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嘉唯
【編輯留言】
花開花敗,極盛至衰,萬物之規。職工技協從計劃經濟徐徐走來,雖曾受盛贊,被譽為“一個十分可貴的創舉”,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老化的工作機制、陳舊的活動方式似乎讓它難有昔日的風采。今年年初,沈陽市總工會提出要“重啟職工技協”,要重啟什么?這個已58歲的老人能否重獲青春?新時代下,工會又將如何賦予技協新的精神內涵和發展模式呢?
本期面對——沈陽市職工技術協會發展模式之變
由活動到工會章程
生命中無數的巧合,造就了一切偶然而又必然的歷史。
1961年初,沈陽市總工會舉辦學習毛主席著作學習班,工人出身的吳家柱、林海豐和吳大有參加了學習。當時正值新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農業大面積減產減收。同時,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扔下許多半截子工程,舉國上下面臨嚴峻考驗。
學習班上,毛澤東關于“眾人拾柴火焰高”等論述,給了三人很大啟示和激勵。吳家柱將林海豐、吳大有找到家里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聯合起來,迎著困難前進,不蒸饅頭爭口氣。”
之后,三人開始合作攻關。全國勞模吳家柱是沈陽氣體壓縮機廠電器工程師,沈陽市勞模林海豐是沈陽拖拉機制造廠車工,沈陽市先進生產者吳大有是沈陽高壓開關廠技術員。在吳家柱幫助下,沈陽拖拉機廠手工研磨變成機械研磨;在林海豐幫助下,沈陽氣壓機廠磨床砂輪修整難題得到解決。
6月,時任沈陽市委書記朱維仁向干部、勞模傳達黨中央號召:發憤圖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吳家柱激動地說:“我們要發工人階級之憤,圖社會主義祖國之強!”他們感到三人力量太小,于是商定聯合沈陽市勞模,將技術協作活動搞起來。
他們找到沈陽變壓器廠王鳳恩、東北機器制造廠尉鳳英、沈陽鑄造廠張成哲等沈陽市知名勞模。這些人聽了他們的想法欣然同意。很快,職工技術協作成員增加到十幾人。
隊伍如滾雪球般發展,不久突破100人。家里容納不了,吳家柱找到當時沈陽氣壓機廠黨委書記李贏洲。聽了匯報,李贏洲激動地說:“這是好事,我支持,把專家室給你們用。”從1961年7月起,這個職工自發的技術協作活動有了新場所。晚上和周日,上百人拿著圖紙、設備模型、工卡量具等涌向廠里,大家或互相介紹革新成果,或提出課題研究解決辦法。后任沈陽市職工技協會長的吳大有說:“當時熱烈的場面非常感人。”
1961年10月24日,沈陽市正式成立“沈陽市勞模、先進生產者廠際經驗交流和技術協作活動委員會”,吳家柱擔任主任。職工技協活動在沈陽市總工會的領導和支持下,蓬勃開展起來。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稱贊道:“你們沈陽開展的群眾技術協作活動是真正的共產主義風格,真正的群眾路線……全國要向你們學習。技協活動要在全國開展起來。”由此開始,這項活動逐漸向全國推廣。
20世紀60年代末,技協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直至1978年,工會工作和技協活動開始復蘇。同年11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了《群眾技術協作組織條例》,中國工會第九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把職工技協活動正式寫入了工會章程,標志著職工技協工作正式成為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正式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1985年4月,中共沈陽市第七次代表大會確立了振興沈陽經濟的“三改三開”(經濟改革、技術改造、工業改組;開發人才、開發新產品、對外開放)方針,堅持以搞活企業特別是搞活大中型企業為中心環節,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
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但陣痛在所難免,一些企業開始出現虧損,有的甚至面臨倒閉,負有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的職工技協再一次挺身而出。
1989年9月,沈陽市總工會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勞模扶貧集團。這個集團是以勞模、技協積極分子為主體,以工會為依托,廣泛吸收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群眾性扶貧組織。他們積極幫助因技術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陷入困境的企業,為穩定經濟、穩定社會和穩定職工隊伍作出了貢獻。
在短短幾個月里,就使19戶企業實現了扭虧為盈,37戶減虧。1990年3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和遼寧省總工會在沈陽市召開了經驗交流會,推廣了沈陽市建立勞模扶貧集團的經驗。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稱,沈陽市建立的勞模扶貧集團是80年代的一個創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職工技協發展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初,“10億人民9億商,還有1億待開張”是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當技術成為商品時,各具特色的技術服務機構發展很快,對各類專家、巧匠很有吸引力。技協活動多年來堅持的不計工時、不計成本、不計報酬、無償協作的傳統作法,明顯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
