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薔 劉海彤 劉暢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治療方式,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根據2017年2月—2018年1月該院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將患者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進行12周治療,研究組使用甲鈷胺與依帕司他治療,對照組使用甲鈷胺治療,對兩組的治療情況,炎癥因子水平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 治療后,研究組為(5.33±1.35)分、(26.49±6.04)ng/L、(21.23±5.43)ng/L,對照組為(8.68±1.53)分、(45.95±6.34)ng/L、(43.45±7.95)ng/L,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病例是2例,對照組是2例,兩組不良反應率無差異性,兩組沒有嚴重不良反應病例,說明藥物的治療安全性比較高。 結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當前的治療方式比較多,可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比較少,沒有可靠的方式降低患者受到的損傷。該疾病的發病機制是免疫性反應、神經內皮損傷,氧化還原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接受甲鈷胺、依帕司他治療的效果突出,安全可靠,臨床中可以進行推廣使用。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7(b)-018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 The study group used mecobalamin and epalrestat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cobalamin, and the treatment statu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 was (5.33±1.35)points, (26.49±6.04) ng/L, (21.23±5.43) ng/L,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8.68±1.53)points, (45.95±6.34) ng/L, (43.45±7.95) ng/L,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2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indicating that the drug treatment safety was relatively high. Conclusion The pathogenesi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complicated. There are many current treatment methods, but there are few effective methods. There is no reliable way to reduce the damage suffered by patients.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immune response, neuroendothelial damage, redox and the lik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receive the effects of mecobalamin and epalrestat, which are safe, reliable,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eatment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非常多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不斷增加[1]。我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發病率約是60%~90%,對社會經濟和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增加了家庭負擔[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樣,當前的治療方式比較多,可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比較少,沒有可靠的方式降低患者受到的損傷。該疾病的發病機制是免疫性反應、神經內皮損傷,氧化還原等[3]。對相關藥物進行研究,可以拓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所以此次該院就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部分患者的臨床藥物治療效果開展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對10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分析,將患者分成了研究組和對照組,均有50例。研究組患者最小43歲,最大69歲,平均(55.49±15.39)歲,共有24例女性和26例男性,對照組患者最小41歲,最大67歲,平均(53.93±14.38)歲,共有27例女性和23例男性,兩組患者普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結果不產生影響。
1.2? 入選標準
根據2型糖尿病的診斷依據來進行篩選,患者的血糖控制理想,短期內沒有出現并發癥情況。
1.3? 排除指標
選取的患者沒有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等疾病,短期內沒使用過抗炎,免疫抑制類藥物,患者沒有感染和水腫等癥狀。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甲鈷銨治療(H20052315, 生產批號:16011302)治療,服用0.5 mg/次,3次/d。研究組采取甲鈷銨加用依帕司他(H20040012,生產批號:16092801)治療,50 mg/次,3次/d。服用周期為12周。
1.5?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的治療情況,對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進行評分,評價炎癥因子情況,對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
①治療療效顯效:患者的四肢疼痛癥狀消失;有效:患者的癥狀得到了緩解,睫翻身正常;無效:患者的癥狀沒有改善。②對患者進行了病史檢查,肌肉反射,足部等檢查項目。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是96%,對照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是82%,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評分和炎癥因子評分是(11.38±1.40)分、(105.32±17.54)ng/L、(76.98±5.40)ng/L,對照組的各項指標為(11.01±1.69)分、(96.04±16.93)ng/L、(72.19±5.03)ng/L,兩組的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為(5.33±1.35)分、(26.49±6.04)ng/L、(21.23±5.43)ng/L,對照組為(8.68±1.53)分、(45.95±6.34)ng/L、(43.45±7.95)ng/L,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病例是2例,對照組是2例,兩組不良反應率無差異性,兩組沒有嚴重不良反應病例,說明藥物的治療安全性比較高。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發病10~20年后會有較高幾率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5]。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機制復雜,有許多影響因素。高血糖會改變神經內膜微血管循環,激活血液高凝狀態,引起神經缺血,缺氧[6]。并且,患者的胰島素不足,導致了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元和軸突受體受到胰島素作用,神經受到了損傷[7]。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社會經濟和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增加了家庭負擔。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當前的治療方式比較多,可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比較少,沒有可靠的方式降低患者受到的損傷。該疾病的發病機制是免疫性反應、神經內皮損傷,氧化還原等。
該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為各項指標均瑤比對照組優秀,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病例是2例,對照組是2例,兩組不良反應率無差異性,兩組沒有嚴重不良反應病例,說明藥物的治療安全性比較高。
在很多的研究中,長期使用甲鈷胺能夠改善神經元傳導作用。根據藥理學來看,患者服藥3 h候可以進入血藥濃度峰值,每天使用,3 d后,患者的血藥水平穩定,進行動物實驗的時候,甲鈷胺可以改善血管結構,延緩疾病發展[8-9]。甲鈷胺可以延遲神經突觸遞質的傳遞。
臨床中使用藥物的安全性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在治療階段,研究組有1例腹瀉和1例肝功能上升,對照組有1例頭暈和1例惡心,兩組都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因此聯合用藥后,患者的不良反應沒有增加。
綜上所述,甲鈷胺和依帕司他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安全可靠,患者的癥狀改善明顯,臨床中能夠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姚園場,胡長新.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6例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8,15(1):85-86.
[2]? 鹿云,江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血清標志物[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6):152.
[3]? 王曉英,李龍.α-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5):22-23.
[4]? 何珂,朱麗華,陸西宛,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薈萃,2018,33(2):115-117, 121.
[5]? 衡愛玲.依帕司他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3):29-31.
[6]? 桂偉,胡霞,唐宏圖,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2016,43(1):101-103.
[7]? 李素娟. 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9):116-117.
[8]? 高紅青.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1):51-53.
[9]? 張宏穎,蘇海玉,王永錕,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6,44(3):102-104.
(收稿日期: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