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釗
摘要:綠色經濟是我國西部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通過利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開發利用新能源、實施節能環保工程、培育和發展綠色服務業等舉措,提高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益,提高產品和服務增加值,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關鍵詞:西部地區;綠色經濟;產業轉型
當今世界,人們對生態、安全、健康和美好生活的綠色需求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綠色需求呼喚綠色產業革命。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從世界范圍來看,一些國家已經將發展綠色產業作為實現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我國西部地區也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利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開發利用新能源、實施節能環保工程、培育和發展綠色服務業等舉措,提高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益,提高產品和服務增加值,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實現高質量發展。
西部各省區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十二五”期間貫徹執行節能減排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堅持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各地區經濟較快增長。“十二五”期間,西部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顯著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趨勢放緩,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對西部地區節能減排綜合指數進行的測算表明,重慶、陜西和四川位于西部前三位;內蒙古、廣西、貴州和云南處于中等水平;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的節能減排綜合指數較低。在新的發展時期,西部地區應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促進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有效結合。
一、制定綠色能源發展戰略
盡管目前我國對綠色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過高的煤炭占比仍是我國和西部地區能源消費結構鮮明特點,而煤炭單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高,無疑造成二氧化碳減排困境。2000~2014年,節能脫鉤因子對西部地區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具有主要推動作用,這一方面肯定了西部地區相關節能降耗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明確指出了該地區今后大力推進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即繼續保持節能優勢并制定更為科學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優化調整當前的能源消費結構。首先,加快推進節能降耗。從西部地區發展實際看,節約能源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西部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的長期戰略選擇。通過推廣應用成熟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不斷提高節能技術水平,同時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重點對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紡織、印染等省內高能耗行業進行節能調控,加強行業指導,強化監督管理,淘汰落后工業產能,提升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其次,加快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在西部地區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超出80%,而非化石能源占比很少,這就需要加快推進地區碳基能源消費結構的根本性轉變,一方面通過運用“煤改氣”“煤改電”技術增加天然氣的使用;另一方面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例如水能和核能的開發,加快水電和核電的建設,提升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
二、推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
在西部大開發的深化階段,調整優化地區產業結構對于二氧化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依據經濟發展規律,產業結構會從“一、二、三”向“三、二、一”轉變。作為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其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遠低于第二產業,同時第一產業中的林業具有增加碳匯功能。可見,第三產業占比越高,社會經濟越接近于低碳發展。目前,西部地區總體產業結構是“二、三、一”,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比最高,不利于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強脫鉤。因此,西部地區應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發展的科學性。首先,積極發展低碳農業,著力推廣有機農業,加強農業碳匯功能。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以降低農作物的碳排放量;同時提升地區林木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其次,著力發展低碳工業,嚴格限制高耗能、高碳排放產業發展,加快對落后產能、污染企業的淘汰,提高能源化工、有色金屬、建材、鋼鐵冶煉等行業的進入門檻;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時拒絕高碳排工藝和產品的產業轉移;依據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西部地區應積極推進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制造業等六大環保產業發展。
三、構建完善的地區低碳金融體系
西部地區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尤其在先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高碳排產業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如果在西部地區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體系,就能夠將全社會資本甚至國外資本有效聚集起來,通過金融資本與低碳實體經濟對接,引導資金流向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推進西部地區低碳經濟穩步發展。首先,建立“綠色信貸”,大力引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對節能環保型企業進行信貸支持和傾斜,同時限制高碳排企業的信貸條件和規模。其次,鼓勵建立針對低碳技術創新研發的風投機構,從一項低碳技術的研發到成功投入應用過程中往往存在比較高的風險,使得低碳技術產業化發展中受到制約。因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建立并扶持一批低碳技術發展的風險投資機構,提供政策優惠,以承擔企業在低碳技術研發和實施產業化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最后,立足區域發展實際,由相關地方財政出資建立地區性政策性銀行,并提供稅收減免,旨在以低息貸款等方式給予環保企業資金支持,幫助相關企業解決在低碳發展實際中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同時,政策性銀行需要建立嚴格的信貸審批程序,保證貸款資金真實性和安全性。
四、加強區域間低碳發展的合作
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資源稟賦的差異,內部發展極不平衡,所以面臨的二氧化碳減排壓力及減排技術難題也不盡相同,若各區域間能夠加強交流與合作,無疑對整個西部地區的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部地區可從以下方面加強與其他區域低碳發展合作:第一、積極構建多重區域間合作框架。在當前國際減排和國內環境保護雙重壓力之下,西部地區要實現可持續低碳發展,就需要加強區域內部合作與交流,跨越地理位置障礙,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增強與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合作。第二、增強區域間低碳技術的研發合作,共享創新成果。技術創新是目前西部地區低碳發展的核心,西部地區各省份需要依據自身特色積極融入地區間或國際性低碳技術研發活動,并通過無償或者低價轉讓的合理方式從發達的東部地區引進并吸收先進的二氧化碳減排技術,提升不同區域以及區域內部的科技創新水平。第三、拓展區域間低碳領域投資合作。新能源產業作為西部地區低碳發展的重頭戲,勢必會成為各區域投資合作的熱點領域,也會成為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西部地區應依據本身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積極尋求東部地區資金及技術投資,加強區域之間低碳發展合作。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1).
[2]趙玉民,朱方明,賀立龍.環境規制的界定、分類與演進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06).
[3]彭海珍,任榮明.環境政策工具與企業競爭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3(07).
[4]Poter,M.E.and C.Van Der Linde.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09).
[5]朱衛平,陳林.產業升級的內涵與模式研究——以廣東產業升級為例[J].經濟學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