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勛 蔣睿
[摘要]本文首先從歷史維度,著重闡述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心、卓越智慧、巨大勇氣。其次從現實維度,著重分析和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總結好歷史經驗,把它轉化為推進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力武器。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發展
[作者簡介]何繼勛(1965-),男,漢族,河北玉田人,武警后勤學院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蔣睿(1982-),男,四川達州人,武警后勤學院政治工作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9-0006-04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黨和人民毅然決然地踏上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1年來,黨領導人民櫛風沐雨砥礪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革故鼎新、日臻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活力、日益繁榮。今天,走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自覺、堅定自信。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和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兩個維度來總結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點認識。
這一歷程迄今大體可分為兩個20年。前20年黨面臨著“左”右各種干擾和國內外各種風險和挑戰,經歷了三次重大的歷史關頭。這20年,關鍵是能不能從過去僵化的社會主義思想和體制禁錮中闖出來,找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前進方向和道路,并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頭,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面臨中國向何處去的三種選擇。一是搞“兩個凡是”的老路;二是借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否定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的邪路;三是走出一條嶄新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時期,鄧小平就講到:“因為現在一方面,黨內有一部分同志還深受林彪、‘四人幫極左思潮的毒害,有極少數人甚至散布流言蜚語,攻擊中央在粉碎‘四人幫以來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所實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違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另一方面,社會上有極少數人正在散布懷疑或反對這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而黨內也有個別同志不但不承認這種思潮的危險,甚至直接間接地加以某種程度的支持。”對此,鄧小平闡述了一系列基本觀點。他強調,“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他同時強調:“中國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出現一種思潮,叫資產階級自由化,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會主義,這不行”,“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開放政策,同時也要求剎住自由化的風,這是相互關聯的問題。”1985年他充滿信心地講到“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我們的原則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走中國自己的道路,我們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拒絕了那條老路,也拒絕了走資本主義的邪路,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嶄新道路。
第二個重大歷史關頭,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嚴重挫折,中國也出現了嚴重的政治風波,再次面臨方向和道路的選擇。
面對國內外嚴峻形勢,鄧小平強調:“我們黨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沒有錯,我們‘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沒有錯,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能變。”1989年江澤民在十三屆四中全會當選為總書記,他在會上鄭重申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必須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全面執行、一以貫之。”1989年10月31日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江澤民對他講,“我想說明一個實質性問題,鄧小平主席倡導的改革開放,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開放,不是走向資本主義。”北京政治風波后,西方一些國家壓我們。當時鄧小平就堅定地講到:“只講一個道理: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跨我們。”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他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向了新的階段。
第三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是在1997年2月鄧小平逝世的時候。這時,國際國內都在觀察和猜測中國將向何處去,走什么路,有的擔心中國轉向,有的希望中國轉向。江澤民講到,“一九九一年,我國華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美國有人認定我們要‘亂。這年十二月,蘇聯解體,美國有人認為我們要‘垮。美國一九九二年向臺灣出售F—16飛機,一九九五年允許臺灣當局領導人訪美,美國有人對所謂‘鄧后的中國作了種種猜測,加大了對我們的壓力,企圖把我們壓‘倒。”在這個重要歷史關頭,黨的十五大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創新理論命名為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成為黨的行動指南。江澤民強調,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什么議論,什么壓力,都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不動搖。這就叫做“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這就叫做“我自巋然不動”。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推進到21世紀。
后20年,不僅依然面臨著各種干擾和挑戰,同時又面臨著兩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節點,面臨著更加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穩定任務,面臨著國際形勢的大變化和國際格局大調整。這20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應對挑戰、狠抓機遇,把握大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第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節點,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初。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同時也出現了突出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對此,胡錦濤指出,“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經濟社會就會進入了一個關鍵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一千美元向三千美元過渡的關鍵時期,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黨積極應對挑戰,狠抓機遇,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的重大戰略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大踏步地向前推進。
第二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節點,突出體現在2012年前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突破4000美元。這一時期,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國際形勢開始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深層次矛盾,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諸多挑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這一重要發展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領導黨和人民開始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創造性地提出了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樹立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辦自由貿易試驗區,推動創立亞投行,倡議和建設“一帶一路”等重大舉措;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領導人民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實踐證明:越是偉大的事業,往往越是充滿艱難險阻,越是需要開拓創新;越是環境復雜,黨越要保持戰略定力,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站得穩腳跟,擔得起風險。
