒受眾情感的宣傳,及推進車載酒精感應裝置應用等措施。
關鍵詞:酒駕;駕駛人;違法;心理體驗;解釋現象學分析
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dink drivers experience after violation
WANG Yanbo1, YOU Zhidong2, WANG Xuesong1, ZHAO Xudong1*
(1.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2. Traff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Wuxi 214151,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drink drivers and their experience after violation, 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trol of drunk driving behavior. Methods: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3 drivers of drink driving were conducted. The interviews were recorded on audiotape and transcribed verbatim.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ranscript. Results: Four super ordinate themes emerged: the causes of drink driving decisions, event-related experiences, the impact of experiences on the fu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ng drink driving. Conclusion: The drink drivers are aware of traffic law about drink driving, but they are not clear about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violation and lack autonomy of law-abiding. Behavior management about drink driving should emphasize that increased enforcement of the laws may be helpful in preventing people from getting involved in drinking and driving. Meanwhil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the impact of alcohol on behavior, strengthen publicity that can arouse the audiences emotions, and promote convenient vehicle-based alcohol monitoring equipment.
Keywords: Drink driving; drivers experience; violation; qualitative study
1前言
杜絕酒駕是一個全球都亟待解決的問題,酒后駕駛會顯著提高交通事故發生風險及交通事故的嚴重性[1]。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發布的信息, 2013年全美因酒駕死亡人數為10076人,占交通事故死亡總數的31%[2]。我國自2013年,“酒駕立法,醉駕入刑”以來,交管部門一直積極宣傳和打擊酒駕和醉駕行為,但酒駕發生率仍居高不下,如2017年1月到10月,在查處的危險駕駛案件中,醉酒駕駛案件占99.25%[3]。如何發揮酒駕法律法規的威懾效應,增強駕駛人抵御酒駕的自我意識,是各國酒駕治理過程中的焦點問題。
1.1 各國酒駕法規的界定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1公布的133個調查結果表明,52個國家中,39%的國家將酒駕血液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tent, BAC)設定低于50mg/100ml;14個國家限定為80mg/100ml;14個國家實施零容忍政策,將標準設定為0。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認定BAC達到 80mg/100ml以上為醉酒[4]。相對于中國,201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酒駕標準為BAC在20~80mg/100ml之間,BAC超過80mg/100ml即為醉駕,我國酒駕也接近零容忍[5]。
1.2各國治理酒駕的策略
鑒于酒駕與交通事故的高度關聯,多數國家將酒駕列為違法行為,并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治理酒駕行為。如美國酒駕治理措施包括:采用高額罰款、刑拘、吊銷駕照等嚴厲處罰措施,有些州將BAC設定為10mg/ml,嚴厲的懲罰措施讓美國人聚會時很少喝烈酒[4]。嚴格管理合法飲酒年齡,從而有效地降低未成年酗酒以及相關問題[4]。酒駕預防性措施包括:設置酒后駕駛檢查點,安裝汽車發動機鎖定裝置及車內酒精感應裝置,為醉酒駕駛人提供代駕服務等[4]。在英國,初次酒駕吊銷駕駛證1年[4]。在新加坡,酒后開車初犯者將接受1000到5000新幣的罰款,及6個月以下的入獄懲罰。警方經常在酒吧等夜間娛樂場所附近展開圍堵行動,查處酒后駕車駕駛人,并向酒吧等娛樂場所的顧客分發公交卡和出租車優惠券以鼓勵公眾飲酒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回家[4]。我國自2013年,也加大了對違法駕駛人的懲罰力度,如酒后駕駛機動車,罰款1000~2000元、記12分并暫扣駕照6個月;飲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罰款5000元,記12分,處以15日以下拘留,5年內不得重新獲得駕照。
我國酒文化歷史悠久,逢年過節“以酒待客”為中國傳統習俗,在寒冷的北方,酒的暖身功效,使其更為盛行。Lacet雜志最新報道[6],自199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至使國民酒精消費額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伴隨我國家庭汽車保有量急劇上升,二者是否會產生疊加效應,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國因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公安交管部門雖投入大量警力治理,但相對于不斷上升的駕駛人群體,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發揮禁止酒駕相關法律法規的威懾效應,增強駕駛人抵御酒駕的自我意識與責任感,是未來酒駕預防與治理的主要方向。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將從酒駕違法者視角,探討駕駛人對酒駕違法的主觀認知和體驗,及法律懲戒經歷對其未來駕駛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將為預防和治理酒駕行為提供策略指導。
2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研究對象招募于上海市浦東公安分局交警支隊滿分教育考試中心。研究對象為因酒駕違法被查處的駕駛人且自愿參與訪談者,有13人參與本項研究。研究對象均為男性,年齡25~57歲(38.53+10.61),駕齡3~31年(12.75+7.70),BAC為0.030~0.079(58.77+18.92),每年行駛公里數為5000到35000(20384.62+10299.99),研究對象的文化程度,包括初中水平9人,高中水平3人,大學水平1人。為保護被研究者隱私,以A-M字母作為研究對象編號。
2.2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中的解釋現象學分析的研究設計,通過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收集資料。本研究通過同濟大學醫學院倫理審查及浦東公安分局交警大隊負責人的同意。訪談前請參與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具體訪談提綱如下:①能說說酒駕當時的情況嗎?(決策過程,酒駕后果是否知悉,周圍人對酒駕反應。) ②能談談你被抓到時的感受嗎?③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影響(生活,工作,關系)?④這件事對你未來駕駛行為有什么影響?⑤作為過來人,對于預防酒駕,你有什么的建議(從公民角度;從交管理部門)?
