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文萍 陳晉旭
摘 ? ?要: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途徑。當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諸多問題,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四個維度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和關鍵影響因素,有利于探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和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體系。
關鍵詞: 大學生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 ? ?影響因素
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1)。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落腳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踐行過程中,認同教育是基礎和根基所在,認同教育直接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一些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效果受到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綜合影響。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四個維度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和關鍵影響因素,有利于探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和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體系。
一、教育主體在宣傳教育環節的缺失影響教育效果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主體是學生教學、管理工作中的輔導員和專職教師。教育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水平和責任意識將對學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首先,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不當影響以管理促育人的目的。管理者工作如果出現缺失就會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效果。高等教育應體現強烈的人文關懷,但高校內時有世俗、功利化的現象,如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與商業活動相結合,這是與樸素的大學精神相反的,學生很容易受到錯誤引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中的管理育人,要求在各項管理工作中滲透育人功能,以管理促育人,達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師素養不足難以實現教育的潛移默化。師之德乃教之靈魂,高校中的教師的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一方面,當代教師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現多樣化趨勢,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有的教師過于追求個人利益,對于本職工作缺乏責任心,通過學生評教可以發現,學生對于缺乏責任心的教師存在抵觸情緒,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有的青年教師雖然自身學術造詣很高,但剛步入工作崗位缺乏教學或管理經驗;有的年齡較大的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思想和知識不能與時俱進,與學生思想交流較少,很難走入學生內心,難以實現教育的潛移默化。
二、教育客體自身的不足影響認同教育的效果
當代大學生是熱情向上、滿懷理想、知識豐富、思維能力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樂于標榜個性的一代,但他們身上又存在種種不足,影響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首先,當代大學生注重個人本位,功利性特征更加顯著。部分大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在價值本位上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價值和利益的實現。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不能正確看待和處理這對矛盾,而是努力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大學生價值判斷具有不穩定性。大學生思維活躍,但缺乏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部分學生易被被貌似新穎、先進的西方文化思想所吸引,并悄然接受某些觀點,導致其價值觀的改變,例如大學生大力追捧“洋節”,對中國的傳統佳節反而缺乏認知和興趣。此外,大學生易受心理問題的影響,使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直接影響對正確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基礎和前提(2)。
三、教育環體中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對認同教育的綜合影響
教育環體是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外部環境。教育環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教育環體是指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一切環境因素的總和;狹義的教育環體是指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軟環境”,強調教育者與大學生主體間在選擇、加工和創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環境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3)。
(一)社會環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相背離
首先,隨著當代信息傳播技術的飛快發展,各種社會思潮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大大提高,由于大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但辨別力不夠,多元社會思潮一定程度上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得一些大學生產生價值取向認同的障礙。其次,"消費至上"逐漸成為一些大學生的一種消費理念,而奢侈消費則成為大學生之間自我標榜的一種生活方式。另外,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使用外賣現象相當普遍,手機點一點就有外賣送到宿舍,但由此導致的食品包裝的過度使用,對生態壞境影響很大。大學生需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領悟并踐行可持續發展。另外,精神生活環境中道德觀念淡漠的現象,易使他們形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原則,形成冷漠、消極的態度。貪圖安逸的消極追求,易使大學生形成世俗化、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社會精神生活環境中的道德失范與貪圖安逸是實現大學生道德價值的重構和道德行為的重塑的重要障礙。
(二)家庭環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偏差表現
首先,當前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家庭教育目標單一化、理想化。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一些家長較多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甚至有“苦自己都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較多關注孩子的“成才”教育,如孩子的成績、今后發展前景,缺乏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正確引導,把上大學、找好工作、掙大錢、出大名成為成才的主要標準。另外,中華傳統美德宣揚“孝”和“尊老愛幼”。當下出現不少與中華傳統美德背道而馳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忽視了對子女感恩意識的教育。另外,中華傳統美德宣揚“謙和好禮”,“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而現在某些家長往往教育子女“不吃虧”、“為人處世要留有心眼兒”等,這使得一些大學生不懂謙讓和理解他人。
(三)學校環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不和諧之處
首先,不健全的學校制度環境成為現存問題。現階段雖然各大高校實行了多樣化的評價標準,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如評獎評優、選拔學生干部、學生入黨等學習成績仍然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僅依據學生對教師個人印象決定,并非依據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敬業精神等標準。制度環境的不和諧,易使大學生在不公平的結果中感到委屈、氣憤,甚至影響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其次,高校德育氛圍不濃厚。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時代使命。有的高等院校更側重于學生的學業知識的傳授,在德育上稍有欠缺。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新局面。
四、教育介體缺乏與時俱進性影響認同教育的效果
教育介體是教育主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所選取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達到教育客體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網絡傳播途徑易滋生負能量。網絡作為高校德育的主要陣地,如果在這塊陣地上缺乏監督、缺乏管理,就很易使網絡中的不當言論成為輿論主導。因此,"網絡意見領袖"的公開言論與意見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看法與態度,如果是錯誤的言論,那么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將是抵消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模式單一、枯燥?,F如今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模式還停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老師講學生聽,但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一些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是引起學生的抵觸、反感心理,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無需認真學習,只需考前突擊、機械記憶即可,使得理論學習與理論實踐完全脫節。
另外,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欠缺。教育是一個互動過程,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應考慮學生的專業、現有認同水平、認同教育的接納方式等。心理學上認為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動力性有增力和減力的兩極。一般來講,滿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緒和情感都是積極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動能力(4)。因此,教育應根據教育客體的特點,采取他們愿意接納的教育方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強化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2018.
[2]王云霞.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部分高校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工業大學,2015.
[3]張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選擇[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104-105.
[4]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1.
課題來源: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體系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SJBFDY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