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垠 張翠平
【摘要】英語寫作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被認為是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本研究簡單回顧了寫作理論各個發展階段,并分析得出數字時代下基于關聯主義的后過程法有助于教師調整和完善教學,旨在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寫作環境,讓學習者不再對寫作有畏難情緒,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寫作積極性。
【關鍵詞】數字時代;關聯主義;后過程法;英語寫作社區
【作者簡介】王垠(1987.04-),女,陜西西安人,火箭軍工程大學基礎部405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生;張翠平,火箭軍工程大學基礎部405室。
一、引言
寫作是二語習得中需要培養的重要技能。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隨著短信、QQ 、微信等快速傳遞信息方式的出現,寫作自然而然被視為人與人之間成功交流的基本技能。但是學習者會受到語言資源、思維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寫作仍然是二語習得中最具挑戰的一項內容。
二、理論背景
早期的寫作教學法關注文本的結構,認為寫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把單詞、短語和句子組裝在一起的一種“產品”,即寫作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模仿老師所提供的寫作結構。因而寫作也時常被稱為控制寫作或引導寫作,主要涉及開發言語知識,使生成的文本清晰和連貫,包括詞匯選擇、句法模式和銜接手段。課堂教學往往采用嚴格的控制程序,以避免語言使用中的錯誤和偏離。但是過分強調校正只會造成學習者不愿真正表達自己的意圖和不愿承擔風險的結果,這嚴重阻礙了有意義的交流,無法更好的優化寫作。現在,這種僵化的方法可能只局限于語言水平較低的寫作課堂,目的是建立基本的語言資源。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控制或指導寫作的不足。除了教學效果不理想外,功能主義理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個時期寫作教學法主要強調語篇層面上的功能成分,關注的是不同語篇的邏輯建構和安排,如段落的成分和段落發展方法等。具體的語言形式和結構與意義有關,從而體現了不同的交際功能。但這種方法脫離了作者的意圖和個人經驗,并沒有克服前期結果教學法的缺陷。
由于對結果教學法的長期失望,教育學家開始重新審視寫作教學法。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下,英語寫作教學進行了一場革命,一種新的方法誕生:過程教學法。該方法將作者置于寫作的中心,認為寫作不再是簡單的直線過程:“計劃-大綱-寫作”,而是 “非線性、探索和生成”的過程。基于此認識,典型的四階段寫作模式形成:前期寫作、起草、修改和編輯。從而英語寫作被認為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發現自我感興趣的話題和創造性自我發現的行為方式。教學關注點從教師到學習者的轉變也意味著寫作是通過學習者自己主動完成并不是由教師所控制。相應地,課堂教學提供一種良好的氣氛,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探索自我;寫作內容和主題往往以學生個人經歷為中心,教師盡量避免在初始階段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寫作過程中。
三、基于關聯主義的后過程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文化環境在二語習得中作用的提升,語言研究領域出現了所謂的“社會轉折”,外語學習和教學的重心從認知問題向更大的社會問題轉移。風靡一時的認知學習理論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社會導向的建構主義理論。20世紀90年代末,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下,寫作理論進入了“后過程”時代。Tirmbur率先提出“后過程法”,他把讀寫能力描述為一種意識形態,把寫作視為一種社會活動。寫作者因而確立和重塑與自身和他人主觀性、交談、實踐、制度相關的立場, 使寫作涉及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后過程法”寫作提倡以讀者為中心,認為寫作是一種運用書面語,對讀者進行的有目的、有意義的建構和交流活動,是一種自我表達與社會交流的工具。 “后過程”寫作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理論方向,它超越了寫作前、寫作后的狹隘認知范圍。
在Kalan(2014)看來,寫作不僅僅是通過個人學習和老師教授的一套認知技能。因為寫作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編纂過程;教師應該凌駕于整個課堂之上,除了提供修辭情境還要傳授寫作技能。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發起者,而學生都處于中心地位,并積極參與到話題的選擇,甚至是獎勵機制的建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他們應該求助于群體內或整個社區同伴所提供的“集體腳手架”,而不是僅僅是傳統的權威人士—老師。隨著老師的地位“退居幕后”,學生在社會權利和地位上站在了平等的地位。隨著課程的進行,權力與地位也在不斷演變。那些表現良好,對他人提供更多幫助的學生會在寫作互動中浮出水面,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權力關系。當更有能力的學生成長為專家型學生時,他們開始承擔起為同伴作品評價或打分的責任,而老師只是作為作品的評價委員。
“后過程法”正是強調從寫作主體—學生出發探討社會文化環境、學生個體認知等因素對學生外語寫作的影響。學生要自覺加強自身發現意識和發現能力,從各種社會現象、周圍環境、自我實踐等方面去發現和發掘寫作內容,以達到更好地表達自我情感和外界交流的目的,使寫作成為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化、情感交流活動。但是英語寫作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當學生不能從同學和老師那里得到足夠的支持時,寫作仍然是一種個人行為;當學生對自己的文本做出重要決定時,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寫作焦慮感增加,寫作興趣下降,寫作成績不佳。因此英語寫作應該以社會情境為基礎,而不是個人為基礎。這需要通過創建寫作社區來實現的,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寫作,有足夠的機會分享信息,交流想法,提供建議,必要時可以獲取同伴的感情支持。
數字時代,快速發展的技術特別是滲入在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重組了我們思維、交流和生活方式,人們的學習方式以前相比發生了許多重要變化。以往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只關注學習者頭腦內部的學習,而數字時代,許多以往學習理論所研究的學習過程現在可轉交由技術來承擔和支持(如存儲和檢索),以往學習理論不能充分解釋數字時代越來越復雜的學習現象,面臨著時代的挑戰。加拿大學者George Siemens受混沌學、網絡化思想、復雜性理論和自組織理論的啟發,提出了關聯主義學習理論,它被譽為“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該理論為英語寫作的理論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
在數字時代,學習,甚至是知識本身,也從一個更個性化的認知取向轉向了一個社會定位的視角。因此,基于關聯主義的后過程寫作需要一個廣泛的社會互動社區,其中移動技術促進了新的連接,促進了集體知識的構建以及個人認知的發展。隨著教師權威的消退和學生自主性的增加,網絡社區中教師與學生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同時,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對整個社區的個人貢獻,學生之間也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包括中心地位核邊緣化。除了個人對寫作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社會群體的形成。個人通過“集體腳手架”在思想、邏輯、結構和語言使用等方面互相學習。
四、結語
基于關聯主義的“后過程”寫作法從社會、文化角度出發,在過程法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對寫作和寫作教學進行研究和探討。雖說目前還未成為一種新范式,但對學生和英文寫作的任課教師來說,只要這種方法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 利用網絡的有利條件為學習者建立“和諧共贏”的寫作社區,就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而,應積極地將之付諸實踐,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蘭冬秀.后過程法對英語寫作的作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6(1).
[2]羅凌.移動學習環境下大學生英語寫作學習行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40-45.
[3]王丹斌.后過程法時代的外語寫作教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