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潭之子”作為龍潭區多年創建的藝術品牌,已進京展覽兩次,在吉林省甚至全國已經很有影響了,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但是,這種文化現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問題,“龍潭之子”如何保持自己的品牌,并使之發展下去。本文將提出一些想法,以供探討。
關鍵詞:“龍潭之子” 文化促進會 公共文化輔導 藝術普惠
“龍潭之子”是吉林市龍潭區文化館多年來形成的文化品牌。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批喜歡美術的少年在吉林市龍潭區文化館跟隨美術老師拿起畫筆開始了他們的夢想。30多年后,這批少年大多學有所成,成為當今畫壇的領軍人物,形成了以著名畫家袁武、賈滌非、高國方、金紅煒、孫銀生、高向陽、張冠宇、付寶民、張慶山等為代表的“龍潭之子”美術創作群體。他們創作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并獲獎,多位畫家在全國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從事美術教育或專職從事藝術創作,當年的他們在今日畫壇碩果累累,已經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有12人,其中不乏繪畫專業的領軍人物。但是,他們一直不忘當年夢想開始的地方——龍潭區和龍潭文化館,是這方熱土成就了他們的夢想。從2018年開始,在“龍潭之子”這個群體的積極支持下,龍潭區文化館積極籌措,已連續5次分別舉辦市、省、國家級美術作品展覽,以“龍潭之子”美術作品展的方式回報自己的家鄉,成為吉林市乃至吉林省不可小覷的文化品牌,“龍潭之子”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影響著全國的畫壇。
龍潭區文化館于1988年、2009年、2014年先后在吉林、長春舉辦三屆四次“龍潭之子美術作品展”, 出版了《龍潭之子美術作品選》等畫集,成立了“龍潭之子”文化傳播促進會,注冊了“龍潭之子”文化品牌商標。
2015年4月16日,“中國?龍潭之子美術作品選展”通過了中國美術館學術委員會評審,這是龍潭區獲得的國內最高藝術展出榮譽。此次北京“龍潭之子”美術作品中,畫家袁武、畫家付寶民、畫家王中凱及雕塑家劉君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指導、觀看布展并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前《美術》雜志主編王仲高度贊譽“龍潭之子”的藝術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常務副院長袁武、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馬少紅給予肯定。參觀此次美術作品展的各界名流,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龍潭之子”美術作品展給予肯定,高度評價龍潭區公共文化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2016年,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龍潭之子”欽此瓷畫展。兩次進京展覽,對區級文化館而言尚屬首例,一方面證明了“龍潭之子”群體畫家的深厚實力和廣泛影響,一方面也是多年來對基層公共文化工作在培育人才方面給予的充分肯定。
吉林市龍潭區在短短三十幾年間培育了這么多美術英才,體現出他們對公共文化和藝術教育事業一貫重視的優良傳統,他們由此開始打造 “龍潭之子”文化品牌,引起各界觀眾對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龍潭之子”文化現象的深切關注。文化品牌的發展也提高了龍潭區的文化軟實力,讓龍潭文化在全國嶄露頭角,憑借藝術這一良好的載體,為龍潭經濟發展服務。這種文化現象在社會受到了普遍關注和影響。但是這種文化現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筆者作為參與“龍潭之子”活動的一員,淺談一下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是“龍潭之子”成員年齡結構偏大。團隊形成時間是在20世紀70至80年代,“龍潭之子”成員的年齡都在50至70歲之間,成員的總體年齡結構明顯偏大。在文化傳承方面,“龍潭之子”面臨后繼乏人的趨勢,團隊后續納新不足。由于內、外部各種因素,造成近年來,龍潭區文化館在培養美術人才方面的投入受限制,龍潭之子團隊吸收中青年美術人才的數量減少,已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因此,人員納新問題,成為品牌發展的必解之題。
二是展出形式有待創新。品牌發展過程中,“龍潭之子”美術作品展出地,由本區、本市、本省推廣到外省市,乃至已達到國家級美術場館。畫冊、宣傳冊等紙媒宣傳又受資金及區域局限。品牌展出級別實難突破,展出方式有待創新。
三是品牌成果亟須整理。“龍潭之子”品牌雖已形成,但品牌取得成果和美術家的藝術成就,至今沒有集中展示的平臺和場所,這削弱了品牌文化的影響和傳承。品牌成果亟須整理和集中展示。
品牌發展亟待發展壯大,需要思考和沉淀。品牌創立了,但是如何把這個品牌保持下去,并且不斷發展下去,這是接下來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首先,結合龍潭區文化館實際,加大少兒美術培訓的力度,把培養美術后備軍,作為今后的工作重心;80至90年代龍潭區文化館培養的美術人才,已在全國美術界嶄露頭角,應加強人才挖掘,為“龍潭之子”補充人才。
其次,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和作用。把“龍潭之子”的藝術影響力,由傳統模式推廣到互聯網平臺,運用中國文化云陣地,實現“龍潭之子”藝術普惠“互聯網+”的模式。
最后,著力整理“龍潭之子”館藏工作。運用政府扶持、企業資助、捐贈等多渠道,成立“龍潭之子”美術館,搜集整理“龍潭之子”成果、“龍潭之子”成員藝術作品,促進“龍潭之子”文化品牌傳承發展下去。
(作者簡介:王玉芳,女,本科,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