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語言學和國際關系學研究的基礎上,加入跨文化交際和翻譯學的視角,引入傳播學領域的轉述言語對比研究的相關理論,從而進一步完善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
【關鍵詞】對外話語;轉述言語;語料庫
【作者簡介】李佐(1986-),女,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政府對外話語體系中的轉述言語對比研究”(項目編號:Y201533373);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以G20峰會為例”(項目編號:Z17JC043)。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如何建立適合新時代需求的對外話語體系也引起國內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在全球化語境下,作為對外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語篇中的轉述言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基于特定理論視角對政治語篇的轉述言語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成果頗豐。盡管如此,也存在某些不足:有理論之名,無理論之實,即大量的內容實質上還是傳統的語言或文化層面的分析或與理論的結合只是蜻蜓點水。其次,對外話語體系研究鮮有專門研究政治語篇中轉述言語的選擇與語篇功能以及意識形態的關系。
轉述言語(reported speech)是人類語言的一種基本形式。國外學者對轉述言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1)傳統視角下的轉述言語研究,比如語用學視角(Waugh,1995; Calsamiglia & Ferrero,2003; Scollon,1997);(2)特定理論視角下的轉述言語研究,比如批評語言學視角( Fairclough,1995;Caldas-Coulthard,1992)、語料庫研究視角(Michael Stubbs,1996; Stubbs,2001;Hardt-Mautner,1995;Baker,2008; Kandil,2009;Salama,2011)。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己經認識到語料庫技術在話語分析中的重要性,把語料庫語言學(CL)和批評話語分析(CDA)相結合己成為批評話語分析的新研究空間。國內學者如錢毓芳(2010)、朱曉敏(2011)等基于語料庫分析具體政治新聞語篇中的意識形態,強調語料庫方法對于揭示語言和權力關系的重要意義。
一、對外話語轉述類型分析
首先研究界定本研究中轉述言語的定義,采用Leech & Short(2001)提出的模型,揭示轉述言語在中國對外話語體系中的話語功能和背后的意識形態、態度和信念;然后,通過實例法,以經濟類話語文本為例,選取在主流新聞媒體中出現的“跨境電商”“中國金融體系”為主題的文本話語,并進行識別、分類;最后,確立英漢政治語篇中轉述策略的異同點,以及背后的意識形態差異,對政府對外話語體系構建提供有參考性的建議。
1.研究樣本的選擇與采集。本文通過相關網站下載了從2015年9月到2018年9月這幾年間關于“跨境電商”“中國金融體系”建設的外交部發言人的相關表態及答記者問,同時選取了西方主流媒體,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對于“跨境電商”等經濟類主題的相關報道進行分析,資料庫為LexisNexis數據庫中的新聞數據庫,以語料庫為研究范式的批評話語分析通常對文本進行主題詞、搭配以及檢索行分析,為保證語料的代表性與平衡性,采用分層隨機抽樣與等距抽樣結合的辦法。設定相應的時間跨距,通過具體情境分析、辨別與解讀這些話語,以揭示西方媒體圍繞中國國際化戰略方面的話語表征,以及這些表征所反映出的意識形態,以進一步揭示媒體話語如何利用不同事物間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來實現對讀者的影響。
2.定量研究。
(1)對比分析經濟類英漢新聞語篇中的轉述類型。采用Leech & Short(2001)按照敘事者介入人物話語的不同程度劃分為5個大類,即自由直接轉述(FDR)、自由間接轉述(FIR)、直接轉述(DR)、間接轉述(IR)和敘述性轉述(NRSA )。以此為基礎,首先統計經濟類新聞語篇中各類轉述類型的出現頻率,分析它們的使用特點和規律,然后考察各類轉述形式在英漢新聞不同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的分布,最后比較各轉述形式在英漢新聞不同體裁(消息/特寫/評論)中使用的異同。
(2)對比分析經濟類英漢新聞語篇中的轉述動詞。按轉述動詞類型的劃分標準,本研究將轉述動詞劃分為3類,即中性轉述動詞、心理轉述動詞和言語行為轉述動詞。統計英漢新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轉述動詞,通過觀察高頻轉述動詞的頻率,進一步分析英漢新聞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點和規律。最后,對比轉述動詞在英漢新聞不同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和不同體裁(消息/特寫/評論)中的分布情況。
(3)對比分析經濟類英漢新聞語篇中的轉述來源。首先,按照聲音的主體重新劃分類別,對比英漢新聞中這這些類別消息來源的使用情況,并從傳播學和對話性的角度進行分析。
3.定性分析。以Leech & Short的轉述模式為框架對英漢新聞中轉述形式進行考察。首先,根據對外話語語篇中各種轉述形式,分析中外記者在翻譯方法方面的異同,對轉述言語的分類和對語料的觀察,進行重新界定和分類。本文分別對英漢新聞中轉述形式進行頻率統計和獨立樣本T檢驗,并描繪對外話語中各轉述類型在不同部分中(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的分布情況及其語言實現形式;最后,考察在英漢新聞不同體裁(消息、特寫和評論)中各轉述形式的使用情況。
【例1】自由間接轉述+間接引語。
… One of Trumps great skills has been to confound his opponents. In the third year of his Presidency, this is as true as it was on his first day in office, and his critic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in the intervening time, become more skilled at reading Trump but hardly less capable or united in agreeing what to do about him. (The New York Times)
通過間接引語,指出新聞來源,介紹新聞背景,確立報道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和權威性,然后使用自由間接報道,省略被報道動詞和被報道動詞,模糊報道語言與記者觀點之間的界限,為記者滲透個人態度、提高可信度創造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確定自由間接轉述的確切來源,可能是記者對原文的改編或提煉,但讀者往往認為這是以前間接引語的延續,因此會更加相信內容的可靠性。
