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書銘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共享經濟模式的日益滲透,旅游共享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并成為新時代共享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但是供需不匹配一直是困擾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難題,旅游業也不例外。針對此,文章通過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和銀川市濱河新區兩個基于共享經濟背景下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案例分析,指出未來發展旅游產業仍需以共享經濟和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為基礎,深入打造旅游共享平臺、積極倡導共享消費理念、推進共享旅游試點建設,以期實現共享經濟下旅游產業的繁榮。
關鍵詞:共享經濟;旅游業;供給側改革
2015年6月,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廣州就“關注未來20年商業趨勢與中國機遇”主題發表演講并指出,“分享、互動、流動和認知”是未來商業發展的四大趨勢,未來經濟是按需經濟,而非所有經濟,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業態,分享經濟將成為中國長期、重要的新經濟引擎之一。同年12月,出席首屆“共享經濟與休閑未來”高峰論壇的代表認為,在共享經濟模式日益滲透的當下,旅游業正迎來一場新的革命。可以預見,作為“互聯網+旅游業”和創新驅動戰略、旅游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旅游共享經濟將得到迅速發展。然而長期注重旅游消費、投資和服務貿易出口“三駕馬車”,導致旅游產業供需失衡,旅游業供給側矛盾日益嚴重。因此,要乘著旅游共享經濟的時代之風,提高旅游業供給質量和效率,構建適應旅游共享經濟發展的創新供給結構,以促進旅游業革新。
一、共享經濟視角下旅游產業發展內涵與特征
(一)旅游共享經濟的內涵
近年來,共享經濟興起迅速。根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我國共享經濟及其相關市場規模高達1.95萬億元且在未來五年內,我國共享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將高達40%。這展現了共享經濟所具有的強大活力。而旅游共享經濟作為旅游業與共享經濟理念有機結合后的產物,其通過社會化網絡平臺將自己本處于閑置狀態的非營利性的設施、技能等將使用權暫時轉移給旅游者,從而能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
(二)旅游共享經濟的特征
與傳統的旅游經濟模式相比,旅游共享經濟具有以下方面的不同之處:
第一、依托資源的社會性。共享經濟+旅游的產業結合方式,與傳統的旅游經濟模式采用專業性酒店式服務標準和接待機制有所不同,通過將資源進行整合處理,并充分利用旅游景區附近城鄉鎮居民的閑置土地、資源、人力、物力等,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移動互聯的技術,大大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這種通過對資源實現共享,將空間上較為分散,多樣化的信息進行融合的模式,不僅有利于滿足旅游游客多元化需求,而且有利于促進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和擴張。
第二、網絡平臺的依賴性。隨著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服務的興起,以及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旅游者們越來越偏好使用手機、電腦等方式通過線上平臺來享受基礎服務,之后再通過線下的實際到訪,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這種通過第三方機構所創建的信息中介平臺,極好的實現了信息互聯和溝通,一方面使得資源配置更為合理化、高效化,而且對于促進供需雙方動態交流、高效溝通和互評機制有著深刻意義,另一方面旅游產業得以優化,客戶需求得以滿足,真正實現了“互聯網+”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與進步。
第三、產品服務的創新性。傳統的旅游產業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標準化產品和千篇一律的服務過于單一,沒有創意,難以引起游客興趣和體驗觀感。但是共享經濟下,旅游產品通過結合新型的“共享”理念,可以讓人們更為深入的接觸到旅游地的文化與民俗,對于游客與旅游地居民深入交流和全面體驗當地民風民俗起到了橋梁作用,極好的傳播了“共享”的理念,同時也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實現產業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
