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榮
【關鍵詞】 心理世界;兒童;規律;家庭;學校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97—01
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開啟智慧的一把鑰匙。”法國大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一書中提到:“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要有各自的地位和特性,也就是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兒童當作兒童。”人的教育就應當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發展規律,不能讓一些錯誤的教育思想綁架了孩子的天性。
一、塑造健康的兒童心理世界,應該尊重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
人的教育首先是建立在遵循兒童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的,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教育要遵循兒童心靈發展的自然秩序,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以此為依據發揮自己的功用。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老子·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指的“自然”,即人的發展要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也就意味著兒童教育也應當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而社會對孩子任何違背規律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感;任何違背規律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兒童是一種主體的存在,有其天賦的差異和主觀能動性。我們在教育和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塑造健康的兒童心理世界,應該重視兒童的家庭教育
現代社會中仍有部分家長深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的束縛,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部分農村經濟條件尚可的父母,讓孩子轉學進城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或租房或買房去城市陪讀,或多或少造成了農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攀比心理;城市的父母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器樂、美術、舞蹈、外語等不同類型的培訓班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針對兒童家庭教育的現實問題,除了國家應該出臺適宜的制度和措施正確引導,也應該考慮讓父母“持證”上崗,生兒育女之前,應該讓準父母接受孩子培養教育的“培訓”,幫助家長知道如何教育子女,使家庭教育與孩子的成長相向同行。
三、塑造健康的兒童心理世界,應該更好地定位兒童的學校教育
應試教育和單一的考試評價制度,已經讓我們的家長和學生過分重視“成績”,忽視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教育的初心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讓每一個孩子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和幸福的人。這就要求學校培養出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生;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康,與他人、自己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學生。盧梭認為,在兒童的理解力完全形成之前,盡可能讓他們遠離世俗,回歸自然,讓他們多到大自然中去看、去聽,甚至自由地奔跑,盡情地歡笑打鬧。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筆者一直以來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個健康的心靈世界,獲得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對兒童來講,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成績只是正確成長的一個結果,而目的仍然是正確成長。
四、塑造健康的兒童心理世界,玩耍和游戲在兒童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在《陽明全書》中提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之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特別強調了教育玩耍與身心愉悅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把兒童看作兒童,尊重兒童的天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在游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才是順應自然最有效的教育。在現實教育過程中,過分限制兒童的玩,如幼兒園過早開設小學課程,小學、中學過多強迫補課等教育方式,無形中抹殺了兒童有興趣地探索美好世界的天性。有的家長忙于事業,忽視了孩子,包括一些留守兒童,孩子沒有得到最起碼的愛與安全感,失去了與別人玩的精神資本與勇氣;有的家長盲目攀比,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讓孩子玩,包括有些功利觀念強的老師的教育,都影響了孩子在生長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思維和想象能力的生長及勇氣和自信心的增強。只有兒童時的快樂成長,才可能為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