【例2】自由直接轉述+直接轉述。
Federal investigators say they will need more time to determine possible health risks. But Florida Senator Bill Nelson whose state has seen more complaints than all others combined, agrees with Joan Glickman. “They said were gonna do another test, and they said they didnt know when that was gonna be done. Well, our people are tired of waiting.” (CNN)
直接轉述是最忠實的轉述方式。它通過直接報道來確立新聞話語的真實性,然后省略被轉載的當事人和動詞,通過自由直接轉述來報道其他話語。通過這樣的方式,記者不僅可以保證被轉述的話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任意選擇原故事的內容,重新組合和突出重點來滲透自己的立場,從而影響讀者的態度,提高自己的可信度。
【例3】間接引語+直接轉述。
On Wall Street, analysts have been warning that an early resolution to the dispute is unlikely and that the economic fallout could be significant. “We now think it is more likely than not that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will move ahead with the final tranche of tariffs targeting roughly $300bn in imports from China at a 25% rate,” Lewis Alexander, the chief economist at Nomura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said in a research note. (The New York Times)
這種轉述策略在外媒的報道中很常見,但在中文的報道中卻很少見。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轉述顯然是為了更好的為間接引語服務。這就是這種策略的目的:通過間接引語來巧妙的融入記者的觀點,然后利用直接轉述再來增強這種觀點的說服力,以實現對讀者的影響。
二、新形勢下外宣翻譯模式的促進
從新聞語篇中轉述言語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英漢新聞語篇的寫作模式不同,報道者思維方式的不同,所折射的漢英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也不同,這對于中國當代對外話語翻譯模式的改進也有著借鑒意義。鑒于西方話語體系受眾的立場和閱讀習慣不同,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既不失去源語的風味,又能尊重受眾在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
1.轉“喻”為“義”,Newmark提出了“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將隱喻轉化為意義)的翻譯策略。將原語的隱喻意義或象征意義在目標語中予以解釋,如把“豆腐渣工程”翻譯成“projects without solid funding”,此類比喻并不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因此在處理這樣非常形象的政治隱喻時,采用了將“比喻轉換為意思”翻譯方法,旨在讓讀者正確的理解對外話語體系中相關精神的實質。
2.直譯加釋意,有些原語的隱喻形象在目的語中難以找到,但又想保留原語的風味,則可以采用直譯再進行解釋,既可以保持原文的神韻,又可以使譯文易于被讀者接受。如把“單一窗口”翻譯為“single-window”,因為window也有表示平臺、通道的意思。此類比喻,中外大體相同。該句中源語的隱喻形象可以在譯語中找到相對應的表達,可以直譯過來。需要指出的是此類翻譯方法在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政治隱喻的翻譯中并不常見。專屬言語在政治語篇中具有將政治現實進行概念化思維的重要作用,其使用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語篇特點,反映出中國政府在意識形態和執政理念上與時俱進的微妙變化。
三、初步成果
本文在歸納出的結論基礎上深化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研究,探討如何通過分析對外話語體系建立機制,既能傳播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又能被西方媒體接受的話語,建立適合新時期的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第一,將批判話語分析和語料庫相結合。批判話語分析通常使用的語料文本數量較小,所選的例子缺乏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以語料庫為基礎的批評話語分析更能得出可靠結論,也為我們研究轉述言語提供了新視角。第二,進一步豐富對比語言學。對比分析是語言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對于加強英漢對比的理論建設、深化英漢政治語篇轉述言語的對比研究有促進作用。第三,有助于提高我國的外宣水平。本文有助于增進中外互相了解,提高溝通的有效性,維護國家形象,探索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對外語教學和翻譯領域也有啟迪作用。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外交部發言人話語和西方媒體解讀這兩套話語的實證統計和比較分析,表明了英漢新聞語篇在轉述言語使用上的差異,以及轉述言語在新聞報道中的關鍵作用,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新聞語篇轉述言語所反映出的不同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探討新時代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崔啟亮.全球化視域下的本地化特征研究[J].中國翻譯,2015(4): 66-71.
[2]蔣國東.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院, 2007(6):78-80.
[3]蔣國東.英漢新聞轉述形式的對比研究[J].大學英語,2014(9): 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