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山
[摘 要]在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小微企業快速發展,在增加國家稅收和居民就業、發展國民經濟等方面體現出重要作用。近年來,人們重點關注大中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很少研究小微企業內部控制,使其內部控制建設相對滯后,對發展極為不利。文章探討中國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助力小微企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充分體現應有作用。
[關鍵詞]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內部風險防范意識
[中圖分類號]F275
1 前 言
在中國,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個體工商戶統稱為小微企業,因小微企業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較小、員工較少,企業財產和個人財產之間的界限不明,普遍存在一人多崗現象,導致其內部財務管理較為混亂,經常出現個人挪用資金、資金鏈斷裂、資金周轉不靈等問題,增加企業財務風險、經營風險。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轉型發展,小微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競爭,加強內部控制有助于其保持活力,提高管理效果和經濟效益,適應市場環境。所以內部控制問題應當引起中國小微企業的廣泛關注、高度重視。
2 中國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內部財務制度執行不到位
小微企業的投資者同時承擔著經營者的角色,習慣把企業作為個人財產,對待企業資金就像對待家庭收入那樣隨意支配,支出、簽字、報銷都是自己說了算,帶頭違反內部財務制度。[1]一些老板認為內部財務控制會增加管理成本,讓自己束手束腳,甚至把內部財務控制制度視作絆腳石、障礙物,不管是辦事、開支、取款都極為不便,導致內部財務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到位,形同虛設。
2.2 內部風險防范意識不夠強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中國小微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能否及時有效地防范風險對于小微企業而言至關重要。但是當下很多小微企業的內部財務風險防范都停留在口頭上或書面上,沒有深入員工的內心,整體風險防范意識較為薄弱。如此一來,小微企業并未形成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無法有效防范風險,增強風險意識任重道遠。
2.3 內部監督作用發揮不充分
監督是評估小微企業實施內部控制質量的過程,其初步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很難做到完美無缺,在實施內部控制時也會因員工理解不到位而降低控制效率。另外,考慮到成本問題,小微企業設置的組織機構以精簡為主,沒有專門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便有也通常由財務人員兼任審計工作,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很難實現經常化、制度化的內部監督,監督作用的發揮不盡如人意。
3 中國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結合責權利,嚴格落實財務制度
制度不在多,在于實用高效。所以對于小微企業而言,財務制度不是擺設,制定好的財務制度必須在內部嚴格執行,發現漏洞及時修正、完善,確保企業資產的完整性、安全性,有序開展經營活動,避免不必要的財產損失。這就要求小微企業必須明確責權利,規范內部財務控制。例如,小微企業要重點關注重要資產、資金、債務和擔保業務、合同、關鍵崗位的人員等,完善并落實職責分工制度、財務會計記錄制度、授權批準制度,做到錢賬分離和不相容職務分離,形成嚴格的定期核對制度、復核制度、盤點制度,預防發生舞弊問題。
與此同時,小微企業要基于自身業務特點和管理情況,遵守以收定支、匹配成本費用的基本原則,制定開支各項成本費用的詳細預算限額,嚴格執行;基于自身財務特點明確預算科目和標準,規范編制預算,做好相應的審定、下達、執行等工作;基于前后年度對比控制預算,分析執行預算的情況,及時控制偏差,避免發生隨意支出、開銷等問題;適當獎勵節約成本費用的員工,如果因個人原因出現開支超標的現象,不管是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負責賠償,強化內部財務控制。
3.2 提高風險意識,防范好財務風險
中國小微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原則,規范或增加內部控制環節,防范或減少可能發生的風險,同時對高風險區域進行常規檢查,及時發現潛在的、已經發生的風險,善于轉嫁,例如購買保險等。根據小微企業的運營特征和財務風險情況,可以采取設計收入循環、設計支出循環這兩種方式,落實先進控制措施和采購支付控制措施、銷售收款控制措施等,增強全員風險防范意識。[2]
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風險防范控制措施應包括簽訂所有應當簽訂的合同;適當減少簽字環節,提高工作效率;由財務會計部門統一處理財務單據,方便查賬;重視清理應收賬款,結合實際情況設置警戒線,防范好相應的風險;分析企業籌資渠道,涵蓋自留資金、金融機構籌資、商業信用籌資、銀行網絡融資等,在選擇籌資渠道時必須綜合分析企業現金流狀況、經營狀況,結合實際需求做出合理選擇。除此以外,進一步完善小微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以便更好地收集企業的財務風險數據、信息,提供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制定風險應對措施等的依據;固化企業建設內部財務管理控制體系的成果,基于內部控制結果持續優化建設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成果;自動優化小微企業內部業務流程,降低發生舞弊風險的概率;創建企業和諧寬松的內部控制環境,優化風險防范與控制。
3.3 強化內部監督,提高控制有效性
為提高內部控制效果,小微企業必須強化內部監督,先制定完善的內部監督制度,明確內部監督職責、監督部門與其他管理部門的關系、實施內部監督的要求和程序等,有效開展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工作。前者指的是結合小微企業經營活動持續開展內部監控工作,及時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做出相應的完善;后者指的是針對小微企業內部的某個特定領域或部門、業務等實施局部內部監督,要求企業按照發展計劃定期明確當期專項監督的對象與內容,優先對會嚴重影響內部控制風險評價結果的關鍵部門及其業務進行專項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及時報告,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議,同時實時跟蹤整改內部控制缺陷的情況。
小微企業的內部監督部門要基于企業實際情況制定認定內部控制缺陷的標準,在監督內部控制執行過程時按照該標準認定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分析其性質和形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內部監督部門還要客觀評價小微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制定自我評價的范圍、程序、方式和頻率,詳細記錄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并保存好相關資料。[3]這不僅可以反映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現狀,提供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依據,還能為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提供基本的參考資料。例如,按照現有的內部監督與測試、評估結果,對小微企業現有內部控制建設的不足進行分析,適當修正整個內部控制系統,用更少的成本獲取更成熟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小微企業還要在內部建立獨立的審計部門,持續建設內部審計制度,充分體現內部監督與審計的功能,保證內部監督與控制有章可循、有人負責、有人監督、有據可查,體現內部監督及全過程控制效果。
4 結 論
中國小微企業存在的內部控制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特征,加強其內部控制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指導下遵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規模、業務等情況明確責權利,嚴格落實內部財務制度,同時提高內部風險意識,強化內部監督,有效防范企業財務風險,提高內部控制實效,促使內部控制在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環節發揮應有作用,為小微企業化解風險、提高效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實現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術華.如何完善小微企業的內部管理及經營[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3):149-150.
[2]刁艷.小微企業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8(3):116-117.
[3]馬鎖生.我國小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及途徑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7(4):131-134,161.
[4]劉夢媛.小微企業財務困難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8(22).
[5]劉曼.完善小微企業成本管理的措施建議[J].中國市場,2015(34).
[6]劉汶棪,林文森.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7(7).
[7]劉韜.商業銀行小微金融商業模式創新探究[J].中國市場,2018(5).
[8]廖承紅.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對策初探[J].中國市場,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