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士周 陳首為

【摘要】本文以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為例分析了當前我國外語類院校小語種教學現狀,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以課文When Honesty Disappears為例探討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課堂活動設計一反過去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使全體學生各方面的智能得到反復的刺激,學生發揮不同智能充分參與課堂活動,達到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外語類院校;二外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萬士周,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文化、課程教學;陳首為,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英美文化。
一、“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以下簡稱MI理論)于1983年發軔于美國著名心理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該理論一反以往對個人智能評價的“唯智力論”模式,提出人類具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空間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共計八種智能。此后,MI理論在世界各國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二、當前外語類院校小語種二外英語教學現狀
筆者從事二外英語課程教學近一年時間,教學期間對本校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觀察和調查。從觀察和調查的結果來看,當前外語類院校該課程的現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極少數學生達到CET-4合格水平。學生學習二外英語的初衷較為被動,且對英語能力對其未來就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但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如通過CET-4/6考試、提升口語技能、提升聽力技能等。
2.大部分學生沒能認真預習、復習所學內容,課堂專注度低,參加課堂活動的意愿不強,學習狀態整體上較為低迷、被動。
3教師教學方法大多較為單一,以課堂講授為主,很少就學生對教學的反應調整教學策略,課堂氣氛沉悶。
4.學生預期目標實現程度低,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認可度一般,普遍認為該課程對考試能力及語言能力的提升沒有“刷題”來的實在。
總體來看,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較為迫切,亟需改進。而MI理論恰恰為該課程的突破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有望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每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愿,從根本上改善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學材料的差異,這八種智能在具體的教學運用中應有所側重,可能會出現某一種或幾種智能被忽略的情況。
三、用MI理論指導外語類院校小語種二外英語教學
在小語種二外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教學材料安排體現不同智能的活動。各種智能的特點及可設計的課堂活動如表1。
以下以該課程的一篇課文When Honesty Disappears(選自《新視野大學英語1(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七單元Section A)為例,在教學設計中闡述MI理論在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該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為:提出當今社會腐敗和不誠信的現象十分普遍——列舉實例證明該觀點——分析學生偽造論文現象背后的原因——呈現解決該問題的方法——警示語。
1.熱身。
(1)呈現三個有關本文主題的普遍的社會現象及問題,分別為:
In some universities, students are asked to sign an Honesty Declaration in the exam. Do you think 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cheating? Why or why not?
Sometimes people tell white lies to avoid hurting others feelings. Should these people be considered honest or dishonest?
Sometimes doctors do not tell the truth to their patients about their conditions. Do you approve of this practice? Why or why not?
(2)由此展開的活動:
活動一:閱讀并思考。該活動在最大范圍上調動了學生的內省智能,而內省智能發達的學生通過這個活動便能快速融入該主題,為文本學習做準備。
活動二:分組討論。該活動調動了學生的語言智能,且人際關系智能發達的學生可組織討論。
活動三:2-3組的代表發言(發言者不一定是組織討論者)。語言智能發達的學生在該活動中得以展現優勢。同時,發言的代表離開座位走上講臺,發言過程中還可能伴有手勢或其它動作,這樣發言者的運動智能也得以展現,同時,全體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其語言智能和空間智能也被調動起來。
2.背景信息介紹。課文涉及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因此安排一名學生做關于林肯的身世的口頭報告。該活動的效果與以上活動三的效果類似,有助于語言智能發達的學生發揮優勢且同時展現運動智能,其他同學的語言智能和空間智能被調動。同時,發言者課件中可能包含圖片、視頻、表格等元素,可調動學生的空間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
