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杰 周文靜 毛馨苑 丁齊英

摘 要:近年來,東莞市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提高對氣象災害事件的應急管理能力,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2018年臺風“山竹”氣象災害事件為例,總結歸納東莞市“山竹”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的成功經驗與可改進之處,并在應急管理四階段內容基礎上梳理東莞市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策略,為今后東莞市應對氣象災害類突發事件提供參考。
關鍵詞:突發事件;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山竹”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7.068
珠三角地區南臨南海,東臨西太平洋,是我國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大地區之一。據統計,廣東遭受的80%的自然災害都是氣象災害。本研究以2018年超強臺風“山竹”氣象災害事件為研究對象,結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階段處理的內容要求,探究東莞市氣象災害事件應急管理策略。
1 應急管理概述
所謂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監控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應急管理包括四個階段:(1)事前預防準備。縣級以上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東莞市于2011年頒布施行《東莞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事發時監測預警。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建立或者確定本地區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系統,匯集、存儲、分析、傳輸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并與上、下級政府部門、專業結構和監測網點的突發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交流與情報合作。(3)事中處置救援。事件發生后,應立即組織有關部門,調動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力量,采取應急處置、措施。(4)事后恢復重建。采取或繼續實施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發生,幫助社會恢復原狀。(如圖1所示)。
2 東莞市“山竹”氣象災害事件概況
2018年9月10日,東莞市氣象局提前預報東莞將在9月16-17日受“山竹”的嚴重影響,陣風達到11~13級,屆時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降水,24小時最大降雨量為301.3毫米,東江南支流泗盛站圍潮高達3.23米,超歷史最高潮位。9月15日22時30分,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強臺風“山竹”,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東莞市啟動防風Ⅰ級應急響應,全市進入防臺風備戰狀態。9月16日00時23分,東莞市臺風紅色預警信號生效,13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3級預警升級為2級。16日全天候降水量大,風力強勁。此次強臺風帶來風暴潮,使得虎門大面積被海水淹沒,中堂、洪梅等鎮街部分地區出現海水倒灌現象,南城、東城、莞城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內澇。直到9月17日,臺風強度減弱,預警信號解除,應急中止。
3 東莞市“山竹”氣象災害事件應急管理的成功經驗
臺風是典型災害性天氣,也是南部沿海地區發生頻率最高的氣象災害之一,也對相關地區政府部門在氣象災害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的臺風“山竹”事件是東莞市搶險救援和善后處置上較為成功的一個案例,其成功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科學決策,快速反應
此次臺風是9月16日登陸廣東臺山海晏,東莞市氣象部門在9月10日向全市預報東莞市將在9月16-17日受“山竹”臺風的嚴重影響,有狂風暴雨過程,提醒市民提前做好應災準備。在災情發生前啟動東莞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災情發生后及時啟動防風Ⅰ級應急響應,全市進入防臺風備戰狀態,保證救災的最佳時機。
3.2 部門配合,合力攻堅
一是在東莞市氣象站播出本次臺風“山竹”警情后,全市各鎮街政府、基層委員會及時采取防御措施,提前做好加固工作,排查安全隱患,實現人員、車輛有序轉移,并安排工作人員對所有可能發生災情的場所實行二次清查,不遺漏一處可能出現的險情。二是東莞市委、市政府、市氣象局、市公安局等多個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赴險情。
3.3 調配資源,應急保障
東莞市在臺風“山竹”來襲時,組織各種救災力量,提前做好搶險隊伍和救災物資調配準備工作,出動的搶險救災力量名單與數量如表1所示。
