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英
摘 ? ?要: 唐宋詩詞教學中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已漸趨成熟,教師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挖掘出詩詞本身具有的語言美、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實現唐宋詩詞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但是,現代教學技術并不是萬能藥,如何將它與傳統文本閱讀有機結合,并遵循適宜、適量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強化唐宋詩詞審美教育效果的是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唐宋詩詞教學 ? ?現代教學技術 ? ?文本閱讀
唐宋詩詞是我國文化寶庫中最璀璨耀目的寶庫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驕傲,更是當代中華人增強文化自信心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以往的“教師——學生”的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激發學生鑒賞這塊文化瑰寶的興趣。在唐宋詩詞課堂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即各種傳播媒體、多媒體課件及網絡技術等手段,挖掘出詩詞本身具有的語言美、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等,在審美感染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成為實現唐宋詩詞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唐宋詩詞教學中現代教學技術的有利運用
(一)音樂與唐宋詩詞教學的結合
中國上古歌謠即有“詩樂舞”合一的性質,音樂本身就與詩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唐宋詩詞時,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利用音樂軟件,給學生以適當的聽覺刺激,營造與詩詞意境相符的音樂氛圍,將學生帶入詩詞創設的情境中,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比如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這是一篇以音樂描寫著稱的樂府長詩。唐代文化大繁榮,描摹音樂的詩歌達到了新的高度,《琵琶行》堪稱其中典范之作,尤其是中間那段關于琵琶女彈奏琵琶的高超技藝的描寫,尤為人稱道。詩人運用了一連串比喻和疊字,描寫了音樂的各種變化,力圖展現音樂的多種境界。但是語言描寫畢竟有局限性,對于許多不熟悉琵琶音樂的學生來說,琵琶行的藝術感染力還是未能有效傳達,阻礙學生與作品情感的交流。此時,教師可以利用音樂軟件,比如播放現代音樂家林海演奏的《琵琶語》,在大師精彩的演繹中,學生自可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宛轉如珠的琵琶樂的美妙,以及“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各種不同的音樂效果,如此抽象的音樂描寫化為具體的音樂形象,在音樂的感染下,學生不由對作品中稱道的琵琶女的高超技藝產生由衷的佩服,進而對其“老大嫁作商人婦”的不幸命運產生深切同情,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作品主題有了進一步感受和認識。甚至,還會產生進一步了解琵琶這種傳統民族樂器的沖動,豈不善哉。
又如辛棄疾的名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一首英雄的贊歌和悲歌,在課堂開始之時先選擇一段京劇表演藝術家關棟天演唱的《破陣子》一曲,旋樂和打擊樂配合,歌者時而豪邁時而悲愴的演繹,帶給學生強烈的聽覺刺激,學生在音樂氛圍的感染下對作者及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再帶領學生進入作品,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如此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二)書畫與唐宋詩詞教學的結合
林語堂說:“中國的詩歌極富立體感,在技術上與繪畫關系甚密。”[1]蘇軾對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揭示了利用畫這種線條藝術形象把握詩歌這種語言藝術的途徑。
王維詩歌《山居秋暝》堪稱“詩中有畫”的典型作品,詩人通過雨后山林優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詩句,尤適宜以圖畫形式闡釋詩歌的意境。比如當代著名藝術大師翁祖團的國畫《山居秋暝圖》組圖,十幅圖以簡淡的筆墨氤氳的氛圍連綴成一個優美靈動的山水世界——層巒疊嶂的山峰,虬枝蒼翠的松林,光影斑駁的溪流,嬉戲打鬧的浣女,順流而下的漁舟,這恬靜優美又生機勃勃的氣息通過山水潑墨傳遞到讀者的眼中、耳中、心中,帶給讀者審美的愉悅。學生對美好的山水田園隱居生活有了直接感觸之后,再結合詩歌文本的賞析,自會被詩人隱居田園的美好愿望所感染。
