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玲 王海洋
摘 ? ?要: 近年來,全球化浪潮席卷,各種文化相互碰撞,文化沖突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立場,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析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審視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可為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的產生、表現、影響及化解提供哲學依據和指導,并為今后的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 ? ?沖突 ? ?馬克思主義
美國國際政治學家亨廷頓于1993年發表了《文明的沖突》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為我們敲響警惕世界文明沖突的警鐘,為我們思考世界文明秩序提供了新的視角。近一時期,西方思潮涌入,對我國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文化沖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的產生、具體表現、化解對策這一系列問題亟待回答。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正確看待和科學對待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提供了科學方法。
一、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產生的根源在于文化的異質性。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相互結合共同發生作用,但在不同的條件下,二者所處地位不同,當矛盾的斗爭性處于主要地位,對立面之間達到激化的程度,便形成文化沖突。文化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區域性等方面。從文化的民族性來看,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民族性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對一個民族有著穩定而持久的影響。當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遇時,由于文化的異質性,在交流過程中會產生矛盾甚至沖突。從文化的時代性來看,時代的發展總是呼吁新文化的產生,但由于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相對穩定性,當新文化產生時,會受到舊文化心理和價值觀的排斥和抵制,產生新舊文化的沖突。從文化的區域性看,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在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區域文化在相互交流過程中會產生矛盾甚至走向沖突。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區域性、時代性等方面的差異,同一社會內部的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時期的文化也各具特點。正是由于文化的異質性,文化沖突普遍存在。
(二)全球一體化條進下民族國家之間利益的競爭與沖突則構成了直接原因。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曾提到,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也是對當代中國經濟和政治狀況的反映。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傳統文化面臨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廣泛與深入,各種文化碰撞更加激烈??傊?,民族國家之間利益的競爭和沖突構成文化價值觀念沖突的直接原因,不同文化因不同的經濟利益需求而產生碰撞和沖突,引起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沖突和整合。
二、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的表現
當代中國,文化的歷時態和共時態相互交織,呈現復雜的局面,文化沖突激烈,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標志和載體?,F代文化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和過渡中形成的文化。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時代,我國傳統農業文明特有的自在性、經驗性的文化特征與現代工業文明倡導的理性、民主的文化產生碰撞與沖突,沖突的本質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碰撞和交鋒。新興網絡文化的出現影響了原有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傳統文化面臨向現代文化的轉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是當代中國亟待解決的主要文化沖突之一。
(二)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突。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由來已久,在以強大經濟技術實力為后盾的炮艦政策的沖擊下,封閉的國門被打開,存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文化思潮涌入我國,相互碰撞相互交鋒。一些西方國家利用既有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優勢,憑借現代通訊和大眾傳媒等輿論工具在全球進行文化滲透,向發展中國家推銷其文化產品、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中國的本土文化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文化安全面臨一定的威脅。
(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沖突。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沖突是當前中國文化沖突的突出表現之一。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進一步塑造崇高信仰,實現兩者的統一,引起我們的重視。
(四)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沖突。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文化的主基調和主旋律。當下,大眾文化在中國蓬勃興起,以大眾為主要消費對象,運用高科技生產和傳播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時代性、商業性、易接受性和大眾性的特征。文化作為商品或商品符號的意義日漸突出,增加了實用化的色彩。然而,大眾文化在一些方面對主流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產生了沖擊,這是全球化與現代化過程中當代中國必須解決的文化沖突。
三、當代中國文化沖突的化解之策
認識文化沖突存在的客觀性,是正確對待文化沖突的出發點。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文化沖突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沖擊。在一定條件下,文化的沖突和碰撞會擦出新的思想火花,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溫床,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給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們應堅持“一分為二”的態度看待和對待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應積極尋找化解文化沖突的對策,促進文化的融合與共生。
(一)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社會思潮產生的背景和迎合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對每一種社會思潮進行具體分析,找到每一種思潮的弱點和錯誤所在,揭示其本質。不能用單一的同一種方法對待,對各種思潮應該區別對待。同時,矛盾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不同,要抓主要矛盾,分清輕重緩急,各個破解,最重要的是加強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積極吸收其他社會思潮的精華,發揮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鞏固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二)事物的發展取決于內因,外因為事物發展提供條件。要想加快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就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進行文化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保持文化的發展活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吸收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開拓國際文化市場,走向世界。
(三)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將斗爭性和同一性相結合。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實現文化的融合與和諧發展。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促進各種文化的共生與融合,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化沖突,尊重文化差異,維護文化多元,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多元文化的和諧統一。
(四)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文化沖突的產生、發展、高潮、消除都有自身的規律,盡管過程是曲折的,但最終將實現各種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種文化并存,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文化沖突和矛盾更復雜,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種不爭的事實,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象。我們必須以辯證的態度看待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對于各種文化沖突,采取相應得力措施,促進各種文化走向融合。
四、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應當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積極汲取優秀精華,鞏固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創造與時代需要相符合的新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博采眾長,消除文化沖突,實現文化融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亨廷頓.文明的沖突[J].外交,1993(夏季號).
[3]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J/OL].新華社,2017.10.18.
[4]張冉.社會轉型論域下的文化沖突及其時代回應[J].求索,2011(5).
[5]尹俊芳.論文化沖突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影響[J].求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