3.4 全民參與,恢復重建
“山竹”過后,東莞市組織全社會力量全力搶修道路、恢復通信。市區部分要及時清理道路淤泥和垃圾,疏通排水系統,恢復市區正常秩序。鄉鎮部分主要是解決勞動人民的災后自救缺少資金的問題。此外,災后不少路面被大風刮到的樹枝樹葉覆蓋,無數身穿輔警及志愿者服裝的民眾冒雨為市民清理路面,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4 東莞市“山竹”氣象災害事件應急管理可改進之處
2018年“山竹”臺風事件是東莞市氣象災害事件中搶險救援和事后處置上較為成功的一個案例,但在整個應急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可改進之處,具體如下。
4.1 安全意識不夠
目前,東莞市政府已經形成一整套突發事件應急預警工作機制,在災害來臨前也做了準確預報,并對全市民眾做了全面詳細的應急宣傳,但普通民眾對臺風侵襲下的災害事件仍然抱有僥幸心理,在“山竹”肆掠檔口,依舊頂風出行,造成不該出現的險情,這就增加了氣象災害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員傷亡的風險。
4.2 氣象預報不夠精細量化
由于東莞市氣象局對風暴潮沒有做到精細化定量、定點、定地的預測預報,導致虎門鎮政府及相關人員沒有特別重視此次筑堤防潮。16日14時30分,虎門出動民警和輔警共60余人在長堤路路段堆砌沙包筑起海旁防線約1.3米,但因海水倒灌加劇,防線潰堤,海水大量涌入虎門街道,造成嚴重的內澇。
4.3 災后恢復工作的裝備人手不足
由于臺風“山竹”來勢兇猛、破壞性強,造成災害后路面上到處是被掛倒的大樹、線桿,部分路面出現裂、塌現象,人車均無法通行,需要組織力量盡快疏通路面,恢復交通。由于需求面廣,一度出現裝備人手不足的情況,令人欣慰的是,有大量志愿者走上馬路,自發協助清理路面,幫忙引導行人。
5 東莞市氣象災害事件的應急管理策略選擇
目前,對于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主要關注點是事件發生后的應對處置和恢復,而忽視了常態下的有關突發事件的預防。基于應急管理的四階段,圍繞東莞市“山竹”氣象災害事件應急管理的成功之處與可改進之處,對東莞市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策略做如下梳理和總結。
5.1 事前預防準備要注重憂患意識培養
首先,要強調氣象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性,讓群眾擺正接受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態度,讓東莞市政府在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中充當“教師”的角色,深入宣傳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其次,氣象科普宣傳要跟生活相符合,強調故事性、形象性和科學性。針對東莞地區普遍講粵語的情況,可以通過使用4D觀影技術制作粵語版的科普宣傳視頻,廣泛播放于氣象科普館等公益場所,同時也可以播放于商場、地鐵、學校、工廠等人員密集的地方,達到科普區域范圍廣的目的。第三,做好救援裝備儲備工作,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應急裝備要配齊配足,同時要準備好充足的救生衣、拋繩器、安全繩、衛星電話等基本裝備。
5.2 事發監測預警反應要迅速及時
在完善的監測預警工作機制基礎上,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意識,主要可通過應急演練來提升。可適當增加情景式的應急演練,讓參與者有身臨其境感,提高演練效果。如東莞市消防部的應;演練,可以真刀真槍的實操,燃起火堆,讓參與演練的東莞市民嘗試去滅火,能讓他們更積極的參與消防演練過程,對滅火器的使用也會更熟悉。在實踐工作中,應急演練主要是針對參與救援的政府相關部門,普通民眾參與度不高,即便參與也應付為多。這要求從根本上激發普通民眾安全意識,在常態下不斷加強應急演練,來提升各部門人員應急救援專業能力及普通民眾自救、互救能力。
5.3 事發中處置救援要形成合力
氣象災害事件應急管理需要多部門配合聯動完成,這也是一個涉災部門的融合過程。一是意識融合,需要做到在常態化的應急演練中強化團隊合作意識,把救災力量擰成麻繩。二是職能融合,在事前預防預警、事發應對、事中處置、事后恢復重建流程中形成強大合力,構建防災減災體系。三是資源融合,建立統一標準的信息溝通平臺,提高對救援人員、救援物資的指揮、調配能力。
5.4 事后恢復重建要重視細節,合理妥善處理
一是要做好災后重建工作,及時組織力量疏導地上障礙,恢復民眾正常出行。二是做好經驗教訓總結,對事件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經驗,查找存在不足。對成功經驗進行分享和宣傳,對不足之處及時研究對策補缺補漏,不斷改進。
6 結語
東莞市在應對2018年臺風“山竹”事件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也存在一些可改進之處。按照應急管理的四階段內容和要求,在事前預防階段要注意培養民眾的憂患意識、在事發監測預警階段要迅速及時做出反應、事發中處置救援要形成合力、事后恢復重建要重視細節,合理妥善處理相關工作。
參考文獻
[1]耿薇.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以泰寧縣“5.8”泥石流自然地質災害為例[J].龍巖學院學報,2019,37(01).
[2]劉俊、黃興友、何雨芩等.X波段相控陣氣象雷達回波數據的對比分析[J].高原氣象,2015,34(04):1167-1176.
[3]張曉沫.加強當前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9,(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