第四、經濟活動的社交性。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旅游共享經濟向游客們提供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等服務,并設立有交流社區,為成員探討和交流提供便利,使得資源尋求方直接與資源提供方進行交流和探討,構建實時交易平臺,對于個體之間互相分享、互相幫助、互相交流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基礎和保障,增加了旅游消費活動的社交性,有利于建立新型的主客關系,實現和諧旅游的發展目標。
第五、邊際成本的趨零性。針對旅游共享經濟這種模式,共享的資源往往是閑置的,資源的提供方將資源予以拿出共享,并不需要額外付多余的成本,共享平臺正是利用這一點,通過集合各類的共享資源將其提供給有需求的游客,其中產品的生產邊際成本幾乎接近零,同時這種模式還可以有效解決資源的閑置浪費,同時有效的通過信息化網絡、運輸網絡的鏈接極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對于促進旅游產業的信息化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意義,同時還可以有效的降低經濟風險,解決風險管理等問題。
二、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分析
(一)旅游產品供需不匹配
過去旅游產業發展過于偏重產業的開發數量和速度,而忽視了旅游產品的質量,從而導致越來越無法滿足日益追求品質、細節和內容的旅游消費需求。一方面,知名景區人滿為患,供不應求,一般性景區資源閑置,供過于求;另一方面,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以及旅游交通業的進步,旅游消費時空關系逐漸改變,但同時也暴露出我國旅游產品布局、交通設備與供給短板等方面的缺陷。
(二)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供需不匹配
旅游產業的綜合性決定了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重要作用,旅游服務供應鏈則主要涉及到游客的食、住、行、游、玩等一體化服務體系。首先,從團隊旅游模式看,旅行社過于同質化的服務體系忽視了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導致供需錯位。其次,從散客旅游模式看,傳統的縱向一體化或者供應鏈上單個節點企業的獨自運作和供給以及對于長期以來對購、娛供給的忽視,導致無法應對在消費者主導時代下游客對于旅游環節中品質服務的高要求。
(三)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供需不匹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重要程度日益凸顯,但我國配套供給在總量、質量、形式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導致無法滿足游客旅游需求。在旅游交通服務方面,存在旅游專線、旅游直通車等供給不足以及淡季資源閑置問題。在旅游信息服務方面,政府對于旅游平臺投入、建設及管理尚顯欠缺,未能形成一體化的配套服務體系,不能較好滿足需求。在旅游基礎服務方面,存在缺少指引路標、配套解說服務等問題。在旅游安全管理方面,安全體系保障措施、飲食服務配套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供給無法應對廣大的游客需求。
三、共享經濟視角下旅游業供給側改革案例分析
在供需不匹配的難題困擾下,要乘著旅游共享經濟的時代之風,提高旅游業供給質量和效率,構建適應旅游共享經濟發展的創新供給結構。具體來看,共享經濟背景下旅游供給側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兩大方面:
(一)共享經濟時空觀下旅游產業發展——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為例
外出旅游由于具有非長期、異地等特點,較易導致游客資源使用不便利,生活體驗不便捷等問題。而共享經濟的時空觀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通過對于當地居民和社區的閑置時空資源的整合與處理,提高閑置時間、空間的利用效率,從而可以合理價格將資源的使用權臨時轉讓給游客,不僅解決了旅游地供不應求的問題,而且有效帶動了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增創收入和就業機會。
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為例,2016年2月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之一之后,逐漸展開打造以“共享經濟+旅游”為主題的新型旅游發展模式和目標。在此之前,昭蘇縣的旅游發展主要依靠旅行社來提供基礎化的旅游服務,不能將當地的人力、物力等閑置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而通過引進小豬短租、途家等旅游平臺來號召居民將自有房屋在平臺上予以短期出租,并充分結合 Feastly、 Eatwith等平臺為游客提供自制美食,此外對于有空閑時間的居民則利用鮮游客等平臺出售閑暇時間,為過往的旅客提供旅行服務。這種以“共享經濟+旅游”的模式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和游客滿意度。根據當地政府官網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昭蘇縣實現接待國內外游客135萬人次,同比增長26%;旅游收入4億元,同比增長38%。通過結合共享經濟這一理念和方式,昭蘇縣真正實現了旅游強縣、旅游富民的這一目標,并不斷的努力向前。
