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龍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至今的寶貴遺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在知識性、技藝性和技能性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文藝技能要求。它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描述、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比如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節日、傳統儀式和生產生活知識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三門峽現狀;開發傳承;保護意識;對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就是在實際工作中,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的才能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概況: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審美追求與情感記憶,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特征和充沛創造力,連接著各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恒久血脈,為當代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提供強大的動力。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一些民間傳統文化習俗正在消亡、變異,不少傳統技藝瀕臨滅亡,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的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已流失海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責任,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基礎,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工作概況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通過文化部門的不斷努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初步構建起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臺政策法規,全面部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近年來,國務院先后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方針和任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列入國務院的立法計劃,目前正在審議過程中。云南、貴州、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寧夏、新疆等8個省區陸續出臺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政策法規的建設,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2.突出重點,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普查工作,自2005年開始,至2009年底基本結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參與此次普查的有50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115萬人次,投入經費8億元,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9萬件,普查文字記錄量達20億字,錄音記錄23萬小時,拍攝圖片477萬張,匯編普查資料14萬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
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基本形成。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文件精神,2006年、2008年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文化部已對各地申報、專家評審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49個推薦項目進行了公示。各省(區、市)已評審公布了710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些市、縣也建立了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得到有效保護。文化部制定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2007年至2009年相繼評定并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地評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6332名。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逐步展開。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文化部先后設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梅州)和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等6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建設態勢良好。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共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424個、展廳96個、民俗博物館179個、傳習所1216個。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取得初步進展,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3.民間社會活動和個人的傳承與保護
利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通過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為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文化遺產日”期間,文化部將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列活動:
2010年6月9日至17日,“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將在北京展覽館集中展示北京、山西、上海、江蘇、廣東、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00名工藝美術大師約318件精致之作,并邀請工藝美術大師到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包括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青海熱貢藝術、浙江龍泉青瓷燒造技藝、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和琢玉、雕鐫、陶埏、編扎、修飾、金作、織繡、畫繪八個門類的精品和制作技藝,全面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巧奪天工”的文化內涵和精妙品格。
2010年6月10日起,“把遺產交給未來——古琴名家名曲進百校活動”不僅囊括了目前古琴界的泰山北斗和中堅力量,而且還廣泛動員大學琴社等社會力量參與。該活動將陸續在北京、重慶、天津的20余所大學、80余所中小學校展開,通過“播種童心——讓孩子認識遺產”、“在琴聲中相遇——古琴大師與學子對話”等專題,突出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相傳。
今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適逢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佳節,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端午節,文化部將分別于6月13日至16日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省嘉興市共同舉辦“2010年端午節慶活動”,于6月12日至16日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湖北省秭歸縣共同舉辦“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
各地文化行政部門也將圍繞“非遺保護,人人參與”的主題,精心組織和籌劃,并結合本地實際和端午習俗,創新活動方式,開展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
四、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資源概況: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資源具有種類多、門類廣、利用價值高、研究性強三門峽市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14類,1055個項目。其中,民間習俗類118個,分布在所轄2縣、2市、1區和1個經濟開發區,分別為盧氏縣9個,靈寶市26個,陜縣63個,開發區1個,湖濱區9個,義馬市10個。
三門峽市民間習俗類項目比較豐富,主要有飲食習俗、交通習俗、居住習俗、婚俗、葬俗、生育習俗、壽誕習俗、節令習俗等內容,其中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有大營社火、東西常罵社火等,其中:大營社火場面宏大,內容豐富,是民間社火的典型代表;東西常罵社火僅流傳于靈寶市東常村與西常村,是民間社火的一種特殊形式,活動中村民們以“罵”人為樂,以被“罵”為榮,人們笑著罵、笑著聽,有則改之,無則笑之,原生態的批評形式在這里得到全面展現。
五、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對動畫制作的價值分析
歷史文化價值分析:三門峽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其中歷史典故就多達80余個,為此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價值就是歷史文化價值。他是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價值準則。它是三門峽地區這個璀璨明珠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它又是一種歷史留下的足跡,能顯示民族走過的道路。它更是一種推土機,能推動民族文化的向前方向。反映出了當今三門峽人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由此可見,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讓世人正確的理解三門峽地區人類文化活動及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尤其重要的是,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活態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彌補一些正史典籍的不足、遺漏或諱飾,使人們更加清晰的去認識已逝的歷史,還原歷史的真相。
六、結論
三門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歷史文化價值。三門峽地區地處糧食產量豐富,在古代這里就是產量重地。由于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三門峽人不屈不撓、敢于拼搏的文化理念,傳承了三門峽地區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內在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和民族靈魂。所以,三門峽地區的動畫藝術將借鑒歷史文化價值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為人類社會尋求一個超越物質獨占、消弭由物質獨占造成的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紛爭,并成為推進人類歷史文化繁榮發展、促進世界和諧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于海廣.《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年7月.第5頁.
[2]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巴黎:.第2條規定,2003.10.
[3]傅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3頁.
[4]員更厚,高廟鎖,蘭林元,王安慶.《三門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匯報》[R].三門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門峽.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