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惟瑋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表現和創造美的過程充滿了個性。在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藝術活動中,幼兒的藝術表演行為在情感的過程中被賦予了美,從而使幼兒的藝術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藝術教育是藝術領域的重要內容,幼兒期是培養藝術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階段。在教學實踐中,依托學科研究,從傳統節日文化與藝術活動相結合的實踐路徑出發,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發現、感受和欣賞美,從而促進幼兒美術能力、美術技能和美術素養的提高。
1體驗傳統節日活動,引導幼兒發現藝術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色彩和自然風光,傳統節日文化大多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社會參與性,與幼兒的自然審美趣味完美結合。在傳統節日到來時,引導幼兒走進大自然,感受傳統文化節日的藝術美,創作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從而加深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審美趣味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2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設計教學藝術融合
2.1基于傳統節日元素,設計整合
教師首先提煉元素,讓其中的一些元素成為幼兒藝術體驗的重點,并用特定的情感促進藝術感的提高。
2.2以節日情懷為支撐,弱化技能
幼兒藝術技能的提高是在藝術體驗之后。老師激發了幼兒的藝術體驗。他們自然有動機和興趣在經歷之后繪畫和制作。他們的技能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得到鍛煉。因此,教師應將技能教學融入節日體驗中,讓幼兒“順其自然”地學習形狀、顏色和材料的運,用,而不是以傳授技能為目的。比如在清明節的“愛芭芭”工活動中,當需要揉搓、分組、拍手、按壓時,老師不直接指導幼兒完成技能動作,而是讓幼兒觀看視頻,總結如何制作愛芭芭,模仿動作,設計自己的愛芭芭造型。這一過程使幼兒在感受節日內容的過程中自覺學習技能,弱化技能,增強主動性。
2.3體驗基于個人經驗,感受過程
只有當幼兒感受到并獲得直接體驗,他們的成長才能完全屬于自己,形成能力的內化。活動的設計主要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感受得到美感的提升。例如,工活動“劃旱船”。準備工作:找到旱船道具,提前進行旱船表演比賽,讓幼兒參加表演比賽,提前了解旱船文化,并結合家長的力量促進幼兒的認知。注意:幼兒在比賽中觀察船的形狀、設計和顏色,發現船上裝飾有大塊的純色或波浪。
3多元傳統節日發展,開拓教育實踐之路
3.1“古風韻”的高雅情懷,彰顯傳統節日的古典美
傳統節日是通過歷史文化的積淀而形成的,具有古老的美。在開展活動時,適當增強古韻的特色,可以更激發幼兒的美感,使他們形成節日的情感共鳴,進而引發幼兒的藝術情感體驗。
3.2“奇幻傳說”的生動分享與傳統藝術靈動美的再現
大部分傳統節日有一些有趣的傳說,這些傳說讓傳統節日變得生動、具有靈性。在實踐的過程中,合理運用節日傳說,可以讓幼兒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節日文化,并在傳說的引導下獲得對美術的深入感受。
了.2.1從藝術繪畫的角度
以我國的節日文化為例,我們可以先帶幼兒了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節8的起源,欣賞和感受他們的特點,然后引導幼兒嘗試各種繪畫工具和材料,并運用相應的繪畫語言來表達不同的節日主題和氛圍。
3.2.2從動手能力的角度
在引導幼兒學習印刷時,可以先讓他們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同時可以增加手工鏈接,讓幼兒借助橡皮泥或輕粘土體驗篆刻印刷的神奇效果,加深幼兒對傳統的理解和熱愛印刷。
3.2.3從幼兒欣賞藝術的角度
幼兒藝術欣賞教學是培養幼兒欣賞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藝術作品,了解傳統文化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我國傳統節日當中的豐富藝術有關形式展現,從而豐富其審美體驗,培養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各種傳統文化都可以作為幼兒學習和欣賞的欣賞課。如民族服飾鑒賞、古建筑鑒賞、節日文化鑒賞、禮儀文化鑒賞、科技發明鑒賞、傳統繪畫鑒賞等。通常在實際教育情況下,傳統文化的教學以主題的形式更加科學合理,繪畫、工、鑒賞等教學有序進行,更有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認同。
4挖掘傳統節日底蘊,激發幼兒創造之美
藝術來自于生活,回歸于生活。藝術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引導幼兒融入生活,體驗并獲得生活中的美好體驗和感受,形成幼兒對自然真實的審美情趣,激發創作的興趣,進而運用藝術手段來表現世界。活動提供的傳統節日生活創作氛圍,使幼兒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體驗創作,欣賞生活之美,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使幼兒更好地理解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感受傳統節日獨特的審美。基于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教師把傳統節日教育放在真正的生態系統中,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和體驗。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藝術興趣,開闊審美視野,啟發幼兒的藝術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