(二)共享經濟信息觀下的旅游產業進步——以銀川市濱河新區為例
在旅游活動中,區域居民、經營者和游客之間除了服務提供、物品買賣關系之外,往往會受到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付出與實際體驗不對等的問題存在。但是在共享經濟大背景下,信息可以得到共享,并逐步實現對稱化和透明化。通過在共享平臺上對于分享信息,雙方自愿達成交易,真正做到信息流的全局域構建,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
以銀川市濱河新區為例,為了更好的整合濱河新區的旅游資源,2014年5月,濱河新區與寧夏郵政公司合作推出了旅游一卡通,該卡具有通訊、金融等主要功能,可用于汽車、火車、住宿、飲食、停車、購物、景點門票等多方面,通過對于資源的整合,真正做到了信息一體化,解決了共享經濟時代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居民游客旅游共享提供了基礎。
四、共享經濟和旅游供給側改革引領下旅游產業發展新趨勢
(一)旅游產業供給側改革助推本土化旅游共享平臺建設
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與進步,全民旅游時代逐漸來臨,越來越多的游客采取自由行的方式,另外互聯網特有的便捷、高效的特點下,游客的需求各自迥異,過多同質、同類型的旅行體驗已經無法再有效的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各類需求,致使傳統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有心無力,旅游行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現象,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和結構調整迫在眉睫。而共享經濟的涌現為旅游產業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可能。有學者曾提出,誰能掌握共享經濟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有效的同全域旅游產業有效的結合,誰就能在行業中占據先機位置,從而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因此越來越多的與共享經濟理念相結合的旅游平臺逐漸涌現。在旅游共享經濟平臺上,可以真正的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通過平臺管理方的正確引導,將需求和供給有效的聯合在一起,實現真正的一體化服務提供平臺,提高旅游者體驗的同時為旅游地居民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真正的雙贏。另外,各地區具體情況迥異,應鼓勵建設本土化的旅游共享經濟平臺,促進旅游行業市場的革新和進步。
(二)獨占意識和產權觀念轉變更新共享消費理念
旅游產業同共享經濟的結合尚屬于初步發展階段,是一種創新型產業結合案例,代表了市場需求的進步和創新驅動下產業自我調整和升級,對于促進資源的有效合理化整合、提升閑置資源使用頻率以及推進旅游環境保護有著深刻的意義。但是,獨占意識和產權觀念尚存而且理論往往需要實踐的支撐和支持,只有充分的宣傳和倡導共享消費的理念,對于共享經濟的發展予以肯定和支持,讓更為廣泛的群體了解和接受共享經濟與旅游產業結合的必然趨勢和意義,才能為旅游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現實基礎。因此,有關各方需要充分關注旅游共享經濟,加強對共享經濟理論和實踐的教育宣傳,及時通過公眾媒體等方式在全范圍內予以倡導和支持。
(三)旅游試點共建共享開啟未來旅居時代
除了對于共享旅游經濟平臺的建設以及共享消費理念的宣傳和教育以外,有關部門還需要積極探索和實施旅游供給側改革的策略,選擇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地區或目的地,通過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有效地推進共享旅游試點平臺的建設,及時的整合各類資源,實現有效的管理,積累充分的經驗,運用到各地區。旅居時代,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游客即居民,旅居即目的,但是受限于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產業創新水平及人們思想滯后,還不足以實現轉變。但是,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積極促進試點地區旅游城鎮的建設,及時高效的整合住宿、行車、餐飲等各類閑置資源和旅游服務人員,做到有效扶持試點地區的共享參與主體,營造有利于旅游共享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為旅游共享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實踐案例,促使旅游向旅居的轉變,為產業進步和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曉雪,趙亮.淺析共享經濟視角下全域旅游的發展趨勢[J].當代經濟,2016(11).
[2]羅云麗.旅游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運行機制與發展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