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要: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承擔社會責任日益成為企業不能忽視的話題。通過構建社會責任會計體系,企業得以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確認和計量;通過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企業得以使利益相關方了解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整體效益產生的影響。文章首先對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會計及信息披露問題進行概述。接著指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文末提出相關對策,以期為有效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幫助。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信息披露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企業作為重要的社會單元,處在一個復雜的經營環境當中。為了實現穩定可持續的發展,在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同時,企業還需關注政府、公司員工、客戶、合作伙伴、社會公眾、自然環境等其他各利益相關方的實際訴求,在正常經營之外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根據企業社會契約理論,企業與社會各利益集團之間存在著一系列自愿同意并相互受益的社會契約,履行這些契約即在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由于企業不能脫離整個社會而單獨存在,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意味著企業積極維護起為獲得物質財富的各外部前提,從而實現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此外,盡管承擔社會責任短期內會為企業造成一定的財務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則幫助企業樹立了正面的外部形象,在公眾面前培養起了良好的口碑。
通過分析企業的內外部環境,本文從以下七個方面概括企業的社會責任:1.對政府的責任;2.對股東、債權人等投資者的責任;3.對員工的責任;4.對客戶的責任;5.對供應商、經銷商等供應鏈上下游的責任;6.對所在地區及社會公眾的責任;7.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及信息披露概述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是運用會計特有的理論和方法,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和反映。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不僅反映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實際履行情況,還反映了企業因承擔社會責任而對自身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影響。
通過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企業向外界揭示了自身發生的社會責任成本和收益,信息使用者得以了解企業產生的除經濟利益之外的社會凈損益。在公眾等外部各方的監督之下,企業有動力完善經營方針、及時調整未來發展規劃、積極地將社會責任納入考慮,從而提高社會責任的執行效率。
對于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當前多數企業都會采取以下三種模式:1.對于無法量化的信息,在報表附注中進行文字說明;2.對于可以量化的信息,在原有會計科目的基礎上,增設社會責任會計科目加以細化和補充;3.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而對于那些所屬行業污染較嚴重、履行社會責任與否對自身發展影響較大的企業而言,則需編制 “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社會責任利潤表”、“社會責任現金流量表”等報表進行單獨披露。
三、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比例不高
從政策的角度出發,先后有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意見》、上交所發布《關于加強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的通知》。但總的來看,監管機構既沒有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強制披露的規定,也未出臺相關的信息披露準則與規范,導致當前的信息披露環境較為寬松。多數企業以經濟效益為自身追求的最大目標,未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索性不披露社會責任信息,而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即便主動披露也不會收獲過多利益,反而增加了其信息披露的成本,使得企業對于履行社會責任、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缺乏必要的積極性,導致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比例并不高。
(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不高
當前多數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以定性內容居多、定量內容相對較少。一方面,企業難以衡量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日常公益捐贈為企業帶來的實際效益;此外,企業某些社會責任的發生可能基于非交易行為,如企業向外部環境排放了廢棄物卻沒有遭到上級罰款,這些情況均為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量化帶來了難度。在監管部門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由于取得定量信息會帶來額外成本,多數企業沒有動力進行數據搜集。
此外,不乏某些企業將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作為美化自身形象的工具,在企業年報或社會責任報告中對自身社會責任的發展理念大談特談,而對實際的環境污染、顧客投訴等負面信息進行有意回避,或對企業近期發生的重大負面性事件滯后披露等等,使得報告本身淪為“面子工程”,報告內容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審計和外部監督機制
當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仍舊是一項非強制性的、基于自愿的行為,由于缺乏必要的審計和外部監督機制,不僅披露內容的可靠性難以得到保障,企業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積極性也不高。即便某些企業有意識地邀請第三方對其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內容進行評價,但由于評價主體不同(當前主要涵蓋評級機構、行業專家、質量認證機構等),導致評價標準也不一致,難以對報告內容的評價結果進行橫向比較。
四、提升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相關對策
(一)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準則
正如前文所討論的,當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存在規范性不強、內容質量不高等問題,即便是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之間,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也難以進行比較。基于此,作為會計學的一項分支,社會責任會計也應建立一套會計準則,以便信息披露工作的有效展開。
通過建立社會責任會計準則,企業得以明確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具體范圍和目標。就核算范圍而言,由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名目繁多,相關信息的收集、計量會給企業在時間和經濟上帶來不小的挑戰。在準則制定過程中,有必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確定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范圍。就核算目標而言,監管層通過發布準則對相關行業、相關企業提出強制披露的要求,這樣便從制度層面上加強了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視,促使其不斷調整發展目標,從原先的以股東權益最大化為目標,向以各利益相關方權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轉變。
(二)建立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對那些所屬行業為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高勞動力投入的企業來講,他們本身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風險。從立法層面,有《公司法》、《環保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與社會責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制約;從監管層面,上級也要對其提出強制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要求。
但在推動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過程中,監管部門還需考慮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對于處在發展初期的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經濟實力,自身生存尚且存在威脅,承擔公益捐贈、員工福利等社會責任的難度相對較大,可以放寬對相關內容進行披露的要求。
(三)建立社會責任審計和外部監督機制
為了完善社會責任會計體系,政府等監管部門一方面要積極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另一方面也要關注社會責任審計體系的構建。由于社會責任問題的涉及范圍廣、專業性強,需要根據企業所處地區、行業的實際情況,確定以政府、企業內審部門或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為主的審計主體;其次,邀請企業的利益相關方,共同確定社會責任審計的范圍和標準。通過推進社會責任審計,提升社會責任信息的公允性、可靠性、可比性。
此外,監管機構應根據法律政策,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工作。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提供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和信貸支持;而對漠視社會責任,甚至嚴重損害公眾利益的企業進行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制裁。通過激勵手段,強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使命感。
五、結語
盡管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日益加強,但對社會責任信息的確認和計量尚不完備,社會責任會計體系尚不成熟。在缺乏準則與規范約束的情況下,當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普遍存在披露比例不高、披露質量不高等問題;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審計和外部監督機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也難以得到保障。對此,本文提出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準則、建立自愿與強制的信息披露機制、建立社會責任審計和外部監督機制等應對策略,以達到完善社會責任會計體系、提升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遲旭升,李賀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11).
[2]林玲.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基于福建省的觀察[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6(01).
[3]左春芳,馬佳.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