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濤
(大港油田 勘探開發研究院,天津 300280)
在油田開發及調整階段,小斷層對流體運動及地層能量傳導影響較大,解釋和弄清復雜斷塊小斷層的分布對落實油田剩余儲量和油藏挖潛具有重要的意義。小斷層在油田開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對局部微幅構造、油氣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2)小斷層封閉性對完善注采關系、提高水驅開發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近年對大港油田板橋-北大港地區構造解釋的不斷研究與攻關,在應用多種地震處理和解釋手段基礎上,結合測井、錄井和生產動態資料進行分析判斷,總結出正演模擬指導識別法、地震技術綜合識別法、相控識別法、井震結合識別法和生產動態識別法來綜合識別小斷層[1]。
小斷層一般指斷距小延伸長度短的斷層。在常規地震剖面上斷距小于15 m左右,表現為微小錯斷、同相軸扭曲、振幅突變、相鄰層位錯動等現象(見圖1),具有多解性、難以識別的特征;在單井剖面上表現為地層缺失在10 m左右的斷層[2](見圖2)。
正演模擬是以明確研究區地質體地震記錄特征為目的,通過對地質模型的正演計算,來對解釋結果進行驗證,地質體地震波巖石物理響應特征,為科研人員正確認識地質體提供地震波波場依據[3]。針對BQ地區,以地震資料主頻25 Hz設置不同砂體厚度、不同斷距的斷層模型,進行正演模擬(見圖3)。模擬結果顯示:當斷距為10 m,反射同相軸出現較明顯錯斷;斷距為5 m,同相軸出現扭曲,斷距不明顯。對比幾組模型,砂體等厚時斷距越大,同相軸錯斷越明顯;等斷距時砂體厚度越大,錯斷越清晰。將正演模擬結果應用到BQ地區精細構造解釋過程中,能有效地指導小斷層的識別[4]。


在地震構造解釋中,由于垂直斷層方向的地震剖面能清晰地識別出斷層,因此,可以先應用多方向地震剖面顯示來準確驗證斷點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結合多線剖面并列顯示連續追蹤斷點連續性[5]。一般連續多線并列顯示主要用于判斷小于半個相位的錯斷和小扭曲的平面展布特征,在小斷層斷點在剖面上反射不清晰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多數據體顯示對相同剖面發育小錯斷或微弱扭曲的同一位置在不同數據體剖面上進行分析對比,識別、解釋小斷層,追蹤出斷層平面展布,結合水平切片和相干切片相互驗證[6]。

相控識別法是利用測井、錄井資料進行單砂體精細對比,結合“數砂體”和 “厚度突變” 識別斷層。在BQ油田B851區塊首先應用測錄井資料對BinIV油組進行單砂體精細對比,通過數砂體的方式確定主力油層BinIV-2小層發育5套砂體,層厚35 m,而BN4-6K只發育4套單砂體,層厚較其它井薄10 m左右,如圖4所示,因此判斷該井過斷層。
井震結合識別小斷層是在有井鉆遇斷點的情況下,要以鉆井資料為基礎,井震結合,落實斷層。骨干剖面要進行多井標定,落實層位和斷點[7]。在鉆井較密的工區,用擬合速度準確落實井上斷層和井間斷層。此方法在實際油氣藏開發過程中應用廣泛,能快速準確落實小斷層,達到刻畫小斷塊油氣藏的目的。在B851區塊具體做法是先對研究區重點井B851、BN1、BN2、BN4-6K等井進行單井精細層位標定,抽取過標定井連井地震剖面,反復調整各井目的層標定的準確性,確定目的層地震反射特征如圖5所示,目的層BinIV油組頂界表現為低頻強振幅連續正相位反射。


在此基礎上,井震結合進行識別小斷層,一般小斷層在剖面上表現為微錯斷和扭曲,目的層上下層位都有相同反射特征,結合地層對比確定的斷點,能準確地刻畫出小斷層在平剖面上的位置,如圖6、圖7 所示。
生產動態識別法是充分應用完鉆井的壓力、油水關系等信息進行判斷井間小斷層[8]是否封閉,該方法不直接判斷小斷層是否存在,需要在地震資料識別出斷層的基礎上來判斷斷層的連續性。以BZB區塊為例,該區塊B840斷層斷距20 m左右(見圖8),斷層兩側注采井K3-11與K3-12距離斷層分別為 35 m 和68 m,在2004年4月至2008年6月生產期間,兩口井壓力相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如圖9所示,說明了兩口井生產無相互干擾,兩井間斷層存在。
1)高分辨率三維地震資料是小斷層的識別的基礎,建立適合研究區的正演模型,充分應用完鉆井測井、錄井和生產動態資料是解決復雜斷塊油藏有效開發的手段;




2)在復雜斷塊研究中,需要通過綜合應用小斷層識別方法,能實現小斷層精細刻畫,有效地解決了局部微幅構造調整、老井層間矛盾等問題,實現了復雜斷塊油藏合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