南北宋之交的女詞人李清照,集詞人、畫家于一身,她的詞善于運用描寫手法創造出水墨畫般清新溫婉的意境,所謂“詞人自古是畫師”[2]也。李清照的代表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最后三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最耐人尋味、最有余韻也最有畫境的三句。李清照少有的女性詞人的身份,配以李清照本人傳奇的遭遇,詞人本身形象特征頗具感染力,再配以當代畫家王錫麒的《醉花陰》圖,日薄西山的黃昏,三兩叢凋零的黃花,小院薄簾后纖瘦的身形,此情此景,其人自高杰,其情自孤清。以畫佐詞,學生迅速進入詞人營造的藝術氛圍中,更深入理解詞中蘊含的深閨寂寞的愁苦情懷。
除了畫外,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書法,可為詩詞的審美提供了形象有效的方式。比如教學李白的《蜀道難》時,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明代祝允明的草書長卷,在奔逸狂放的鉤連筆勢中感受詩人噴薄而出的壯闊情懷。學習《山居秋暝》時更有蕭嫻的隸書、啟功的行書、沈鵬的草書等眾多名家作品可供選擇,教師甚至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其逐一排列、賞析,如此既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平時除接觸楷書以外,更可全面感知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魅力,同時加深對詩作的印象,可謂一舉數得。
(三)誦讀與唐宋詩詞教學的結合
現代教學技術的“聲”的功能實現,除了音樂這一途徑之外,還有“誦讀”方式,尤其對古詩詞教學而言,這是尤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端。圖片和視頻帶動了語言的直觀化,但這種直觀化有時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甚至把詩詞拆分為獨立的機械的“構件”,破壞了詩詞的整體意境。在誦讀過程中,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通過反復誦讀,可在頭腦中形成在自己理解下生成的整體畫面,對于把握詩詞的整體意境是重要的。
在現代教學技術的輔佐下,誦讀變得更具情感感染力。先參考朗誦大家的朗讀資料,更易讓學生進入詩詞渲染氛圍,產生學習興趣。尤其情感較為復雜、閱讀難度較大的詩詞,比如李白的《蜀道難》這篇七言古詩,字多句繁,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易產生畏難心理。在誦讀的時候,可先參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芳老師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方老師抑揚頓挫、情感充沛的朗讀中產生審美的愉悅,結合初讀文本的印象,形成對“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初步理解。在講解分析之后,學生還可反復誦讀吟詠,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意境和主題的把握,與詩人產生情感溝通,進而領會“所守或匪親,化為豺與狼”中傳達出來的詩人的憂思。這種個體獨特審美體驗是固定、直觀的圖像難以傳達的。
除了跟隨大家在誦讀中形成直接的感受之外,大家在語言韻律節奏上做出的良好示范,還可以引導學生快速體會詩歌語言獨具韻律美。詩詞因為平仄、對偶、押韻的使用而音樂感強烈,是一種特別講究韻律節奏的藝術載體,誦讀者根據對詩歌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的理解,對作品的音部、語調、語速的處理,可以影響聽眾對作品的節奏韻律的審美體驗,造成聽眾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不同解讀。《蜀道難》一詩表達的情感十分豐富,音像資料的開篇即是方明老師感情飽滿、高調入云的呼吁“噫吁嚱,危乎高哉”,極盡夸張,先聲奪人,接著以悠遠之聲追憶蜀道之來歷,轉而以激昂之調描述蜀道攀援之難,最后以悲沉之語感慨劍閣地形險要、國內政治形勢危急——抑揚頓挫,又恰如其分。貫穿全詩的主旨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反復出現,在方老師或驚訝或詠嘆的口吻神情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這首古樂府的韻律美和情感美,使人深深沉入詩歌營造的雄奇瑰麗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平靜。
(四)社交媒體與唐宋詩詞教學的結合
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使教學打破時空限制,教學不再拘囿于教室這一固定空間和課時的固定時間,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與學生展開積極互動,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體提前就課題布置好預習作業。課前和課后都可以推薦相關文章或鏈接供學生查閱,獲取相關歷史文化背景,或出示相關主題詞,讓學生在網絡中搜尋和處理信息,這樣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熱情,同時實現知識面的拓展。
