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花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過程當中,除了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之外,還要求學生能有效把握人物語言的得體性。本文就從高中語文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得體性出發,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作品;人物語言;得體性;思考
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過程當中,將語言的得體性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十分必要。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不會審時度勢,說出的話與具體環境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是沒有意識到語言得體性的重要意義。語言要審時度勢,根據具體的場合和對象,巧妙靈活地運用語言。如果語言應用不貼合具體場合,就會給人僵硬的不適感。如果語言不貼合對象,還可能會因為說話失去很多機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因而,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加強人物語言得體性的教學工作,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水平。
一、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得體性探究的意義
不論是從語言工具性還是語言功利性的角度,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通過相應的教學內容,全面加強對學生語言水平的教學工作。近年來,隨著高考體制的不斷改革,在現階段的高考語文考察中,逐步加強了對語言具體應用情境、人物說話分寸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心理等方面的考察力度,同時加大了對謙辭、敬辭的考察力度,而且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忽視了語言得體性的教學工作,使得學生只能機械化地接受相應的知識,難以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事實上,在高中文學人物語言得體性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有效的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且能夠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將其應用到閱讀和寫作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得體性探析
(一)語言要貼合場合
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當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效把握文章人物語言,使學生能夠明確文章的寫作主旨和目的。同時,能夠結合相應的語言,讓學生融入到具體情境中,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深入感受文章的寫作主旨,以及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寄予的美好愿望。因而,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能夠增強文學作品人物語言得體性教學的意識,教學過程當中能夠通過人物語言得體性的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在人物語言得體性的探究過程中,首先要保障文章語言貼合相應的場合,并在其中給予一定情感,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例如,在《我心歸去》的教學中,“故鄉比任何旅游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就本文而言,寫作的主旨是抒發作者的思鄉之情。作者結合其客居法國,不僅描述了客居生活的無助,在“這里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只有空虛”等具體的場景中,都深刻表達了作者想要回到故鄉的情感。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具體的語言場景,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更好地解讀文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語言要貼合對象
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人物語言得體性的教學中,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情節和人物對象,逐步加強基礎知識教學,能夠有效把握教材,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同時綜合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藝術素養。例如,在《老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結合老王這一具體人物,結合文章中的具體語言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單干戶”“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半面腫脹,又青又紫”“我卻讓女兒給他吃了大瓶的魚油肝”,通過這些平淡的語言,深刻展現出對老王的同情和關懷,同時也為后文的寫作埋下了伏筆。
(三)語言要符合人物形象
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語言得體性的探究過程中,還需要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以結合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分析人物語言的得體性,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通過人物語言分析,不僅明確了王熙鳳的特殊地位,也體現出了王熙鳳潑辣的性格特征。而通過對林黛玉的語言分析,雖然外祖母口口聲聲的心肝兒肉,但林黛玉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照實回答:‘只剛念了《四書》;待寶玉問他讀什么書時,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從這一部分內容能夠體現出林黛玉的審時度勢,同時也展現了林黛玉細心、自尊、謹言慎行的性格特點。
三、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人物語言得體性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不斷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且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文章情境中,分析人物語言的得體性。因而,在現階段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明確分析人物語言得體性教學的重要性,且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把握相應的教學內容,全面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鄧婷.文學語言的模糊性探究[J].東京文學,2010(2):184,183.doi:10.3969/j.issn.1003-5346.2010.02.087
[2]俞冶平.文學語言的模糊性與文學形象[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