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雨 李久坤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8-161-01
摘 要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由“9+2”個城市組成,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作為核心區域,總人口約6800萬人。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政府通過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不斷加強深化金融合作,為三地金融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旨在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現狀、機遇和挑戰,并給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金融協同發展
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現狀
(一)港澳金融機構在粵的發展現狀
港資銀行是廣東跨境金融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領域的有益補充。2017年底,進入內地的10家港資銀行廣東省分行總數和支行總數分別占全國分行和支行總數的26%和37.4%。其中,位于廣州和深圳的分行和支行總數分別占其廣東省分行和支行總數的14.9%和61.2%。
從業務方面來看,港資銀行在零售業務發面還是以個人住房消費為主,在對公領域,港資銀行主要聚焦于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這幾大行業,重點集中于跨境金融和中小企業金融。
(二)粵澳金融機構在港的發展與融合
在銀行業方面,中資銀行機構已經成為香港銀行業重要力量,從總資產的角度看,2017年底,持牌銀行中有五家中資銀行進入總資產排名前十的行列。在證券業,中資券商正在由中型券商行列進入大型券商行列。在投行業務領域,進入前二十的中資券商為13家。在保險業,中資企業在長期險領域開始嶄露頭角。
(三)粵港金融機構在澳的協同發展
在銀行業,中資銀行和港資的分支機構占近半數,是澳門銀行業的主要力量,其中,2017年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市場份額占據澳門銀行的半壁江山。在保險業,中資險企已經成為領導者,壽險領域,中國人壽的凈資產規模和保費規模保持行業第一的位置。
二、粵港澳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粵港澳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機遇
大灣區居民跨境資產配置需求旺盛,三地的金融機構通過加強協同合作,為大灣區居民提供人民幣投資境內外市場的新興產品,能夠使得三地金融機構有機會進一步贏得客戶和保持差異化競爭優勢。
大灣區企業跨境融資需求旺盛,越來越多的大灣區企業到香港上市,可以將金融資源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入到創新型產業中,發揮科技創新孵化器功能,將為粵港澳發展為國家創新經濟區域提供金融支持。
三地金融機構合作功過中跨境資金通過各類通道更為頻繁地流動進行資產配置,對粵的金融機構也有了產品創新的政策空間和市場基礎。
(二)粵港澳金融機構協同發展面臨的挑戰
金融機構需要“走出去”,粵銀行業規模雖日益擴大,大型國有銀行仍是主要貢獻。證券業海外業務收入貢獻低,同質化經營現象嚴重,過度依賴于傳統的投資及信用業務將有礙于國際化發展的戰略與目標。金融機構需要適應信的開放市場環境,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金融機構需要“引進來”,銀行、證券和保險等布局晚的機構需根據自己特色走出差異化的道路。囿于金融行業對外資的限制,在粵的港澳金融機構以香港銀行類機構為主,證券、保險等機構處于起步階段,作為后來者,如何結合港資和粵資的背景,把握大灣區機遇走出差異化競爭優勢是目前引進來機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建議
發揮港資銀行跨境業務經驗,推動三地銀行機構協同發展。港資銀行可以通過開展零售業務為內地居民的財富管理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亦可為在粵中小企業和跨境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內地可適當放寬設立分行制度和外資并購制定,適當放寬控股份額。
借助澳門葡語系優勢發展金融合作,促進粵金融機構協同發展。建議在澳門建設以人民幣結算的金融服務平臺。中資銀行按一定比例參加。建議支持內地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以收購、兼并方式進入澳門和葡語國家金融市場。
推進港澳保險業在內地開展醫療保險和財險業務。建議港澳的保險公司與粵的保險公司協同合作,在境內提供優質的,多元化的港資保險產品。
粵港澳金融科技創新潛力巨大,為粵港澳金融機構協同發展提供新思路。支持建立金融信息平臺,共享三地的金融數據,實現大數據分析和平臺智能化。三地監管機構可以進行監管信息溝通與交流,發布最新的監管條例和法規。各級政府應積極與灣區內部金融科技公司進行合作,利用政府自身的資源優勢對接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優勢。
發展綠色金融為粵港澳金融機構的協同發展提供新路徑?;浉郯膶Πl展綠色金融十分重視,而且具備發展基礎。建議針對廣碳所和深排所,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場,吸引金融機構參與到綠色金融中。港資銀行可以開發傳新型綠色信貸產品。粵港澳政府可以考慮合作創新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
★本文享受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國際商學部“教師科研促進計劃”資助。
參考文獻:
[1]亞洲金融智庫.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J].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
[2]古任,伍文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集聚的影響因素研究[J].城市觀察,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