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德彝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漫長的出使生涯中,他筆耕不輟,先后完成了八部“述奇”。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張德彝記述在德國經歷的《五述奇》,從中我們不僅得窺當時德國乃至歐洲的風貌,以及張德彝對種種現象成因的思考,更可以看到他作為清廷派出的外交人士的責任心。與此同時,張德彝的思想雖有歷史局限性,但他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進步力量。
關鍵詞:張德彝 晚清 德國
張德彝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京師同文館首屆十名學員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在同治、光緒兩朝都有海外出使經歷的外交官。在累計長達27年的出使生涯中,張德彝先后游歷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等10余國,并且筆耕不輟,先后完成了八部日記體裁的“述奇”。
自光緒十三年至光緒十六年(1887—1890),張德彝隨洪鈞出使德國,寫成《五述奇》十二卷。《五述奇》中所記述的隨洪鈞出使德國的經歷,并不是張德彝第一次踏上德國的土地。1866年張德彝等第一次到達德國,從荷蘭進入漢堡。在《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六述奇》和《八述奇》中,均對德國有所涉及,但《五述奇》是全部記述在德情況的。本文將截取《五述奇》中的數個片段,以期向讀者初步展現張德彝著述的風格,并加以簡要評述。
一、作為外國人的張德彝
從《五述奇》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德國在成為今日國人眼中的強盛國家之前,曾經歷一個蛻變的過程。張德彝時代的德國正處于一個拐點。來到柏林30余年的“英人卜魯木”曾對張德彝講述30年前的柏林城:“樓房鄙陋,道路凸凹,人民貧苦”。書中之后的一段記敘中還寫道:“德京雖無乞丐,然入夏以來,街市幼童雛女之赤足披發,手執洋取火、黏蠅棍及小新報與野花幾朵向人求買者,皆非實售其物之人也。”這描述符合我們對資本積累階段社會境況的固有印象。但張德彝眼前的德國,總體而言,有“樓房之宏敞整潔,道路之平坦齊凈,人民之蕃衍,燈園、戲館、花園、酒肆之多,水陸兵馬之盛”。他認為“三十年間如此變更,誠為國運奮興,而亦賴君臣之一心耳”。這一評論很明顯帶有他對祖國情勢不滿的情緒。
二、作為外交人士的張德彝
從張德彝的記述中,我們得窺當日正在暗潮洶涌、逐日走向大戰的歐洲各國的現場以及當時的輿論情況。張德彝注重為國家強盛汲取相關經驗,收集相關信息。《五述奇》中記述了工藝的振興途徑,甚至注意到了專利與商標的問題:“西國以貿易為大宗,亦以工藝為根本,因而國家振興工藝之法有數端:……凡有創一新法、造一新器之人,國家發給文憑,俾得獨專其利,十五年以內,不許他人仿造,如欲仿造,須向本人講明。”
華人在外境遇也是張德彝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此,他注意觀察并提出自己的建議。例如關于“稅關”:“又聞每次星使由上洋運來之米、油等木箱,必有一只開過者,稅關每來信索要免稅單,必言其中一只損壞。查其意,乃從中抽取一只,暗行查驗耳。”他結合自己的經驗,進一步引申道:“中華看待各國,一視同仁,凡物無論大小,既稱系某國公使者,即不查問,一律放行,尤恐從中有所違理,而暗加保護。余前四次隨使外洋則不然……”可見,張德彝是十分負責任的外交人士。
三、作為諷喻者的張德彝
托言“土耳其國”暗指中國官場及外交界的種種病癥是《五述奇》中極具特色的一個寫法,散見于書中數次。例如在其中一段講述中,他先以西人“起興”:“(西人)既授職為官,無不實心任事……以圖有益于國人,蓋有益于國人,即有益于國家也。”之后筆鋒一轉,“聞土耳其國則不然”。他提到了“土耳其國”在京、在外省以及派駐外國的官員種種可抨擊之處,駐外官員“亦如在京,肉食供職,毫不考察時務,既不能言,亦不敢言,惟冀限期早滿,得命召回。”由此他得出結論:“土國現多處仿照西國,而其中仍多被官舞弊,至今無一得體,國勢依然不振,殊可慨也。”透過遠隔時空的言語,我們可以感受到張德彝對當時腐敗至極的官場的痛心。
四、結語
《五述奇》內容豐富,可以說是了解當時德國與歐洲社會的一部寶典。張德彝的記述包羅萬象,我們所看到的并不僅是德國與歐洲的風貌,以及張德彝對種種現象成因的思考,更是他作為清廷派出的外交人士時時體現出的責任心。與此同時,張德彝的思想也有其歷史局限性,這集中體現在他對后人的教導上:“國家以讀書能文為正途……余不學無術,未入正途,愧與正途為伍,而正途亦間藐與為伍。”在生命終結前,他仍然回歸到屬于帝制時代千千萬萬中國官員的捍衛儒家正統的思想觀念中去。無論如何,在出使過程中積極汲取西方營養的張德彝,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進步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霞.張德彝和德國[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3).
[2]張德彝,纂.建威將軍光祿大夫張公集[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
[3]張德彝.醒目清心錄[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
[4]張德彝.五述奇[M].長沙:岳麓書社,2016.
(作者簡介:薛曉涵,女,博士研究生,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西交通史等)(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