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風
摘要:因為教育教學條件的局限性、師資水平、加之生活環境的影響,各種因素導致了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大大小小的教學瓶頸。如何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找到作文創作的源泉,拓展學生的作文思路,成為農村教師需要解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瓶頸問題。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立足現實;農村初中;語文作文;瓶頸
在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下,各地教育教學水平有了整體幅度的提升。但隨著信息化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使得很多農村地區的初中學生受電子產品的影響,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學生在放學回家后看各種精彩的電視節目,或是沉迷玩智能手機,玩游戲等,使得農村學生普遍對傳統書籍閱讀興趣不高,另外,還有少數農村學校未建設有陳列各類書籍的圖書館或小型閱讀場所,使得學生的知識面較窄,無法寫出有新意的作文題材;在語言表達上較來生硬,很多學生不善于與人交流與表達;又或者在習作過程中,形成無話可說,或是詞不達意的狀況。如何著眼于現實,循序漸進地解開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瓶頸,幫助學生解決目前的作文習作困難,提升農村學生的寫作能力,還需要教師靜下心來,找到突破作文教學的有力途徑,實施有利于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
1分析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瓶頸
1.1學生消極的寫作情緒
每當上作文課時,教師總會看到一些學生拿著筆,低頭皺眉的情形。對于農村初中學生來說,因為學生本身閱讀量少,積累的語言知識有限,一遇到需要寫作文時,便成了學生最大的“苦差事”。因為“肚中無貨”使得學生產生消極的寫作情緒,不是隨意潦草幾筆,就是寫了又改,改了又抹,沒有建立明確的寫作思路,完成任務式的習作交上去,也是讓教師收到卷面不整,行文不流暢,內容不飽滿的作文。
1.2題材陳舊,毫無新意
教育資源的缺乏,學生涉獵的閱讀素材較少,加上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未能展開創新性的寫作教學,沒有引導農村學生對真實生活的觀察,使得學生寫出的題材較為古板,且語言運用缺乏新意,也不能很好地在作文中突出真實生活的寫照。
2立足現實,循序漸進,解開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瓶頸的策略
2.1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寫作思維
想要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需要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通過提供給學生良好的閱讀條件,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創建各種有效的閱讀活動,從而讓學生得到閱讀知識的養分,奠定農村初中學生的語文寫作基礎。雖然農村學校教學條件有限,也許沒有大而寬敞的圖書館,沒有各類書籍的讀書角場所,但是只有教師重視農村學生的閱讀意識,一樣可以盡自己的力量,最大化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創建班級圖書角,讓學生從家中帶來各自閱讀過的書刊,集少成多地組建成知識的海洋,讓學生在閱讀分享中,獲得更多的閱讀經驗。另外,教師還應適當推薦給學生有益的書目,如針對初一學生,可推薦學生閱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初二學生可推薦學生閱讀《蘇菲的世界》《老人與海》等;初三學生閱讀《中華文化集粹叢書》、《名人傳》等,且教師在每周語文的作文教學時間里,安排學生就推薦書目,展開閱讀交流環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閱讀問題,考察學生的閱讀情況。另外,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向學生滲透精神食糧的重要性,可以少買點零食,少買點衣服,而多看書,培養良好的閱讀愛好與習慣,則會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及人生思想,發揮出積極的影響作用。
2.2走進生活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特殊的生活環境,提供給了農村初中學生不一樣的生活素材。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因地制宜地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通過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農村生活的點滴,體驗別致韻味的農村環境,建立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情感,并將這種美好心境融人到習作中。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二語文第一單元時,通過對本單元《社戲》、《安塞腰鼓》等民俗特色文章的學習,讓學生完成此類文章的仿寫。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本地文化特色的交流,或是在傳統節日期間,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中,去體味獨有的文化魅力。如有的農村地區特別重視端午節,在節日前村民會親自采摘粽葉,洗凈,然后將泡好的糯米,加上本地人們愛吃的食材,包上一個個外形似三角狀鼓鼓的粽子。作為農村學生可能親眼見到這種民俗場景,知道粽子的具體包法,不少學生也曾親自參與包粽子的過程。因此,教師讓學生以真實生活為題材,讓學生根據對本單元寫作手法的學習,來將本地文化民俗,以自己的對生活的觀察與真實體驗中,來構建文章內容,從而寫出真情實感頗具特色的作文。
3結語
在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習作教學,分析作文教學中的瓶頸,作出針對性的教學改進,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寫作思維,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參考文獻
【1】朱田艷.核心素養下的高中作文教學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