訪談結束后,24 h 內完成訪談資料轉錄。具體分析步驟參照Smith 等指南[7]。
3結果
基于駕駛人的想法與感受,得出如下四個主題,分別為:酒駕決策動機,事件相關體驗,經歷對未來的影響,和預防酒駕的建議。
主題1 酒駕決策動機
所有訪談對象均知悉酒駕違法事實,但知法犯法背后的動機確不盡相同。本主題主要探討駕駛人酒駕行為發生的驅動力,包括外在情境,過度自信,懲罰信息模糊,酒精沖動等四個亞主題。
亞主題1:情境因素誘發
在談到明知違法,還要開車時,大多數駕駛人(10人)在決策前經歷了內心的掙扎與博弈,一系列情境因素(如路近、路熟,只喝一點點、午夜、及高速行駛等)成為其決策的誘發因素,以A,C兩位駕駛人的描述為例:
“路很近,很熟,天天都生活在這里,酒又喝的不多,感覺沒問題,就開車出去了。”-A
“這條路,我開了四五年了,比較熟悉,當時已經大半夜,想著這么晚,肯定不會有人查。”-C
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也被多次提及,如來自山東的D認為,山東人豪爽好客,喝酒行為相比其他地域,更為盛行:
“因為我是山東人,有喝酒的習慣,我們山東人通常都喝白酒,說實話我們家那里酒駕的很多,剛開始被查到時,覺得太倒霉了,接受不了。”-D
亞主題2: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
當人處于過度自信的狀態時,他們往往過度估計與其現存信念一致的信息,搜索支持他們信念的信息,忽略不支持他們信念的信息[8]。駕駛人的過度自信首先表現在對體內酒精含量在正常范圍內的自信估計。
“剛好年三十之前一天,稍微喝一點啤酒,喝的很少,也休息了3~4個小時,感覺代謝的差不多,應該在安全范圍之內。”-C
他們的過度自信還表現在酒后對自身控制車輛的能力方面。如訪談中有7位駕駛人(A,D,E,G,H,J,L)強調“我喝的不多,有能力把車安全的開到地方”,在進一步詢問,發現他們以自身平時的酒量,及主觀感受“頭腦清楚,神志清晰”作為是否可以安全駕駛的評判指標。如駕駛人G所述:
“我只喝了一瓶啤酒。平時不開車喝五六瓶都沒事。頭腦清醒,沒有醉酒,只要沒有交警去查,我有控制能力把車安全開到家。”-G
訪談中有半數駕駛人有酒駕逃脫的經歷,這種經歷增強了他們不會被抓到的自信,如G所述:
“這十多年,一直喝。以前都是四點多鐘喝,在下班高峰期,要查酒駕的時候,我早都開到家了,從來沒被抓過,這可是第一次。”-J
亞主題3:酒后駕駛相關懲罰信息模糊
雖然所有訪談者都知道酒后駕車是違法的。但部分駕駛人對違法需要接受的懲罰仍有信息盲區。以J為例:
“我知道不允許酒后駕車,但對超過多少會有什么懲罰,沒有太深的感觸。我以為就是拘留兩三天,違規成本低,這個我能接受,所以沒當回事,我本身好喝酒。我真不知道后果這么嚴重。”-J
部分研究對象從來沒想到,醉駕入刑記錄可能會影響子女將來從事公務員及參軍和出國等事宜,這一后果恰恰是他們最為介意的。以B為例:
“幸好沒有達到80mg/ml,也沒發生交通事故,不然要入刑了。那樣不只影響我,還會影響下一代考公務員,入伍,等于把這個污點傳給了孩子,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B。
亞主題4:酒后沖動(B,I,K,L)
四位駕駛人(B,I,K,L)在訪談中提及酒精對他們的出行決策有一定影響。“沖動,興奮”是他們共同的感受,B特別提及酒后膽量增加。這幾位駕駛人的共同特點是飲酒量比較大,體內酒精含量均接近80。以B,K,L三者為例:
“我做事風格蠻謹慎細心,喝酒之后膽子比以前大了。”-B
“喝了酒,感覺腦子比較興奮,坐不住,就想到哪里去玩。”-K
“喝酒以后,一時沖動,就像發神經一樣,感覺沒事,腦子里的念頭就是我可以。”-L
主題2事件相關體驗
本主題探討駕駛人在被查處當時及之后處理違法行為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常規駕駛人需要上交1500元左右罰款,扣駕駛執照6個月,在此期間不能駕車。還要接受現場2天及網上5天的學習,及相關考核。此主題包括“事件相關情緒體驗,違法成本高昂及獲益感”三個亞主題。
亞主題1:情緒體驗
被警察攔下來那一刻,每位駕駛人都能夠積極配合交警,承認自身酒駕事實。并用“懊惱,自責,羞愧,后怕”來解釋當時的感受。作為有13年駕齡的駕駛人A,一直懊惱多年來維持的良好駕駛記錄被打破:
“很后悔,被扣分之后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十幾年了,從來沒有因為違反交規接受這種處罰。”-A
