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reading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教學誤區展開探討,提出解決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八年級下冊;閱讀教學;誤區;探索科學;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徐芳,浙江省龍泉市順風實驗學校。
一、引言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的性質。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reading的閱讀把這兩種性質體現得淋漓盡致!閱讀的設置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誤區
然而在我們平常的reading 閱讀教學中,我們存在一些普遍的閱讀教學誤區。
誤區(一)過渡關注語言點的學習。多數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中,都會下意識地特別關注文本中的語言點。如果我們只是把課文作為一篇語言材料來對待,把閱讀過程看作語言文字或言語的學習過程,不僅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還大大加深了學生的負擔。
誤區(二)分散閱讀。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更容易地從文本中獲取詳細信息,經常會一段一段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讓學生閱讀。這樣閱讀沒有整體性,不利于學生語篇意識的培養。因為要理解一篇文章的語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單個句子或獨立的某個段落的理解,而應該關注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從語篇的高度理解文本。
誤區(三)簡單膚淺的文本處理。為了檢測學生對文本是否理解,我們教師經常通過提問或判斷對錯,選詞填空等方式來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是這些讀后檢測是讓學生回答一些細節問題或是對語言基礎知識的鞏固練習,答案都能直接在文本中找到。若長此以往,學生養成了以“眼睛去閱讀”的習慣,而不是以“大腦去閱讀”的習慣。
三、探索科學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
我們既然意識到了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誤區,那就要積極面對,探索科學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
1.明確Reading泛讀的目的---獲取信息。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交際性閱讀能力,有效地獲取書目信息,實現交際目的。因此,閱讀是有目的地獲取書目信息的交際行為,而不是語言點的學習。以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為例,學生在文本中除了繼續學習鞏固過去進行時態,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取信息。例如獲取的表層信息是兩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1)Dr Martin Luther King was murdered on April 4,1968. (2)The World Trade Center was destroyed in New York on September 11, 2001. 而更深層次的信息是隱藏在字里行間,要求學生根據特定的語境去推理和判斷。
因此從文本中有效的獲取信息,讀者能品出作者意猶未盡的意味,實現了讀者與作者,社會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境界。為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提供了條件,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
2.推行整體性閱讀教學模式。整體性教學的原則是,它既強調教學材料本身的整體性,也強調語言形式教學和語言意義教學的統一性;它既強調教學活動本身的整體性,也強調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有機統一。以八年級下冊第是十單元“Hometown feelings.”為例,為了讓學生能整體感知語篇,理清文本脈絡,列了下表。
這個表格是信息轉換的一個實例,信息轉換在整體閱讀教學中經常使用,而且信息轉換通常采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講文本的主要信息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填入表格的相應位置,把抽象的信息具體化,條理化,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記憶。
3.深層次解讀文本。為了使學生對文本理解到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最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在引導學生在獲取表層信息的基礎上,重視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探究和評價。我們知道閱讀理解可以根據深度由低度到高度分為三個等級:表層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層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評價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就是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
對于英語閱讀教學,我就像一個蹣跚學走路的嬰兒一樣,摔摔爬爬的一路走來;又好像是一個走在黑暗中的探險者,心中既彷徨又興奮,彷徨的是前方對我來說是未知數,興奮的是好像看到了一點光明。作為一名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理解還是很膚淺,但是我會多思考,多讀書,多反思,多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建映.例談閱讀文本的解讀與處理[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3,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