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過“不惑”之年,黨領導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和挑戰,解決了許多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著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也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嚴峻挑戰,面臨著更加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從歷史、全局和戰略高度總結好41年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把它轉化為新時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有力武器。
(一)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領導人民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也是新時代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這“兩制”并存,西方資本主義占有很大優勢的國際環境中,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相對貧窮落后的社會主義大國,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經歷的各種危險、嚴峻挑戰、重大困難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難以想象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亂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變了”,蘇聯“解體了”,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關鍵在于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指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保證黨的領導。我們之所以能經得起風浪,黨的領導是最根本的一條保證。”他還強調,“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90年代,黨中央面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大挫折和中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嚴峻挑戰,把握“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時代課題,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入新世紀,黨中央繼續著力抓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使黨經歷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性鍛造。41年來,黨不斷在實踐中探索黨的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形成了更加系統成熟的黨建理論和豐富的黨建經驗,新時代,黨一定要把它運用好發展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地把黨建設的更加堅強有力。”
(二)“不忘改革開放的初心”——以人民為中心。41年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人民為中心,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激發了社會活力,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
一切為了人民。鄧小平多次強調,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今天,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我們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一切依靠人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創造。黨善于從人民的所思所盼中尋找方向,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智慧。鄧小平強調,“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真正的動力在人民群眾、在人民智慧,“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沒有設計什么,他只是相信人民群眾。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提出兩個“必須”,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所以必須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他還進一步強調,“無論改革推進到什么階段,人民首創精神都不能忽視。”
(三)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領導人民改革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在偉大實踐中堅持黨的思想路線,不斷深化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認識。每一次黨對思想路線認識的深化,都反映了實踐的要求,時代的要求,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發展。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面臨著“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起點,其主要精神就是鄧小平講的“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并且他強調,“首先是解放思想”。上世紀90年代,中國面臨著世界格局的大調整、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面臨著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明確后的新情況新問題,江澤民突出強調“與時俱進”。進入新世紀,中國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但也是矛盾凸顯期。胡錦濤強調“求真務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最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改革發展穩定更艱巨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習近平以更深遂的歷史思維,更宏闊的全球視野,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深化黨的思想路線認識。他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去仔細觀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要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41年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思想解放的過程。奮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每一項改革的深化,每一步改革的突破都需要在解放思想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挑戰并存,動力壓力同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更需要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把握大勢。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需要進一步賦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以新的時代內涵,以引領探索與發展。
(四)毫不動搖地在新時代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2001年江澤民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所以能夠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今天,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習近平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生命線、人民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目標,一定要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把握好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緊緊把握改革開放這個強國之路,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時代性、體系性、全面性,進一步做好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抓好改革開放各項決策的落地生效;牢牢鞏固四項基本原則這個強國之本,打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仗,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巨輪劈風斬浪、行穩致遠,駛向勝利的彼岸。
(五)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論只有來源于實踐,作用于實踐,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41年改革開放,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不僅注重把握前進中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偉大的理論創造,而且注重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拓前進。
黨的十八大后,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局勢,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把握治黨治國治軍這條主線,舉旗定向、運籌帷幄,大手筆謀劃國際國內大局,大氣魄治黨治國治軍,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在偉大實踐中續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代共產黨人續寫的更加精彩的理論篇章。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聚焦新的時代課題,凝結新的思想精華,總結開創性獨創性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它具有強大的真理威力和實踐偉力。它不僅作用于現實,更是影響深遠,必將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更加充分彰顯真理威力和實踐偉力。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5年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4]江澤民文選[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錦濤文選[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