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其在形式上也更加豐富多樣,為了使群眾文化活動的競爭力得到提高,就必須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化建設。本文將主要針對在公共文化服務下如何更好地創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進行探究。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 群眾文化活動 品牌建設
一、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的現狀
雖然當前群眾文化品牌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人們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對現有相對落后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而言,根本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切實需求,也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必須對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的相關理念及傳統方法進行調整,使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相關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
(一)群眾文化活動充分展現了公共文化的服務價值
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并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參與度高、影響力大以及開展成本低等優勢,另外還兼具開放性、公眾性等特點。由于是在室內開展活動的服務形式使群眾的切實需求無法真正得到滿足,因此需要在公園、廣場等視野開闊的場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這樣不僅有利于對各種社會力量的有效調動,還有利于相關部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有效建設及其利用效率的顯著提高,從而推動社會文化的穩步發展。由此看出,創建群眾文化品牌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當前,文化品牌沒有產生預期的文化效益,在發展上仍有待加強。為了使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的現狀得到有效改善,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推動社會文化健康穩步地發展。
(二)群眾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群眾文化活動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公共文化服務是以為社會廣大群眾服務為主要宗旨的,它面向廣大群眾,并為其提供文化服務,為廣大群眾能夠享受文化權益以及活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盡可能使社會群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精神和目的所在。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群眾文化活動是其中極為重要且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它能夠使廣大群眾文化及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使群眾文化活動在組織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多樣,從而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服務建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群眾文化活動使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得到創新
群眾文化活動要想形成規模并具有規范性,就必須始終貫徹以群眾作為服務主體的基本原則,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從而有效地提高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先進性和全面性。在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背景下,所處城市或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水平,要想使群眾文化活動得到大力推廣,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及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健康穩步方向發展下去。
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采取的相關措施
(一)對建設方式進行改善
在群眾文化品牌建設過程中,應該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由于其建設方式的不同,在建設效果上也必然存在差異性。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建設方式,才能夠使文化活動建設工作在效率和質量上取得進步。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就必須不斷地對文化品牌建設方式進行完善,使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認可。正因為如此,想要創建科學合理的建設方式,就需要相關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立足于社會發展方向,制定新的建設方式,可以針對自身文化品牌所具有的特點,或是結合自身經驗創新建設方式,進而在不斷地探究中找到符合自身的文化活動品牌建設方式。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文化品牌建設工作的效率,而且促使文化活動建設取得預期效果。
(二)積極提高建設意識
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工作要想順利開展,首先需要在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建設意識方面有所提高。而要想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就需要相關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通過開設培訓等方式,讓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加強對文化品牌建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養的了解,從而使建設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但在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過程中,單憑廣大群眾的力量和支持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借助相關部門以及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才能積極地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因此群眾文化活動建設者必須高度重視對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建設,使之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切實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建國.試論公共服務背景下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
[2]王楠.針對公共文化服務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的思考[J].智庫時代,2017(06).
[3]鄧紫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群眾文化建設的方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9).
(作者簡介:孫煥梅,女,大專,農安縣文化館,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