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志洋
【摘 要】教師要引導學生正視錯題,錯題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動態教學資源。錯題資源利用得好可以反映出一個教師的教材掌握程度和教學機智,也能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態度。“正確的答案是模仿,錯誤的答案是創造。”可見,有時錯誤的價值更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錯題資源的功用顯著,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錯題資源;價值;分析;利用
學生在分析、訂正錯題時,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求把錯題訂正,應付老師的批改。學生在聽錯題講解時,只關心正確的答案,而對于為什么錯誤,該如何分析審題并不是很關注。這樣一來,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一知半解、知識點混淆等,或許暫時學生會做類似的題目,也會訂正,但時間一長,原來的“錯誤理念”不免又占了上風,錯誤又出現了。
在數學中,學生出現錯誤屢見不鮮,但如何讓這些錯誤發揮功效——告訴學生錯誤的原因,讓學生記住錯誤,并能夠引以為戒呢?為此,我進行了“錯題資源有效利用”的研究。
一、出現的問題
【現象一】初遇錯題,盲目訂正
在一次“認識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思維拓展練習中,有位學生做錯了,然而拿過錯題就訂正,一下子就拿上來批,筆者在旁邊寫了“誰的3/4?”學生回去第二次訂正,上來又是錯誤答案,算出了整體的3/4,第三次訂正還是同樣一個答案。第三次批改時,筆者把題中的整體“剩下學生”圈了出來,學生第四次上來批改的時候,題目總算訂正好了。但看著學生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業本,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為什么同一個題目學生會連續三次都會出現錯誤答案呢?
【現象二】就題論題,草率處理
在三年級“認識分數”的教學中,不同情境中的分數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混淆概念,分不清上學期與下學期分數意義的區別。學生在上學期的分數學習中,是用分數來表示不滿1的數,而下學期的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學生在后續學習中時常會混淆分數表示的不同意義,每次遇到這種知識點,學生還是會出現錯誤。
【現象三】類似題型,反復出錯
在批改作業時,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錯誤一直在“重復著昨日的故事”,在“綜合應用”時,就會出現非此即彼、似曾相識的錯誤。
二、錯題資源有效利用的開展
(一)走進錯誤——撥開云霧見明月
1.知識方面的錯誤
不能正確理解它的確切含義導致在知識的運用中產生偏差和失誤,這種錯誤是學生錯誤的主要情況。
(1)概念混淆,張冠李戴
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造成“張冠李戴”的錯誤。
錯點分析:用剩下“男生數量”÷平均分的份數×相應的幾份,而學生則把“所有學生”當作整體,去算出相應的人數,解決問題條件“張冠李戴”導致錯誤。
(2)前后干擾,交叉錯位
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會受到新舊知識的前后抑制,產生錯誤。
錯點分析: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公式,學生經常會將這四個公式混淆,公式錯位導致錯誤發生。
(3)生搬硬套,浮于表面
實際教學中,往往題目稍有改變,學生就找不到與解決此問題相對應的知識點。有些學生又不會變通知識,于是進入死胡同,導致解題失敗。
錯點分析:把兩個小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求拼成后的周長。在解決時,學生運用了周長的計算公式,直接算出小長方形的周長,再乘2。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沒有關注周長的變化,于是就被絆住了。
2.心理方面的錯誤
(1)感知粗略,走馬觀花
因頭腦中留下的印象與題中所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導致出現錯誤。
錯點分析:在“修18千米長的一段路,3日修好6千米,修完這條路還要幾日?”當教師指出錯誤時,學生還感到茫然。當教師要求學生再仔細讀題,學生都能找到問題所在。問其原因,學生說:“題中的問題是‘還要多少天,我則把問題當成‘共要多少天來解決。”
(2)思維定勢,指鹿為馬
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心理準備具有雙重性,思維定勢促進正遷移的產生時,可以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但在無法打開學生的思維時,將產生錯誤。
錯點分析:學生受整數加法的迷惑,在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3/4+1/4”時,不管運算合理不合理,想當然答案就是“4/8”,沒有從算理上明晰分數加法的意義,導致錯誤的發生。
(二)對話錯誤——深識廬山真面目
1.自我對話:錯題收集
學生做錯題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學會正視錯題,將它們變為自己學習上的“指路明燈”。收集錯題是學生自己與錯誤對話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也是學生經歷一個自我否定、自我剖析的過程。
(1)設立“對話平臺”
①個性化錯題本
有的孩子把錯題本當成自己的好朋友,讓錯題本充滿人性關懷,提醒自己:“主人,有錯題可別忘了收集哦!”