老司機D在面對兒子的指責時,懊惱的同時也深感羞愧:
“我晚上回去非常懊惱的跟我上高中的兒子說,我因為喝酒被抓了,我兒子說你活該,你應該給全市人民作檢討,就這么說我,我真感到羞愧。”-D
后怕的體驗則主要源于擔心體內酒精測試可能達到“醉駕入刑”的標準。
亞主題2:違法成本高昂
違法成本一方面是因為法律懲戒,要求付出的時間及金錢。包括一周的再教育,接受考核的壓力,及扣壓駕照6個月不能開車和1500元的罰款。以A和D為例:
“要學5天,現場學2天,還要考試,被罰款,畢竟賺點錢不容易。關鍵是駕照還被扣了6個月,對我們生活、工作影響太大。”-A
“違規成本太大了,五六個月不能動車,還要學習,我專門從山東老家趕到上海來學習,因為在上海拿的駕照。我還有在這里學習的租房成本。”-D
違法行為產生的社會效應也讓部分駕駛人感受到壓力,如C所述:
“出了這件事,我一直在反思,我領導怎么看我,我是管理層,作為員工領導,你自己都這么不守規則,你的下屬會怎么看你?”-C
亞主題3:獲益感
雖然酒駕行為讓他們付出了高昂成本,但在深刻反思及經歷培訓之后,多數駕駛人體會到此次經歷帶給他們的益處。
部分駕駛人的獲益感源于與“發生交通事故”和“醉駕”等更嚴重后果的比較。以兩位BAC較高的駕駛人B(BOA=75mg/ml)和C(BOA=78mg/ ml)為例:
“這次經歷對我來說是利大于弊,雖然付出很多,但是好事。幸好沒有達到80,也沒有發生交通事故,不然要入刑的。如果被刑拘,那影響可就大了。”-B。
“酒后駕車被查對我是一個小小的打擊,也算不幸中的萬幸,萬一出了事情,不只是我受影響,作為父親的記錄,將來孩子出國,當兵也會受到影響。”-C
另兩位駕駛人(F,G)則從“吃一塹,長一智”的處事哲學中解釋此次經歷的益處,如F所述:
“人活到老,學到老。當你發生很大的錯誤時你來不及學習,所以說,我們現在是小事情,學習下,這個倒是好事情。”-F
主題3 經歷對未來的影響
此主題探討研究對象在經歷培訓后,如何看待此次經歷對未來的意義。包括三個亞主題:即對酒駕立法的認知轉變,承諾更安全的駕駛,從法律違背者向捍衛者轉變。
亞主題1:對酒駕立法的認知轉變
部分研究對象談及,以前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個口號。他們對酒駕可能后果缺乏認知,加之逢年過節,商務應酬的飲酒習俗,也就缺乏守法的自主性。在完成現場學習,觀看一些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后,多數駕駛人深有感觸,意識到酒駕導致交通事故的高風險,及對他人生命的影響,他們的內心被深深觸動,以B,D兩位駕駛人為例:
“以前覺得‘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就是個順口溜,有時候逞個人英雄主義,感覺喝點酒開車沒問題。真正碰到這種事,就感覺到這句話有多么重要了。”-B
“以前覺得喝了不要緊,可能沒抓到。這次被抓到,教訓太深了,不只是扣證罰款,看這些圖片視頻,觸目驚心啊。我都掉眼淚了,發自內心的。對于酒駕,再怎么懲罰都不為過。”-D
另兩位駕駛人認為酒駕治理應該更嚴格,“零容忍”會更好的控制酒駕行為:
“喝酒不能開車就是不能開,不要搞酒駕,醉駕,干脆一刀切,這個威懾力會更大。”-D
“措施不嚴厲點,不足以震懾很多人,只能拉一跟紅線,開車一點也許喝,就不會因為這個出事了。”-J
亞主題 2:承諾更安全的駕駛
在談及此次經歷對未來的影響時,多數駕駛人承諾未來絕不會再酒后駕車。他們做此承諾的動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行為的成本核算,二是培訓中他們內心的責任意識被喚醒,害怕給家人及他人造成傷害。以B和L為例:
“這次經歷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課,如果沒有這次事件,膽子會越來越大,經歷這件事,我以后決不會喝酒開車,哪怕是幾百米我也不會去動車。”-B
“以前精神上認識不夠深,沒出過事,通過這次學習,感觸很深,尤其車禍后給別人造成的影響。自己有這個意識,最重要。”-L
亞主題 3:從法律違背者向捍衛者轉變
體會到違法的高成本,觀看了因酒駕引發事故的視頻后,多數駕駛人(B,D,F,G)表達了維護和捍衛反酒駕法律的意愿,并向周圍人和朋友圈宣傳放棄僥幸心理,嚴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以D,G為例:
