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文的縮影。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工具性,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本文從“人情、文化、天性”分析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人文性的內涵,指出只有將“人文性”充分挖掘出來,滲透于日常的教學實踐當中,才能實現對話教學的本質價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動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人文性
【作者簡介】陳夢露,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云健小學城市港灣校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在闡述課程性質時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箱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教育部,2012)也就是說,小學英語課程不僅僅具有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發展英語語言能力,同時也是人類文化和人之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口語交際的知識、技能,更要讓學生以英語對話學習為媒介,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習慣,形成包容和批判并俱的跨文化意識,領悟跨越語言界限的“禮”與“理”,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所以,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廣大英語教師必須將“人文性”充分挖掘出來,滲透于日常的教學實踐當中,才能實現對話教學的本質價值。
一、何謂“人文性”?——概念厘清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具有極為鮮明的道德價值取向,因而對于人文的理解更側重對“人性”“人情”的教化與熏陶。西方人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因此對于人文的理解更側重尊重人的自由和促進人的個性解放。然而在現代社會,世界各國、各民族在各個領域內廣泛融合,“人文”的內涵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它既具有倫理道德規范方面的內容,也包涵了以人為核心的人本觀念。
本文中講的“人文性”,是指“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人文性”。筆者查閱有關文獻認為有關小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一是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在英語對話課程學習中的感受,關注學生在知識學習同時的情感體驗。使教學觸及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的情感伴隨著他們的認知活動。筆者將此概括為“人情”。二是讓學生通過英語對話課程的學習,了解英語對話溝通當中所包含的豐富的英語語言文化,包括禮儀、道德規范、文化習俗等等,并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他們對異國文化的正確態度,形成基本的跨文化意識。筆者將此概括為“文化”。三是強調每個學生所獨有的生命價值的獨特性,即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性,讓他們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環境中,展示自己的天性,發展自己的創造性。筆者將此概括為“天性”。
二、 “人文性”為(wèi)何?——意義分析
從情感維度來說,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教師如果內容能夠精心地構思對話情境,用心挖掘對話教材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很容易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進而成為推動學生學習動機的一股強大力量。
從文化維度來說,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滲透人文性,在口語教學中引入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人文知識和習俗禮儀,讓學生對英語口語交際的知識理解更加立體全面,從而使課堂的口語交際成為有血有肉的豐富文化內涵下的深入溝通。
從天性維度來說,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滲透人文性,尊重學生的獨特性,讓他們展現自己的靈動個性,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課堂不再是單一方向的知識傳輸和知識操練過程,而是一個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的富有創造性的舞臺。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身兼多重身份,導演、朋友、主持人、導游等等,一種更富有生命力的師生關系得以萌發。
三、“人文性”何以為之?——路徑探尋
筆者從“人文性”的視角出發,側重從“人情、文化、天性”三方面出發,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人文性的實踐路徑進行探究。
1.豐富課堂教學語言,動之以情。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課堂中,一個自然輕松的情境是讓學生積極表達的一個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輕松自然的課堂語言環境,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必須深入體驗教材對話中的情感,并能化靜為動,化隱為現,用生動、形象并且富有趣味和感染力的語言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
如在PEP1 Unit3 A Lets talk中,Wu Yifan和Mike打著手電筒在漆黑的房間里玩手影游戲,忽然門開了,墻上出現了一只熊的影子,兩個人大驚失色,直到發現原來是Zoom才長吁一口氣。雖然是短短一篇才七句話的課文,但經過教師運用聲音和肢體語言的闡釋,其中的情感起起伏伏,讓人心驚膽戰。前四句中是好朋友在玩游戲,因此聲音是輕快雀躍的,體現了他們快樂的情感。到Wu Yifan第三次問“Whats this”時,語調是低聲的、略微顫抖的,Mike回答的聲音也是顫動的,體現了他們害怕不安的情感。到最后發現是Zoom時,兩人的聲音是緩慢的、輕弱的,體現了他們的驚魂未定。經過層層鋪墊,學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的激發,等到全班共讀時,學生的聲音呼高忽低,姿勢收放自如,表情忽張忽馳,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情感波動。
2.挖掘課堂價值思辨,曉之以文。 學習者學習一門語言,在掌握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去接觸并了解該語言背后的豐富文化。在小學英語對話課堂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關注相關的英語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理解性和包容性。而上述的三個思維品質都需要教師自身能夠觸類旁通,引導學生去欣賞英語文化,去探索文化間的異同,進而為他們提供一個價值思辨的空間,讓他們獨立深入思考,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在PEP1 Unit5 A Lets talk中,Wu Yifan,Chen Jie,John三人在野餐,Wu Yifan想要喝水,John熱心地遞水給他。Wu Yifan接過水道謝,John答不用謝。上課時,筆者先在情境中呈現本節課的新句子:Can I have some water?并進行教學。然后定格在這個畫面,拋出了一個問題,How to be more polite?(怎樣說更禮貌?)學生馬上開始動腦筋思考,很快就提出后面加個please可以更有禮貌。然后學生很自然地就能脫口:Can I have some water, please?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沒有直接放please,首先是為了減少句子難度,其次更重要的是為了給他們一個價值思辨的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在英語的文化環境中怎樣才能禮貌地提出一個請求,并且切身地體會到這個please為什么非有不可,而不是可有可無。
3.創建多維學習活動,學達性天。 “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賜給岳麓書院等處的匾額,大意是主張樹人要性情天然,要因勢利導培養人才。正如前文所說,每個學生都具有生命價值的獨特性。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性,讓他們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環境中,展示自己的天性,發展自己的創造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對話教學環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學習活動的多樣性,不拘泥于單一的活動形式,讓不同天性的學生都可以得到展示,得到發展。如進行歌曲歌謠演唱、英語短劇表演、自編對話等等。
例如,在PEP英語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C Story time中,呈現了一個小動物們逐個排隊走的趣味小故事。上課過程中,教師利用這個學段的孩子好奇心強、愛模仿的特質,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故事的過程中去想象并模仿小動物們走路的姿態,說話的神態。將自己代入到小動物的角色中,去讀文本中的句子。一節課下來,學生對于準確理解課文,生動誦讀課文,創意表演課文也就水到渠成。
四、結語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文的縮影。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無疑具有工具性,但這并不是其唯一的屬性。小學英語教學不只是教給學生語言交流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更是為了人全面發展的教學。因此在對話教學中,必須把學生作為具有文化個性的活生生的人,關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們自身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尊重。真正將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融合,這才能實現對話教學乃至英語教學的本質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子成.中學英語教學模式與主要課型研究[J].中學英語教研, 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于根元.語言的人文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1.
[4]齊建軍.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性缺失與對策探析[J].基礎外語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