錯題本可以分五個欄目收集錯題。錯誤來源,說明錯誤的出處,便于復習時查找和錯題糾正的自批;題目欄,記載題目;錯解欄,寫著錯誤的答案,原汁原味地體現錯誤,即還原錯誤;錯因欄是靈魂,要求孩子分析錯因,把錯誤的原因表述明白,便于錯題糾正及復習時正解的訂正;正解欄,可以“留白”,供復習時使用,也可“填入”,鞏固強化錯誤,深化認識。
②活頁錯題卡
活頁錯題卡的內容設計可與錯題本的內涵一樣,分五個欄目收集,由于每張是活頁,便于對類似題目或題型相同的錯題的收集。活頁錯題卡的使用較方便,學生可以將自己的錯題進行分類和小結,可利用活頁錯題卡與錯誤對話,形成“錯誤寶典”。
(2)開展“多種對話”
①簡單對話
在教學中,一些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錯誤,如抄錯數字、符號,計算粗心,審題不仔細等,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能找到錯誤所在。這時,學生就可以獨立與錯誤對話。
②深入對話
對于一些知識性方面的錯誤,有時學生通過深入的“自我對話”也能自己找到問題癥結,解決問題。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與錯誤的深入對話,筆者設計了另一種對話形式——錯題自診卡,具體內容有:錯題回放,癥狀分析(病因歸納),治療方案(治療建議),錯題復診、反思。特別是其中的錯題復診和反思,更有利于孩子自我剖析、自我糾錯。
2.生生對話:錯題會診
在實際中,有的孩子錯誤分析不到位,需要同伴幫忙分析;有的孩子錯誤很典型,對于其他孩子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有的錯誤很有爭議,需要孩子們坐在一起討論、研究、找到問題所在,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辨錯、糾錯能力能得到提升。
對于生生之間與錯誤的對話,筆者主要引導孩子三步走:賞析同伴的錯誤、反思錯誤原因、探討糾錯的策略。在實際操作中,為了使孩子之間能更好地進行對話,我設計了多種對話形式:
(1)錯題他診
學生在自診的基礎上,拿著自診的“病因”,主動要求其他學生幫忙診斷。在診斷中,學生可以三問:我這樣分析“病因”是否到位?我的診斷方案是否合理?有更好的診斷的方案嗎?
(2)錯題三診
當孩子對錯誤的分析不到位,也就是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完成時,孩子就需要幫助。這時,學生為了更好地與錯誤對話,需要交流、點撥,筆者趁機要求學生做到“錯題三診”。所謂的“三診”就是“自診”“他診”“師診”。
自診:學生拿到錯題首先自己分析錯題原因,自己試著解決。
他診:在自診的基礎上,學生按自愿原則找一個或多個同學幫忙診斷錯因,然后一起討論,找到改進的策略,孩子再獨立完成治療方案。
師診:學生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錯題的診斷,然后學生拿著錯題診斷報告單,找老師診斷。這時,教師就孩子的診斷情況進行評價,及時肯定孩子的能力,指出不足之處,給學生建議,讓孩子再調整治療方案,明白問題所在。
三、結語
教師要引導學生正視錯題,錯題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動態教學資源。錯題資源利用得好可以反映出一個教師的教材掌握程度和教學機智,也能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正確態度。“正確的答案是模仿,錯誤的答案是創造。”可見,有時錯誤的價值更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鄭俊選著.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學教學參考[J].2010年7月刊,2011年2月刊,6月刊,2013年1月刊,12月刊
[4]小學數學教育[J].2013年1-2月刊,9月刊
[5]小學數學教學設計[J].2013年4月刊,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