面對新情況、新任務、新課題,技協發展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很快,按照“有償不唯償,有償補無償,奉獻多提倡”的原則,技協開始實行有償技術服務,并以開展有償技術服務和進入技術市場為突破口,在組織體制、活動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技協開展的有償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注意掌握無償技術交流和有償技術服務的關系,堅持把疏通技術交流渠道,推廣先進技術,推動社會技術進步作為自己的義務。
據不完全統計,在沈陽市開展的“主人翁工程”“經濟技術創新工程”“當好振興主力,奮戰五大任務,推動科學發展”等活動中,平均每年涌現職工技術創新成果2萬余項,創造節約總價值30多億元。職工隊伍已成為技術創新、發展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從2007年起,沈陽市職工技協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己任,實施“百千萬技能人才培育工程”,5年產生技術大王100名,技術標兵1000名,技術能手10000名。
2009年2月,沈陽市職工技協新成立車工、鉗工、焊工、數控機床、電工電子、熱加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8個專業技術協會。沈陽市總工會提出,凡是成立工會的單位,都要把職工技協組織建立起來,開展活動。有條件的單位,還要建立專業技術協會。通過這些舉措把技能競賽中涌現出來的技術大王、技術標兵、技術能手組織起來,把蘊藏在基層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的先進人物、能工巧匠、專家名師,吸引進來,形成職工技協積極分子大軍,投身到科學發展和全面振興的事業之中。
從計劃經濟走入市場經濟,從無償協作發展至有償服務,技協不斷調整著自己的腳步,適應著時代的節奏,可終難擺脫發展的瓶頸:市場競爭加劇,企業間、行業性技術協作大量減少,職工技協傳統活動空間被大幅壓縮;部分技協組織特別是一些基層技協組織處于機構撤并、人員萎縮的狀態;技協工作缺乏探索與創新,工作機制老化、活動方式陳舊……
顯然,它需要再一次的發展模式調整。
為貫徹落實中國工會十七大精神,迎接今年8月份召開的沈陽市總工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沈陽市總工會在前期謀劃、調研考察、論證完善的基礎上,確定了今年的十大重點工作,其中的一項即為“推進技協實體化運作”。按照工作部署,今年將“以沈陽職工技協換屆為契機,發揮其在促進職工技能提升方面的獨特作用。再現半個多世紀前,每到晚上和周末,職工‘技術迷涌入車間廠房,分享革新成果、解決技術難題的火熱場景。”
“這次改革的重點是要呼喚技協的初心。”勞動和經濟技術部部長薛鳳偉說。
何為職工技協的初心?
職工技協創始人吳家柱在談及為什么要搞技術協作活動時曾言:“作為勞動模范和先進生產者,應當自覺地承擔起推廣先進經驗的責任,使少數人的先進水平變成廣大群眾的水平。越在困難的時候,越要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盡到最大責任,帶動群眾,鼓足干勁,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不難看出,技協的初心其實就是對這個社會“自愿的幫忙”。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人逐利性的空前釋放,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要注意,我們可以用市場經濟自身的力量,動員起全社會每一個經濟人的創造熱情,卻無法動員起每一個人的奉獻熱情。技協的真正價值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市場自身無法孕育,而社會發展又迫切需要的一種精神力量或道德守望。
這,正是技協的意義所在。
“我們期望通過推動技協發展,喚起職工群眾,甚至整個社會的奉獻精神。”市總工會技協籌備組的全體成員如此期待并努力著。
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沈陽市總工會通過組織做實、隊伍做實、陣地做實和活動做實這五個方面,推進技協實體化運行。
據技協籌備組組長毛積濤介紹,今年5月底,13個區縣(市)和5個駐會產業工會全部以市職工技協分會的身份,建立或恢復建立了職工技協,推薦上報了65家團體會員單位;7月,對鉗工、銑工等19個專業技協進行了調整充實;年底前完成市技協的換屆選舉。
7月26日,沈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安俊輝在職工大學內翹首以盼,他在等待一輛廂式貨車。別看它外表平凡無奇,其內里暗藏乾坤,可謂貨車界的“變形金剛”。車內配有電工、焊工、計算機、縫紉、烹飪5個工種的教學設備,車廂四壁打開后,可以直接在車內進行實操教學。車上還配有講臺、黑板、投影儀等,可同時容納20個人聽講。
沈陽市總工會將這臺車命名為“技協大篷車”,它將作為技協的流動活動陣地,帶著技協骨干送技能下基層,提升“小遠散”企業職工隊伍能力素質,帶動“管理松散、工藝落后、發展受限”企業發展。今年預計培訓31場,會有700余名職工受益。
“咱們的技協不僅能流動,還會上網。”薛鳳偉說,“下一步,將結合市總工會的網絡建設,升級技協網站,開展網上培訓、交流和練兵等活動。”
如果說“大篷車”是“技術掃盲班”,那么“技師培訓”以及“新時代盛京工匠學院”則是為遼寧振興發展儲備中、高級技能人才。
依托職工大學、企業和院校等培訓基地開展技師級技能人才培訓,傾力打造中層支撐性技能人才。“新時代盛京工匠學院”通過聘請全國專家授課、舉辦實操技能操作培訓等活動,培養工匠級人才;開展高技能人才層次的技能交流與切磋。
除以上活動外,“百千萬”職工技能大培訓、市職工技能競賽、跨企業跨行業的技術攻關等,都將陸續開展。
技協讓擁有相同追求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集合在一起,自愿地為社會發展奉獻著智力和體力,我們相信這種奉獻精神與崇高道德可以感召更多的人,使之從激烈動蕩的市場邏輯中解脫出來,以更純粹的心投身到國家新一輪的改革發展大潮中。
(感謝沈陽市總工會勞動和經濟技術部對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