“我們山東,周圍有很多酒后駕駛的。我愿意讓他們知道我的經歷,那天被查到之后我就跟周圍人說,喝酒千萬別開車,如果你們不接受我的教訓,遲早有一天會被查到。”-D
“對要好的親戚朋友,我會給他們提個醒,希望我的心意,我的感受能提醒他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G
主題4 預防酒駕的建議
經驗者往往是專家。本主題主要探討防范酒駕的建議,包括加強酒駕預防宣傳,能喚醒情感的宣傳,必要的周期性培訓及提升駕駛人責任意識等四個主題。
亞主題1:加強酒駕預防宣傳
酒駕立法,醉駕入刑在我國實施近6年時間,而我國駕駛人群體確不斷壯大。預防酒駕應加大宣傳成為我所有訪談對象的共識。如G,J和L提及要提高反酒駕宣傳的曝光率和曝光場所:
“在飯館、酒店或者KTV,進出口或比較顯眼的地方,貼上警語或宣傳圖片。大家只要看到這兩個字,腦子里就會想到這個事情,他會想到這個后果。”-G
“可以在平臺上做一個專欄,宣傳酒駕駛的危害和后果。還有我們酒店吃飯的場所,放些宣傳片或宣傳畫,這樣我們的認識會比較強。”-L
“一定要宣傳到位,餐飲機構最好是參與酒駕防范,應該讓酒店服務員,或餐飲場所提示一下酒后不易開車,告訴人們酒后開車的后果。”-J
也有人提及控制酒駕應該從“人和酒”兩方面入手,酒類企業也應承擔宣傳的義務:
“政府是否可以讓生產酒類的企業在瓶子上打上‘喝酒不開車的標語,以作警示,這樣想喝酒的人一看到瓶子的標語就知道開車不能喝酒,等于是把炸彈拿在手里,很直觀。”-B
亞主題2:宣傳內容能夠喚醒受眾的情感
部分駕駛人(C,D,F,J,L)強調“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更像是一句順口溜,很難喚起受眾的情緒和情感,及其在認知層面上守法的自主性。成功的宣傳應該能夠喚起受眾的道德,責任和共情,從面激發民眾守法的自主性。以J和L為例:
“你禍及自己,還傷及別人,一般人都有這個道德感,那你對自己不負責那是沒事兒的,但不能對別人不負責任。這個應該讓駕駛人知道。”-J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只是一個口號。內容上要有某一點會觸及到你。譬如酒后開車,會引起一些什么事故,出現事故之后的問題。人嘛,都是感受。”-L
D和F兩人在觀看酒駕所致車禍視頻后的感受也印證了這一點:
“對于酒駕,再怎么懲罰都不為過。剛才看了那些片子,真是觸目驚心,我止不住流淚,發自內心的。如因為酒駕吊銷我的駕照,我也絕無怨言。”-D
“視頻里,看到那些人酒后駕車,闖的禍,家破人亡,真是慘無人道,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我一生都會銘記。”-F
亞主題3:必要的周期性培訓
5天教育對駕駛人來說,本來是一種懲罰。但駕駛人卻反饋他們從中受益匪淺。現場學習中,多位駕駛人投入了大量學習熱情,并表達想要接受周期性學習的需求。在培訓時機上, A和L提及:
“我拿證有二十年了,當年考的內容,不扎實,這次過來學習,感覺挺好。有時候想這個駕駛人十年二十年,確實應該再學習一下。駕照十年二十到期,趁換證的時候,給駕駛人組織一次培訓很有必要。”-A
“超過三年或五年,就應該讓駕駛人到交管部門報道一下,集體再培訓,看看視頻什么的,加深對違法違規造成的事故的認識。”-L
在培訓內容上,超載、超速或酒駕相關規定及事故案例分析,及新的交通標識等信息是他們特別關注的內容。
亞主題4:提高駕駛人的自我責任意識
相對于投入大量警力,糾查酒駕,如何喚起駕駛人守法的自我責任意識,可能是更經濟的做法。正如F所說,開車不喝酒,要靠自身能力控制,靠交警查,得投入多少警力。而D在接受培訓過程中目睹新駕駛人領取駕照時的進行的宣誓一事對管理部門提升駕駛人責任意識有借鑒意義:
“我看到浦東交警大隊新駕駛人取駕照時,多了宣誓儀式,就像入黨宣誓一樣,我覺得這個非常好。拿駕照是件光榮的事,拿到駕照也要背負起相關責任,對路人,對自己,對車子要負責,要有高度的責任感。”-D
4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13位因酒后駕駛被查處的駕駛人在應對違法事件過程中的體驗。得出“酒駕決策動機,事件相關體驗,經歷對其未來的影響及預防酒駕的建議”四個主題。與以往報道相似[9-10],外在情境因素,過度自信,及酒駕懲戒信息模糊是大部分駕駛人酒后駕駛主要決策因素,在安全教育中,應結合特定案例,讓駕駛人意識到,無論何種情境,都需堅守法律紅線,避免心存僥幸。過度自信是一種認知偏差,人在過往自信時,往往會過度估計與其已經存在的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傾向于搜集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對于駕駛人群體,可通過情境角色扮演,增強他們對過度自信的覺察和應對能力,從而減少過度自信的負面效應。
