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優化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校嘗試開展英語口語教學改革。通過調查問卷對學習的成效進行反饋,以對教學方法作做一步必要調整,也為今后口語課的開展找出繼續改進的方向。
【關鍵詞】多元互動式;英語口語教學;實踐調研
【作者簡介】徐潔(1981.09-),女,漢族,安徽巢湖人,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安徽省巢湖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順應論視角下皖籍翻譯家周煦良的文學翻譯研究》(項目批準號XWZ-201802)。
一、研究背景
中國學生在以聽說為主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方面一直非常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來,教育部大力倡導教育模式改革,許多學校和老師針對如何改進口語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費從榮提出了增加過程評分;聽說結合,增加中西文化知識輸入;增加課時,利用網絡延伸課外學時等改進的方案。張偉平等嘗試將交際能力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王瑞堯探討了基于生態教學理論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提出互聯網教學對策。孫翠萍提出應用智能環境下新型數字教學資源建構翻轉式口語課堂,創設泛在化的口語學習環境。
盡管一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口語的熱情和主動性,但大多只是提出了大體的方向而缺乏系統的實施方案,落后的現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大學生口語的現狀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所以僅從單個或少數方面進行改革所起的作用有限。我們通過對多種口語教學方法的深入分析,在教學實踐中引入了多元互動式訓練策略。本研究通過調研深入了解大學生口語學習狀況,分析我校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二、多元互動式口語教學實踐內容
我們嘗試多元互動式教學,進行真實場景模擬體驗,加強模擬情境中交際對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1.提供與真實生活聯結的機會;2.創設口語交際教學情境;3.加強模擬情境中交際對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4.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口語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小組合作學習,充分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討論和發言。口語課學時為48小時(每周2次課,每次課90分鐘,共上16周)。
三、研究方法
1.調研的對象。以我校209名大一本科生為調研對象,參與調研時學生已經參加多元互動式口語課一學期以上。
2.數據收集與分析。隨機發放調查問卷209份,獲得有效問卷203份。內容包括被調研者的基本情況、英語口語使用情況、口語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及對現行口語課的反饋情況等,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做選擇。
四、調研結果與分析
1.學生口語能力的基本情況。我國傳統英語教學不注重口語,“啞巴英語”現象在中國學生中廣泛存在。調查表顯示,在統計的203名大學生中,能夠使用英語流暢交流的只有5人,占2.46%,大多數只能進行非整句交流(55.67%)和簡單對話(29.06%)。而且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使用或練習口語也非常少,“完全不”占比甚至超過了60%。
現有的英語口語課時有限,教師很難顧及每一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練習,以及教學模式陳舊、內容過時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對口語學習的態度消極,口語能力停滯不前。因此,在課堂上調動開口的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正是多元互動式訓練的目的。
2.口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近些年提倡口語教學法改革,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成效也不明顯,主要是由于沒有充分理清有哪些因素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因此做全面的調研和深刻的分析非常有必要。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被動接收的容器,變得惰性膽怯。調查表顯示,60%左右的學生缺乏自信,怕犯錯誤,不敢說出來。因此,教師持有開放的心態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教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多進行聽說訓練,重點要放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而不要急于糾錯,以保證課程的連貫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調查表的統計顯示,我們開設的多元互動式口語教學具有寬松的課堂氛圍,受到70%以上學生的肯定。課堂上開展的多種口語活動均有一部分學生感興趣,說明學生的口味和愛好的多樣化需要我們課程設計的多樣化。
調查表還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課堂上較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反饋的影響。這些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同學的關注非常敏感,容易產生壓迫感,導致在課堂上過分緊張和焦慮,口語交際能力得不到鍛煉。教師應該通過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引導鼓勵學生多說,使每位學生都可以自由地進行語言操練。本課程設計的課堂練習得到70%以上學生的認可。
3.口語課程的教學關鍵因素。學生的問卷可以反映哪些因素需要重點考慮。調查表顯示,語言環境(38.42%)和多加練習(35.47%)在得票最多,71.43%的學生認為口語課主要應該讓學生盡量多說,老師盡量少說。我們的多元互動式教學在課堂上著力營造了一個接近母語的語境,讓學生自然的處在一種直接用英語思維的狀態。
調查表還顯示,經過本口語課程的學習后,有18.23%的學生認為聽力最重要,只有4.93%學生認為詞匯、語法對口語最重要,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讀寫輕聽說的思想。“以聽導說”口語教學法,強調聽力教學和口語教學之間的關聯性,孤立聽力和口語教學會限制聽與說的部分功能。
調查表還顯示,超過70%的學生表示,如果能在課程中發現興趣和學習動力,他們將更愿意參與到課堂的練習活動中。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中的外部成績動機與內在興趣動機呈負相關,而內在興趣動機與口語自我效能感、信心感和能力感呈正相關。因此,我們在口語教學中不過于強化成績,而著重培養學生的內在興趣,以及對口語學習的認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4.學生對口語課程的評價。調查表統計了學生對引入多元互動式訓練的口語課的評價。有10.84%的學生對口語課“非常滿意”,62.56%的學生選擇了“滿意”,覺得一般和不滿意的占比10%不到。調查表還反映出,學生的需求呈多樣化,這就要求授課形式也應該多元化。另外,學生也提出了改進課程的想法,對今后課程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見。
5.綜合分析。通過本次調研,可以發現參加口語課程前,大學生整體口語水平不高,大多數無法進行日常交流。經過本課程開展的多元互動式學習,學生們不再害怕開口說英語,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練習口語的方式,只要堅持不懈繼續努力,口語水平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學習素材還不夠豐富,互動方法也需要不斷更新,外語語言環境仍然缺乏,這都有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最重要的是,通過新口語教學策略的實施和本次調研,必須認識到,教學方法是由學生、教師、環境相互配合決定的,教與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保持周期性的調研、分析和調整,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必須基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掌握各個方面影響因素的變化,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教學策略。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訓練和教師不斷地調整策略以找到最有效的教學模式,要做好長期學習的準備。
五、結語
本次調研的目的是考察我校大學生英語口語課引入多元互動式教學的效果,尋找優化我校的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的方向。多元互動式口語教學方法借鑒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策略,將學習過程情境化、生活化,力求達到沉浸式學習,也考驗老師對課堂氣氛的把握能力。多元互動式口語教學方法針對的是中國學生多年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的被動性和惰性,尤其適用于英語口語、聽力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的教學。該方法能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學生思路的作用,也可以在常規課程中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刁慧嬡.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卷宗,2015,4:219.
[2]高建春.傳統英語教學弊端透視[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0,4:92-93.
[3]費從榮.非英語專業英語口語教學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8, 23:169-170.
[4]張偉平,張艷萍.交際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J].知識經濟,2018,23:110.
[5]王瑞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大學英語口語生態化教學探究[J].現代交際,2018,23:28-29.
[6]孫翠萍.智能環境下新型數字教學資源的應用研究——以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06:116-120.
[7]劉曉燕.英語口語課“以聽導說”教學方法淺析[J].時代教育, 2015,14:54.
[8]劉俊菊,劉成科.大學生英語口語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的關系研究[J].海外英語,2017,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