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超 李慧



摘要:社區居家養老在我國起步較晚,受到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發展很不充分,但作為解決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的有效措施,它以自身獨特的優勢受到國家、社會的高度關注,并逐漸得到老年人的認同,因此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文章對W市三種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進行實地調查,了解當前居家養老在W市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進一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W市社區;居家;模式
一、理論探討
居家養老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化服務,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依托社區服務,有效整合家庭、社區、國家、社會等多方資源,為老年人提供能夠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服務,涵蓋了老年人的全部養老需求。我們現在認知的“居家養老”實際上也可以稱作“社區居家養老”,它將養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社區之中,老人居住在家并通過社區獲得服務,從而形成家庭養老院的形態,因此居家養老也可以理解為家庭養老服務能力不足的補充。
國外學者Chappell認為可通過兩種形式為老人提供服務:一是直接提供照顧;二是建立互助小組。Trydegard和Thorslund則認為以政府的扶持為前提,社區可以有效的整合資源,提供多樣的養老服務,滿足老人的多元需求,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從我國學者的觀點來說,居家養老以社會為依托,家庭為主體,政府為保障,包括醫療服務、康復護理,精神娛樂、生活照料、法律咨詢等方面。目前國內外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國外居家養老起步早且發展充分,研究內容主要在具體實施方面,而我國居家養老尚處初級階段,研究內容主要停留在淺層意義上,尤其是居家養老與我國國情結合后表現的新模式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的形式綜合分析各模式下居家養老服務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一步為居家養老的發展提供建議和理論意義的補充。
二、W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實證研究
年齡在50歲以上的調查對象將面臨養老問題或者正處于養老階段,通過調查了解他們的居家養老需求和意見是本文的目的所在。60~80歲的調查對象占我國老年群體的絕大部分,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的年齡在60~80歲的共有60人,占總人數的66.6%,與上述原則相吻合。
(一)調查對象的經濟情況
由于本次調查是在城市社區中進行的,所以74.4%的調查對象經濟來源為退休金,訪談中得知經濟來源為子女贍養費的18.9%的調查對象多是進城幫助子女照顧孩子的農村戶口老人,3.3%的經濟來源為政府或社會資助和養老保險的調查對象是孤寡老人和無正式工作單位的老人。通過對經濟來源分析可以看出W市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自身的收入,這與農村老人依賴子女贍養具有很大的差別,反映了城市養老明顯的自主性特征,不用過多考慮子女的生活壓力,這可能會影響城市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朝著高標準發展。
而通過對收入的分析可知,我國在實現養老均等化方面存在不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增加低收入者的退休金,提高老年人自身的經濟實力依然是應對老齡化解決養老問題的重中之重。當老人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有了空余的金錢才能承擔家政服務、養生保健、學習教育等高層次的需要,從而促進居家養老的全面發展。
(二)調查對象的養老需求
在養老服務需求方面,58.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需要醫療保健服務,這說明醫療是老人養老過程中的首要問題。24.6%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健身娛樂服務,說明老年人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這與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有關。9.7%的受訪者需要家政服務,這表明“花錢買服務”的意識漸漸體現。3.7%的受訪者需要緊急救助,這與老人的健康狀況、居住情況有關。僅3.0%的老人需要學習教育服務,這說明老人的學習意識相對淡薄。
當老年人的月收入能夠滿足基本需求時就會進一步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收入越高需求越多。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月收入高的調查對象比月收入低的調查對象對于學習教育、家政服務、娛樂活動的需求程度更高。
通過對居家養老服務的供需分析可以發現,一方面,社區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時存在不足,內容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老人的養老需求仍處于較低層次。不論是居家養老的供給還是需求方面都需提升服務層次,完善社區服務內容,為老人提供盡可能多的養老幫助,同時還要開發老年人高層次服務需要,充實精神文化生活。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以完備的居家養老服務促進多樣的養老需求的增加,以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推動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從而達到供需相互促進的效果。
(三)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程度
由圖1可看出服務專業程度的調查結果呈現倒“V”的形態,中間的最高點代表認為所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程度處于中等水平的57.8%的受訪者,兩端代表認為服務專業或者不專業的受訪者。通過調查發現在調查的社區中各服務水平有所不同,T社區相對M和Z社區對社區服務持肯定態度的人數更多,但總體看來三個社區服務的專業程度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
目前我國居家養老尚處起步階段,缺乏專業的人才和設備,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如T社區雖設有理療按摩室,但卻沒有專業的技師和設備,按摩人員由食堂衛生員兼任,只接受過簡單培訓,老年人信任度不高,造成長期空置的現象。因此在今后的發展規劃中應將打造居家養老專業隊伍,配備專業設備,提供專業服務作為重點,提高居家養老的專業化程度,對于獲取老年人的信任和滿意具有重要影響,有利于推動居家養老的發展。
(四)居家養老的認同度
從目前的分析來看,除去4.4%的調查對象對社區居家養老一般了解,絕大多數老人對于社區居家養是不了解的。可見居家養老作為一種養老新模式還未得到廣泛認識,普及范圍較小,人們對此仍然十分陌生。雖然大多數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不太了解,但是經解釋后一些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持肯定態度,這說明居家養老在我國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絕大多數的老人不曾參加社區的活動,可見社區活動的普及范圍十分狹窄。通過對老人關于居家養老的了解度和活動參與度的調查不難發現秦皇島市居家養老的認同度較低。
就交流結果而言,可以將認同度低的原因歸納為兩點:一是社區推廣不到位,一些社區雖然提供了居家養老服務但沒有及時全面的解釋說明,信息閉塞,使得老人對于居家養老認知模糊;二是社區居家養老活動少且覆蓋面小,每次都是指定的幾人參加,屬于面子工程,這導致大多數老人的參與感不強,甚至頗有怨言。未來發展過程中應該重視居家養老的宣傳工作,使老年人接受居家養老這一新概念并主動產生有效的需求。重視全民參與,舉辦豐富多彩的實際活動,鼓勵老年人參與,讓老人切身感受到居家養老的幸福,提高滿意度。
三、改進建議
在調查中老人反映上述的各項改進意見都應采納,但重點集中在加強金額補貼力度上,養老費用是支持養老的基礎,月收入與高額的醫藥費用相差甚遠,老人迫切希望增加補助,這在12.1%的受訪者希望根據服務水平和質量制定收費標準,合理定價中也可以體現出來。但出乎意料的是,僅僅13.5%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應加強服務人員培訓,提高專業水平,通過走訪發現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存在嚴重問題,但由于老人對于居家養老的認識和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老人本著湊合的心理不加以嚴格要求。
四、結語
通過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W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經濟投入不足,服務內容和專業性等方面發展不完善,供需雙方矛盾,居家養老這一新概念并未得到廣泛的了解和認同,使得老年人參與度不高,選擇傾向不明顯。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措施,居家養老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任重而道遠,國家應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全面實施,努力為老人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化的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老年人是居家養老服務的直接相關者,W市在推廣這種養老新模式時應加強與老人的聯系,傾聽老人的需求和意見,只有從老人的角度發展居家養老才能夠真正發揮其實際作用,達到老人滿意的效果,推動居家養老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2]王瓊.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全國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調查數據[J].人口研究,2016(01).
[3]郭竟成.中國居家養老模式的選擇[J].寧波大學學報,2010(01).
[4]張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3(08).
[5]丁志宏,王莉莉.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均等化研究[J].人口學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