酒精沖動對部分駕駛人決策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訪談中多位駕駛人談及“喝一點酒,沒有感覺”,也有駕駛人在酒駕前傾向于自我界定酒后安全邊界,但這種邊界與法律上的“適宜和危險”的標準并不一致。反映出部分駕駛人并不清楚酒精對人體的作用機理及代謝特征。研究證明,體內任何數量的酒精都可能損害駕駛行為,對于一般駕駛人群,體內酒精每增加0.05g/dl,駕駛風險就會呈指數增加[11]。因而,安全教育與酒駕防范中,應讓重多駕駛人了解酒精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機理,避免信息盲點。另外,傳統被動的酒駕識別主要是依賴交通警察或法律執行權威作酒精測試來阻斷駕駛人酒駕風險行為,隨著私家車的大量增加,這種方法顯然不能滿足當前需求[12]。出于酒駕預防和交通安全的目的,有必要大力發展積極主動的酒駕識別方法,以便在其上路前就中止酒駕行為。患者C曾提及如果有車載式酒精識別鎖定裝置,酒駕行為就可以提前中止。目前國內已有各種防酒駕系統電子產品[13-14],但仍未見市場普及化,期望不久將來,這一專利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為部分因工作關系經常應酬者提供自主識別體內酒精濃度的路徑。也可借鑒發達國家的作法,在餐飲高聚集區,加設酒精自助檢測儀,為駕駛人提供自主行為管理的路徑。
研究也探討了周圍人對駕駛人在酒駕決策過程中的反應,大部分駕駛人的親朋好友對其酒后駕駛決策,給予一定的勸解,但很少有人真正去阻攔,一例駕駛人配偶,對其丈夫酒后駕駛甚至持支持態度。可見,反酒駕宣傳仍任重而道遠,部分民眾對酒駕行為對家庭的危害仍缺乏深刻認知。
與以往報道相似[15],提高法律懲戒作用有助于預防酒駕行為,高昂的違法代價是很多人承諾不再酒駕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對酒駕懲戒信息模糊,對酒駕后果認知多停留于違法層面,對于酒駕違法成本核算,事故傷害等均缺乏感性認識,也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感。如駕駛人J有多次酒駕且成功逃脫經歷,對酒駕懲罰措施卻一知半解。多位研究對象談及在看到酒后駕駛釀成交通事故的視頻后,對他們觸動最深的是受害者的家破人亡。研究對象也提出一些預防酒駕的建議性意見,如強調宣傳應能夠觸及人的情感道德意識和責任感知,以激發駕駛人守法自主性。他們也表達了增加對宣傳暴光頻率的需求,如在餐飲聚集區增加警示標語,餐館加放酒后不開車臺卡及服務員善意提醒等。
執法培訓部門的培訓質量也至關重要。如本研究13中有12人表示此次培訓獲益頗深,僅一人表示考試難度大,不易通過。另有兩位駕駛人表達了有必要定期接受培訓的需求。上海浦東交警大隊新駕駛人領證“宣誓”環節,對提升駕駛人的自我責任意識也具有重要意義。以往對駕駛人的考核,更多側重于開車技能培訓,將生命教育及責任意識整合到駕駛人培訓與考核流程中,可能有助于對酒駕和醉酒的預防。
5總結
本研究基本酒駕被查處駕駛人的體驗,了解了其酒駕行為的動機,在被查處及接受教育后的內心感受。為執法部門制定酒駕預防及治理的針對性策略提供了指導。
參考文獻
[1] Elvik R, H. A., Vaa T, S?rensen M, editors. The Handbook of Road Safety Measures 2nd ed. [M]. Bingley, UK: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9.
[2]《汽車與安全》編輯部.美國如何預防和治理酒駕[J].汽車與安全,2019,(2):34-38.
[3]《汽車與安全》編輯部.公安交管部門重拳打擊酒駕醉駕違法行為取得顯著成效[J].汽車與安全,2019,(2):10-12.
[4]《汽車與安全》編輯部.治理酒駕國外采取的懲罰性措施[J].汽車與安全,2019,(2):32-33.