3.文本細節分析。現以第四段為例,展示該部分的教學設計。對于課文每一段,均可按照以下活動進行。
活動一:聽該段錄音,同時閱讀該段內容。通過聽錄音,學生的語音智能再次被調動起來;同時,由于英語語言本身的節奏感和流動性很強,聽之如欣賞悅耳的歌曲,故學生的音樂智能也被激活,且音樂智能突出的學生會享受聽錄音這一過程。
活動二:自學該段并找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內省智能在這一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該智能突出的學生能較快速找出問題所在。
活動三:分組討論,通過討論盡量解決組內成員提出的問題。語言智能和人際關系智能再次被激活。
活動四:每組代表提出問題。對于簡單的問題,教師自行解釋;對于較為困難的問題,以及教師認為較為困難但被學生忽視的問題,安排學生思考、討論,而后安排1-2名學生對問題發表意見,最后教師總結。在這項系列活動中,學生的語言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空間智能再次發揮重要作用。
活動五:片段表演。該段中部分內容較難理解,如:As 409 students filed out of their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xam, they found all but one exit blocked. Test monitors asked each student to produce an ID card with an attached photo. If they provided a satisfactory ID, they were fine. If they have left their ID at home, the officials confronted them and took their picture.在通過思考、討論、發言、講解活動使學生大致理解該段文字后,可以安排學生分小組自行設計臺詞和動作進行表演練習,之后選取1-2組展示,最后就表演是否契合該段文字教師給出評價。此活動對學生語言智能、運動智能、空間智能的參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活動六:總結段落大意,通過思考、討論和發言進行。由于總結段落大意需要思考該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得以發揮,而且其邏輯—數學智能的參與也必不可少。
活動七:思考并討論該段與上下文之間的聯系。首段不用進行此活動。此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得以運用。
活動八:朗讀該段。通過有節奏的朗讀,學生的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再次被調動,而且由于朗讀的過程伴隨著身體的小范圍活動,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運動智能也參與進來。
4.課文結構分析。本文細節按照以上方式進行以后,安排如下活動:
活動一:思考并討論課文結構。內省智能、語言智能和人際關系智能發揮作用。
活動二:代表發言。語言智能、運動智能、空間智能參與進來。
活動三:教師呈現課文組織結構圖,如圖1。全體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再次被激活,而且該智能發達的學生能夠通過結構圖快速掌握課文結構。
活動四:借助課文結構圖口頭總結課文內容。發言者須到講臺上完成該項任務,因此學生的語言智能、運動智能、空間智能再次參與進來。
活動五:寫作——書面總結全文內容,字數控制在100字以內。由于文章內容較多,字數要求較少,所以要求學生的語言表達高度凝練,這樣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語言智能。
5.看視頻材料并討論。學生觀看電影《聞香識女人》片段。該片段中查爾斯在博德學校會議上拒絕出賣朋友保全自己,在校長以開除相威脅后,查爾斯的好友斯萊德上校發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說,使查爾斯得以繼續留在博德學校。觀看該視頻材料后,安排學生就以下話題進行討論:What path did Charlie take? Do you approve of the path? 通過觀看和討論,學生的空間智能、內省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得到有效刺激,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對整個本文的理解,還有效促進了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四、結語
以上課堂活動設計一反過去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使學生各方面的智能得到反復的刺激,學生發揮不同智能充分參與課堂活動,達到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就筆者的教學嘗試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鑒于二外英語所處的尷尬狀況,首先教師本人須提高對二外英語重要性的認識,認真對待、高度重視該課程,以身作則帶動學生提高對二外英語重要性的認識;2.由于二外英語長期以來“積重難返”,進行新嘗試的初期不免會出現學生大面積不配合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具有很強的執行力,還要有持久的耐力,并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3.本研究以課堂觀察和對二外英語教學狀況的實際調查數據為基礎,研究結果有較強的可行性,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以MI理論為基礎進行精準的教學改革,還需用MI量表獲取每位學生的智能狀況,做到更大程度的有的放矢。相信通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我國外語類院校小語種二外英語教學一定能夠得到根本的改觀。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托馬斯·阿姆斯特朗.課堂中的多元智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3]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1(讀寫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