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嫄



摘 要: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社會已然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手機、互聯網絡以及云平臺幾乎實現了信息的無縫銜接。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為年青一代,最富有活力的群體,不但能夠快速地接受信息,而且善于傳播信息。而正是這個特點,使得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旨在探究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現狀,從現狀分析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媒體意識;高職院校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社會已然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手機、互聯網絡以及云平臺幾乎實現了信息的無縫銜接。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為年青一代,最富有活力的群體,不但能夠快速地接受和運用信息,而且也善于傳播信息。但是在處理媒體信息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例如對于信息不加甄別,不會獨立思考,容易跟風等。可以說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關于媒體意識
關于“媒體意識”的概念,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本文把“媒體意識”拆分成“媒體”和“意識”兩個詞語,分別解釋,再進行整合,嘗試對“媒體意識”的概念進行界定。
“媒體”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是指人借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意識”則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的定義,有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也有生物學中的意識,而本文中所要研究的“意識”屬于心理學名詞,指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
何為“媒體意識”?
“媒體意識”包含兩個層次的涵義,一是作為媒體自身層次的媒體意識,也就是媒體自覺地進行均衡化的社會信息傳播的任務;二是受眾層次的媒體意識,受眾能夠自覺接受、利用媒體信息的能力。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后者,作為受眾層次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媒體意識”,即作為受眾層次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夠自覺接受、利用媒體信息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現狀
為了更客觀、準確的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的現狀,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擬定了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問卷通過兩種形式發放,一是90份電子版調查問卷隨機發放給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各專業學生進行填寫;二是在網站問卷星上制作調查問卷并公開,設定條件后由高職院校大學生自主進行填寫。最終回收254份有效調查問卷,受訪者涵蓋武漢市內外共十二所高職院校。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旨在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了解媒體信息的渠道,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現狀以及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對大學生媒體意識的提升有無幫助等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了解媒體信息主渠道是手機應用
網絡信息化時代,電腦、智能手機等傳播媒介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電視媒介和紙質媒介。大學生作為能快速接受、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年輕一代,了解媒體信息的主渠道是符合社會以及時代發展的特點的。在調查過程中,79.14%的學生表示聽說過媒體意識這個詞,也大概了解媒體意識的概念,仍然有近30%的學生表示并不了解媒體意識。因此,向高職院校大學生普及媒體意識的概念,提升他們的媒體意識迫在眉睫。
從表一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主要通過APP手機應用,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新聞客戶端、QQ空間等,了解各類信息和時事新聞,幾乎占到了總人數的80%以上以上。但仍然有部分學生會通過電視媒介和媒介來了解各類新聞信息,主要原因是從小培養的閱讀習慣使他們依然采用較為傳統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方法。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有正確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大學生還是具有良好的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從表二、表三中不難發現,多數學生對待網絡中的信息或是熱點新聞,不但能主動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進行仔細的辨別,而且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也能夠較為公正客觀,不會出現不假思索跟風轉發的現象。可以說,能獨立思考,細致辨別新聞的真假,不跟風轉發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處理媒體信息的一大特點。
但是,同樣從兩個表格中我們也能看出高職院校大學生中存在的媒體意識不強的問題。表二中,有14.96%的學生表示一旦接受到信息或是熱點新聞會相信并且積極轉發擴散。表三中,仍然有近20%的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言論時,幾乎甚至完全不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而發表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所以這些數據也督促教師必須關注到學生媒體意識的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斷提升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
(三)思政課程能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媒體意識
根據教育部05方案規定,高職院校必須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及《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思政課程開設的目的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斷提升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調查發現思政課程對學生媒體意識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受訪者中不少學生表示思政課不但能了解時事熱點新聞,還能培養辨析能力,而且課程內容能結合實事和學生關心的問題,有吸引力。95%以上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對于自身鑒別媒體信息及新聞有幫助,且254名受訪者中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下四個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能較為全面的解讀政策理論,能幫助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時運用基本的理論政策進行思考和辨別;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幫助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時不跟風轉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培養分析與辨別的能力,能幫助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時不傳謠、不信謠;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培養正確使用法律法規的能力,能幫助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時正確使用法律法規保護個人隱私以及個人的基本權利。
(四)思政課程在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上應更貼合時代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254名受訪者中有88名表示思政課程理論內容太多,聽不懂,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更新慢。這也反映出思政課堂教學應進行適當改革,教學內容應結合時事熱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結合國家時代發展的特點,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另外,課堂教學形式應多樣化,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通過思政實踐課、手機APP(藍墨云班課)等創新課堂教學形式,開展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部分學校甚至會創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及時發布輿論熱點新聞、政策解讀等消息,將思政教育延續到課下,打造思政教育教學圈。
三、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大學生整體上媒體意識較好。但部分學生政策理論素養不高,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媒體信息,往往容易不加甄別、不加思考,全盤接受。一方面中西方意識形態的交流與碰撞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混亂;另一方面,錯誤的媒體信息也容易使大學生出現否定國家歷史,不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現象。所以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媒體意識是亟需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
其次,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處理媒體信息的過程中存在不思考、不辨別、不分析等現象,歸根結底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不高,處理媒體信息應具備的能力不強所導致的。而思政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大學生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論與政策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與辨別的能力以及法制能力等。
最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媒體意識的提升,通過以往傳統的思政課理論教學已經無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更多的應該從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生接受信息的特點入手,探尋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幫助他們提升處理媒體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成奎.財政分權、民主、媒體意識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影響分析—以我國農村公路為例.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9月第31卷 第5期.
[2]齊衛平.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強化“四種意識”.2015年4月.
[3]岳希亮.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媒體素養的現狀與培養對策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現代傳播.2003年第1期.
[4]大衛?帕金翰.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超越保護主義.宋小衛摘譯.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2期.
[5]瑞尼·赫伯斯.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曹凱譯.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
[6]徐振祥.新媒體素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