[5] Wang, Z., Zhang, Y., Zhou, P., Shi, J., Wang, Y., Liu, R., & Jiang, C. The Underestimated Drink Driving Situ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Zero Tolerance Laws in China.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J]. 2015,16(5): 429-434.
[6] Manthey, J., Shield, K. D., Rylett, M., Hasan, O. S. M., Probst, C., & Rehm, J. Global alcohol exposure between 1990 and 2017 and forecasts until 2030: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London, England),2019.
[7] Smith JA. Beyond the divide between cognition and discourse: using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n health psychology [J]. Psychol Health, 1996, 11(2): 261-271.
[8]Ehrlinger, J., Mitchum, A. L., & Dweck, C. S.. Understanding overconfidence: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ferential attention, and distorted self-assessment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6, 63:94-100.
[9]《汽車與安全》編輯部.酒駕危害及屢禁不止的原因[J].汽車與安全,2019,(2):15-17.
[10] Wohleber, R. W., & Matthews, G. Multiple facets of overconfidence: Implications for driving safe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2016, 43: 265-278.
[11]Fell, J. C., & Voas, R. B. The effectiveness of reducing illegal limits for driving: Evidence for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lowering the limit to .05 BAC[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6, 37(3): 233-243.
[12]Sun, Y. F., Zhang, J. L., Wang, X. Y., Wang, Z. G., & Yu, J. Recognition Method of Drinking-Driving Behaviors Based on PCA and BRF Neural Network[J]. Promet-Traffic & Transportation, 2018: 30(4), 407-417.
[13]劉彤,崔悅,李書臣, 等.汽車語音——酒檢防酒駕自動閉鎖控制系統設計[J].電子世界, 2018,(20):161-162.
[14] 劉艷紅.基于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汽車酒駕測控系統研究[D].吉林:長春理工大學,2016.
[15] Nygaard, P., Waiters, E. D., Grube, J. W., & Keefe, D. Why do they do it?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dolescent drinking and driving[J]. Substance Use & Misuse, 2003,38(7):8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