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摘要:本文對甘南州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及設施農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狀況進行了全面深入調查,肯定了工作成效,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為甘南州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設施農業? 發展情況? 調查? 甘南州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為全面了解和掌握當前甘南州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及設施農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狀況,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夯實脫貧攻堅基礎。
一、甘南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一)氣候條件差、農業基礎環境脆弱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轄合作市和臨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7個縣,面積4.02萬km2,為純牧業或半農半牧業區。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400-800毫米,無霜期120-180天,全年零攝氏度以下的天氣長達230多天,基本上是長冬無夏,氣候陰濕多雨、復雜多變,常有冰雹、霜凍、泥石流和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發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農業發展緩慢,設施農業發展滯后。
(二)土地產出率低,現代化程度低
2018年,甘南州農業經營現代化程度為32.28%,而農業從業人員人均設施農業面積,牧業從業人均設施牧業面積實現程度只有6.57%和3.81%,草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10%左右。設施農業加工產值比重小,經測算,全州農業科技貢獻率僅為25.38%,現代化實現程度為42.3%。由于種植業生產靠天吃飯的現狀沒有改變,以至于土地產出率低。全州土地產出率每畝僅為834元,與目標值7000元的標準差距還很大,農產品加工產值比重小,州內缺乏引領和帶動農牧業產業化的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成為制約全州農業現化發展的軟肋。
(三)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
傳統農業在資源利用上注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偏重數量極為有限的耕地經營,而忽視了其它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農業資源的巨大浪費。土地產出和農業生產率低下,難以提供品種多、質量高的農產品,導致農產品需求供給矛盾越來越突出。
(四)地方財力有限,農牧民自籌資金難度大
全州設施農業主要類型中早春蔬菜大棚占76%,中、小拱棚占15%,玻璃、PC板連棟溫室占3%,其他占6%,主要為地膜中藥材種植。農產品種類以種植蔬菜為主,占77%。普通日光溫棚的造價每畝一般在3-4萬元,冬暖式溫棚每畝造價在8萬元左右,玻璃溫棚的造價更高。財政補貼平均在20%左右,地方財政雖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仍然不能滿足設施農業發展的需要。
二、甘南州設施農業發展前景
(一)自然資源相對充足
甘南州草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光溫配合好,氣溫年變化小,雨量豐富、水源充足、利用溫室栽培、大棚栽培能充分利用光能,不受區域差異、季節、氣候的影響。
(二)設施農業開發潛力大
甘南州目前的草場有效利用率僅為10%,除了保留牧區天然草場外,還可以引種栽培經濟高產的飼用植物和牧草,更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加速當地生態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
(三)高原特色生物資源豐富
甘南州植物野生和近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一些特色藥用植物如紅景天、獨一味、藏雪蓮、花錨等、山野菜如蕨菜、薺菜、枸杞芽菜、鹿角菜等、野生食用菌如狼肚菌、黑木耳、高原菇等和冬蟲夏草等非常豐富,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很難在自然狀態下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只有通過設施技術,進行引種、馴化、選育、保存、研究開發,為發展特色優勢產品奠定基礎。
三、取得的成效
(一)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
藏中藥材、高原夏菜、優質青稞、雜交油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2萬畝、5萬畝、15萬畝、9.5萬畝。不斷優化種植業布局,推動適度規模經營,2013年和2018年的糧、經、飼比重分別為50.0:36.7:13.3和47.4∶42.3∶10.3。2018年,甘南州完成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30.5億元,同比增長4.0%。
(二)設施農產品日益豐富
近年來,甘南州設施農業向生產蔬菜、菌類及中藥材等方面發展,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時間由傳統的一季種植向多季生產轉變,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2018年末,設施農業種植面積達10.26萬畝,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2018年,全州發放設施農業貸款1.2億元。政府相關部門重點解決菌種源頭和終端銷售問題,走“公司+技術單位+農戶+金融”的合作經營道路,努力將設施農業做大做強。
(三)農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甘南州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帶動了蔬菜、藥材、菌菇等產業的興起,優化了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業由單一的糧、油、青稞等種植向糧、油、菜、菌菇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轉變。
(四)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改變
設施農業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生產模式,突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一季生產到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躍,帶動了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轉變,農牧民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存在的問題
(一)設施農業規模小,布局分散,政策支持不足
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由于甘南州氣候條件差、農業基礎環境普遍脆弱,生產科技含量低,土地生產率低、農產品加工值比重小,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軟肋。
(二)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不高
據調查,農戶對于設施農業的資金需求在5-10萬元的占全部農戶的36.67%,由于抵押不足,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少,資金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目前,甘南州還未開設設施農業保險,設施農業的保障服務工作相對滯后。
(三)舊老溫棚生產力低,急需舊棚改造
甘南州在2010年以前建成的普通溫棚由于建設年限久,溫室結構相對簡單,質量差,拱架開裂、保濕性能差等影響,有的鋼架焊接不牢固,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普遍較差,急需對棚體基本建設和水、電設施進行改造。
五、設施農業發展的目標、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將設施農業與綠色金融相結合,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的金融服務水平
加大金融的“引擎”作用,帶動民間資本參與設施農業的融資。由于設施農業是一種風險性農業,包括產品的需求和銷售產品的各種風險,應加大小額信貸支持、設施農業保險等形式放大金融支持作用。
(二)政府、財政、金融機構協調配合,支持農業發展
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配套聯動的方式和途徑,發揮財政資金對信貸資金的導入功能,增強農牧村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引導農牧民散戶小規模經營向大規模、高技術、產業化經營轉變,促進農牧民產業發展;加快老舊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的升級改造,大力發展中藥材和大棚蔬菜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農業設施管理維護機制,力爭提高農業設施利用率。
(三)優化設施農業貸款額度、期限
金融機構應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征,創建適合農業生產信貸產品,適當調整貸款期限結構,加大其貸款額度,研究制定風險補償機制,讓更多的農戶貸到發展資金,為轄區設施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鼓勵牧民群眾借助美麗的大草原及民族特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扶持政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加快品牌創建,促進電商農產品發展,拓寬投資渠道;積極支持專業合作社發展,以農牧民群眾入股的形式投資于專業合作社。
(五)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的資金投向農牧區
充分發揮“惠農金融服務站”和“甘南州農牧戶信用信息系統”的作用,引導農牧民在林業用地較多的地區,采取林-藥種間作、套作和經濟林-蔬菜間作等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淡水養殖方面可大力推廣暖棚養殖,實現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常民.甘南特色農業金融服務產品創新情況調查,《金融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J].《甘肅人民出版社》,2018.
[2]陳雨露.《中國農村金融論綱》[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甘南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