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春
【摘 要】:目前,我國的醫學發展十分迅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組以感覺和自主神經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在治療上,中醫治療立足辨證論治觀念,采用口服中藥、針灸、中藥熏洗等方法,西醫治療則以控制血糖、控制危險因素、阻斷神經病變、改善微循環、控制疼痛等對癥治療為主。但目前DPN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缺乏統一診斷及檢測方法,單純中醫或西醫治療雖取得一定的療效,但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能使治療發揮強有力優勢,本文將對中西醫治療DPN的進展作一綜述。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0-03--02
引言
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糖尿病并發癥。據調查,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占50%~80%。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可出現肢體疼痛、感覺異常等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及體征。該并發癥是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發生潰瘍、壞疽的主要原因。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
1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1.1 中醫對DPN病因病機的認識
DPN在中醫古醫籍中并沒有明確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中醫可歸屬為“消渴”、“痹癥”、“血痹”、“麻木”、“痿證”等范疇。古籍《靈樞·五變》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充分指出先天稟賦不足、五臟柔弱是導致消渴病發病的基本病機。陳修園曰:“五內,即五臟。五臟為藏陰之地,熱氣傷陰即為邪氣,邪氣伏于中則為熱中,熱中則津液不足,內不能滋潤臟腑而為消渴,外不能灌溉經絡而為周痹”,充分闡述了消渴病與痹癥的聯系,即消渴病致津液不足,津虧則血少,在內不能濡養臟腑,在外不能灌溉經絡,而致肢體或麻或痛。《王旭高醫案》曰:“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與DPN極為相似。認為DPN緣于素體陰虛,加之病久失治,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多種因素,主要的病機為陰虛血瘀,以虛為本,以瘀為標,治療上應以滋陰潤燥、活血通絡為法。認為,DPN的病因主要是消渴病日久失治、外感六淫、飲食失宜、五臟偏廢,證候以氣虛證、陽虛證、陰虛證頻數最多,淤血證、痰濕證、熱盛證次之,其中瘀、痰、濕貫穿始終,治療上多采用分型論治、分期論治及根據主要癥狀進行治療。遣方用藥時多使用活血化瘀藥、補虛藥,采取以益氣活血化瘀為主的手段治療DPN。仝小林教授則認為,DPN多為臟腑熱、經絡寒常常并存,屬于糖尿病郁、熱、虛、損四大階段中的“虛、損”階段,核心病機為“中滿內熱”,治療上多采用通補兼施、寒熱并用的治療大法,以補虛清熱為基礎,兼以溫通絡脈,在臨床上取得明顯療效。等認為淤血是DPN的關鍵病機,并提出從“瘀”論DPN的針灸治療應分兩步,首先應分析淤血產生的病機并從病機著手阻斷疾病的發展,從而消除癥狀;其次應遵循“宛陳則除之”原則,采用針刺的手段祛除瘀血等病理產物,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總之,中醫對DPN的病因為責于消渴日久,津液不足,久病而致虛、瘀,筋脈失養,而致肢體疼痛、麻木、無力、肌肉萎縮等癥狀的出現。
1.2 中藥熏洗治療
中藥熏洗法是一種基于中醫經絡傳導理論及西醫皮膚黏膜吸收、物理刺激原理而形成的中醫外用方法,具有疏松腠理、疏通氣血的作用,使機體血液循環得以改善。在采用彌可保治療的基礎上運用中藥足浴療法(黃芪60g,威靈仙50g,牛膝40g,大黃、蘇木、金銀花、薄荷各30g)輔助治療DPN,結果顯示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70%,較單純彌可保治療的對照組62.50%要高,表明了中藥足浴結合彌可保能夠有效改善神經病變癥狀。
2 西醫對DPN的認識
2.1 DPN的發病機理
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慢性并發癥,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表現主要以感覺神經病變最早出現,也可累及運動神經和植物神經其他神經系統,主要癥狀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神經功能障礙以及運動障礙,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壽命。DPN其主要病理基礎是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目前認為主要與代謝異常機制、微血管病變、晚期糖基化終產物、硝基化反應、內質網應激、氧化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生長因子(NGF)缺乏、炎性反應等因素相關。國外研究發現DPN的產生,主要是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和氧自由基直接損失。而高糖導致內質網應激,繼而使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及外周胰島素抵抗的產生。內質網是蛋白質合成和加工的場所,內質網應激可使蛋白質異常折疊,引起代謝,轉錄調節和基因表達受損,致細胞凋亡而引起內質網結構或功能的異常,最終導致外周神經病變的發生。
2.2 血管活性藥物
血管活性藥物主要包括擴張血管藥物(如鈣離子拮抗劑、ACEI、AngⅡ受體拮抗劑等)和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如阿司匹林、倍他司汀等)兩種,其主要作用原理為通過擴張血管或抵抗血小板聚集而降低機體血粘度,達到改善血循環的目的。對34例DPN患者予以西洛他唑治療,結果發現,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性的改善,其研究結果肯定了西洛他唑治療DPN的療效。
2.3 神經營養藥物
現代藥理學證實,神經營養藥物不僅具有保護交感神經元的作用,還能修復損傷的神經組織,明顯改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目前,臨床常用的神經營養藥物有甲鈷胺、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營養肽等。等對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甲鈷胺治療DPN作Meta分析發現神經生長因子和甲鈷胺聯合治療能夠顯著改善DPN患者的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該病的病理基礎是患者機體的糖代謝出現異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出現氧化應激性損傷、血管損傷、代謝紊亂、微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故應糾正該病患者的代謝紊亂,抑制其氧化應激反應。α-硫辛酸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使用該藥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清除其體內的氧自由基,調節其血糖的水平,增強其機體的免疫力,增加其周圍神經血管的血流量,減輕其氧化應激反應。中醫將糖尿病歸為“消渴病”的范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該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將該病歸為“痛證”、“血痹”的范疇。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病久失治,其情志失調,其飲食不節。該病的病位在胃、腎、肺等臟腑,其中以腎為關鍵。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病情若遷延不愈,可因氣陰兩傷,兼具氣滯、寒凝、虛熱內盛諸證而出現下肢麻木、疼痛等癥狀。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從氣陰兩虛的病理基礎出發,把握脾腎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從整體觀出發進行辨證施治。在本次研究中,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中醫治療時,有效地結合了中醫內治法和外治法。使用的中藥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祛瘀的功效。對該病患者進行中藥敷貼治療,可使藥物經其局部皮膚吸收,避免通過其肝臟、消化道,減少其肝臟、消化道對藥物的分解、破壞,從而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藥效。
綜上所述,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T淋巴細胞呈現低表達狀態,細胞免疫功能呈現一種紊亂狀態。同步放化療的臨床效果可能與機體外周血T淋巴細胞表達狀態有關,提示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狀態可能成為預測放化療臨床效果的一種標記物。
參考文獻
陳默.西洛他唑片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6,12(1):22-23.
李俊萍.比較分析甲鈷胺與α-硫辛酸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J].北方藥學,2018,1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