比如學習杜牧的七言絕句《題烏江亭》,詩以示項羽“烏江自刎”為題材。這是一首著名的“翻案詩”,前人多以項羽知恥而不肯過江東為贊,杜牧此書一反常調,批評項羽太意氣用事,不能“包羞忍恥”以圖后謀,缺乏政治家、軍事家的謀略。我們今天學習這樣的詩篇,是對作者歷史觀的再一次評判。因此,首先要掌握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況,“知人論世”,這時可在課前幾天通過微信群或QQ群布置學生閱讀《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漢高祖本紀》,在此基礎上在群中要求學生在網絡上搜集古代有關項羽其人的詩篇,再布置思考題:各位詩人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是何態度?帶著預習的成果在課堂上選擇學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相關詠史詩,暢談時人對項羽其事其人的評價,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賞析杜牧的《題烏江亭》,將杜牧與其他詩人的見解作比較,解讀出詩人的歷史觀。這種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自學相配合的教學方式,既在有限的時間內容納了更多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分析材料、自主思考的能力,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二、唐宋詩詞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以文本為基礎
文本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與古人對話的憑據。如上所述,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給詩詞教學提供了靈活的手段、豐富的形式,但是任何現代教學技術都不可能取代文本閱讀對學生的意義,因為“語言塑造的文字形象內涵是最豐富的,任何圖像都不能窮盡它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文化意義”[3]。圖片和音頻、視頻不可能完整展現文學作品形象生動的“活語言”,而且作為一種預留空間的藝術,詩詞,尤其是唐宋時代的詩詞,尤為講究意境,唐代殷璠的“興象說”,王昌齡的“意境”理論,司空圖的“韻味說”,直至南宋嚴羽的“興趣說”,無一不證明在那個時代意境對詩詞創作的重要意義,圖片視頻在課堂上的大量使用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誘使學生把詩詞割裂為一個個片段,破壞學生對作品整體意境的把握。
要解讀這一問題必須抓住文本閱讀這一根本,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在反復閱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語言、風采、格調、韻律、內涵等,邊閱讀邊思考,邊揣摩邊體會,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把握詩詞的整體意境,真正實現與古人思接千載。
(二)要把握適宜、適量的原則
現代教學技術并不是萬能藥,必須把握好適宜適量的原則。
在詩詞教學中,作家簡介、作品背景的介紹這些內容可盡量多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盡可能占有較多的背景資料,但是賞析作品時不適宜過多依靠這些技術手段。學生對詩詞的品讀與賞析,實際上是對作品的再創造,通過再創造產生與古人情感上的溝通,人生體驗上的“交流”與“對話”。在這個再創造過程中,如果過多地依賴圖文并茂的方式,勢必會擠壓詩詞的想象空間,造成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平面化,不利于審美意識、創作意識的培養。比如當我們讀到賈島的“僧敲月下門”(《題李凝幽居》)時,腦中會生成一幅圖片——清冷的月下,僧人舉手叩門,動作、神情、月色明暗皆栩栩如生,而且“聲音”回旋耳際,襯得這月色愈發靜謐,文字中這些深層意蘊并不是音像文化能全部給予的,必得學生通過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方可獲得。
此外,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擴大了課堂教學容量,用課件代替板書,信息切換明顯加快,如果不把握好適量的原則,學生思考消化信息的時間就會大大縮減,甚至手忙腳亂,顧此失彼,自然不能實現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課堂教學勢必成為另一種“填鴨式”教育。
總之,在唐宋詩詞教學中,既要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形象化、多樣化,又要注意把現代教學技術與以往的文本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遵循適宜、適量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實現唐宋詩詞審美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詩[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
[2]周積演.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李明珠.對多媒體教學的冷思考[J].語文建設,2004(06).
[4]詹清海.用現代琴鍵觸擊傳統詩情——談多媒體在古詩詞情境教學中的[J].教育信息技術,2008(02).
本文是邵陽學院教改課題(2016JG1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