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定建
(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獨山子 833699)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和政策,尤其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為職業教育提高內涵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近幾年職業院校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的深入開展,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參賽院校不斷增多,比賽賽項不斷優化。技能大賽的舉辦很好的促進了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學生職業技能的不斷提升,促進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對提升職業教育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從2008年開始成功舉辦,至今已走過了10年的歷程。在這10年期間,各職業院校都積極參與,基本形成了層層選撥、爭參國賽、力奪金牌的良好氛圍。
由圖1可以看出,在這10年期間,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大賽主辦單位由最開始的12家增長到39家,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經成為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入聯系和合作的紐帶。

同時,自2008年舉辦第一次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到2018年全面深化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大賽項目由2008年中、高職組的24大項增加到2018年的74個大項和8個行業特色賽項的比賽。參賽人數由2008年的1 762人發展到2018年的14 907人;聯合承辦院校由最初的11所增加到76所。具體數據見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2年職業技能大賽的賽項數逐年增多,且中職層面的賽項數多于高職層面的,而從2013年之后,賽項數趨于穩定且高職技能大賽賽項多于中職,說明全國技能大賽的層次得以提升,更加強調內涵,即大賽的質量和層次的提高。比賽內容也從單一逐漸趨于多元化,由理想技能趨于崗位實際核心技能的轉變[2]。
從近1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大賽方案可以看出,大賽各承辦院校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依據行業標準和行業企業崗位技術規范設計和確定大賽的競賽內容、技術要求以及評判標準,邀請企業行業技術能手論證大賽技術文件和方案,大賽內容體現職業能力,大賽項目就是實際崗位工作任務,大賽設計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需求[3]。技能大賽實現三個結合,即技能大賽與教學改革相結合,以賽促改,保證專業教學改革的有效性;高技術(新技術)與高效率相結合,高新高效,保證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個性發展與團隊合作相結合,注重協作,強化職業素養和團隊合作培養[4]。通過技能大賽的錘煉,提高學生崗位技能的熟練程度,鑄造學生處理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企業所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通過不斷完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組織逐漸規范,已經基本成為每年一項常態化的工作。國家教育部組織制定技能大賽管理辦法和工作流程,下發承辦各賽項的相關文件,各職業院校依據自身條件,積極申報承辦某賽項,教育部依據申報材料并實地考察,確定各賽項承辦院校。賽前一段時間,各省市等積極開展層層選拔,確定參賽院校。承辦院校認真組織開展賽前準備,及時發放大賽方案和評判標準,保證大賽的透明和公正性。在比賽過程中,各賽點積極做好接待及大賽服務工作,競賽裁判嚴格按照評判標準認證裁決,做好大賽公平、公正、公開[5]。
通過國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大力引導和支持,通過給予政策和資金保障,定期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檢驗和展示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進一步促進了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產教結合,對培養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技能大賽為各職業院校提供了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展示成果的平臺。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經贏得了各院校的積極響應和重視,各職業院校都愿意在競賽上進行投入,廣大師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在職業教育領域逐漸了“崇尚技能、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職教沖擊波”和“技能沖擊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賽結合”已成為眾多高職院校的共識,很多高職院校已經在圍繞技能大賽進行教學改革,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能力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高等方面融入了技能大賽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促進了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6]。
縱觀分析,各賽項技能大賽都是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企業崗位職業核心能力為標準,側重于從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專業實踐技能的應用以及學生職業素養等方面來考核評價,側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因此技能大賽對傳統學科型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各職業院校紛紛根據大賽的要求進行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和“我教你學”的傳統授課模式,依據行業企業技能要求,開發學習項目和學習情境,將企業實際崗位的工作要求和考核評價融入到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你做我指導”、“邊做邊學”、“我做你模仿”的教學模式。同時,必須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7]。
各職業院校在組織參加各級職業技能大賽之前,都會在各學院層面組織開展院級技能大賽,培養選拔優秀選手,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團隊會針對技能大賽的項目指標和評分標準,細化技能培養要點,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參加省級或者國家級技能大賽的備賽階段,組織企業能工巧匠和學校經驗豐富的教師參與指導,對參賽學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對大賽要求的動手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8]。技能大賽促使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很快從一個只懂點理論、不懂操作、缺乏實踐經驗的初學者成長成為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強、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9]。
學生參加技能大賽能否獲獎與指導教師的水平有密切的聯系。一般而言,校內指導技能大賽的老師大多都是從學校一畢業就到職業院校就業,雖然教師學歷較高,但對行業企業不熟悉,對現場工藝技術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及時,缺乏行業企業崗位的實踐鍛煉和經驗的積累,致使指導能力較弱[10]。教師在指導技能大賽的時候,要想讓所指導的學生取得好成績,自己一定要達到非常嫻熟的水平,因此指導教師團隊就必須到生產崗位去先學先練,必須吃透技能大賽中涉及到的各個技術操作要領,只有這樣,才能嫻熟得進行技術指導,從而確保學生真正掌握崗位技能,才能在技能大賽上取得好成績。正是由于技能大賽的迫切需要,日積月累,在成就學生獲獎的同時,指導教師自身的崗位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從而促就自身“雙師”素養的提升。
技能大賽重點是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核,而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不能從課堂上獲取,需要配套的實訓裝置和實訓項目做支撐。近幾年,隨著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不斷深入開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比的不是誰會不會,而是誰更能抓住細節,抓住關鍵點。所以各職業院校針對技能大賽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現各職業院校也基本形成了“實訓基地與崗位實際相結合,實訓基地體現職教特色,實訓基地支撐技能提升,實訓基地滿足大賽需求”的建設理念,各學校都以技能大賽為契機,新建、擴建實訓基地,更新實訓設備,增加實訓工位數,開發實訓項目和實訓指導材料,強化了實訓基地建設,為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1]。
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的同時,強化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和引導。在學院層面組建專業大賽的團體組織,強化職業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定期開展教育講座。將技能大賽的考核評價體系和大賽因素帶到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實現課程有競賽(比賽),專業有院級大賽,并通過定期開展院級技能大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技能大賽中,享受到技能大賽的熏陶,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在學院形成院級、省級和國家級三級大賽的常態機制,實現技能大賽“人人能參與,個個都受益”,最大限度的解決了當前高職技能大賽覆蓋范圍小、參賽規模小、重精英、重獎牌的種種問題,形成“我要學,我敢賽”的良好學風。
職業技能大賽除了比賽,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師資交流機會,大賽承辦院校可以在大賽期間開展系統的教育信息化等教學手段培訓,傳達職業訊息,切實提升職業院校師資整體能力。在參賽期間,承辦方就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開發與設置、教育教學方法、大賽選拔與指導等內容進行廣泛交流。在大賽結束后對大賽細節進行剖析和講解、組織獲獎院校開展大賽經驗交流,將好的經驗和做法傳給參賽的其它院校,促進同類職業院校的共同發展。
賽后,尤其是參加國賽的院校回到所在省市后,應及時組織相關職業院校召開總結暨經驗交流會,讓獲獎的院校講經驗,未獲獎的院校講原因,大家相互學習、抱團取暖。另外,比賽后實行“結對子幫扶”活動,讓獲獎院校直接與未獲獎院校之間結成幫扶關系,通過教師交流、到校觀摩指導、互派師資等方式,提升被幫扶院校在該項目上的實際指導能力,有效促進技能大賽對該校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進而提升其專業水平,提升區域教育教學整體水平。
政府層面上盡可能制定有效的激勵政策,例如獲獎師生直接認定相關職業資格的中高級證書,落實相關獲獎選手免試進入本科學習,或者政府推薦優質企業優先就業等有利措施。各參賽學校層面上,應制定更加有效的獎勵措施,比如在績效考核、評優選先、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在各個層面弘揚技能大賽的正能量,讓老師由“讓我指導技能大賽”變成“我要認真指導技能大賽”,讓學生由“要我參加技能大賽”變成“我一定要參加技能大賽”、“我一定要獲獎”。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檢閱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成果的大舞臺,也是展示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大擂臺。努力打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賽氛圍,充分發揮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促進作用,多措并舉激發廣大師生參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著兄弟院校相互學習、切磋技藝的目的,在職業教育領域掀起“學專業、練技能、我要學、我敢賽”的良好氛圍,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提升職教水平,共同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