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青青 孫閃閃 李亞寧
摘 要:回顧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歷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既是推動農業發展的發展理念,同時也是保證農業產量的重要措施。在下文中,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結合自身經驗,對農業生產中綠色植保技術的運用進行了詳盡論述,以期為廣大從業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綠色植保;農業生產;技術
綠色植保技術,是指以“綠色化、環保化”為基礎,綜合利用多種科學知識,采用合理的、科學的、經濟的方法,保證作物免受災害,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的現代化技術。河南夏邑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筆者近幾年,針對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下文就綠色植保技術在夏邑小麥種植生產中的應用進行論述。
一、高標準夯實播種
應用思路:綠色植保技術在小麥種植中的應用,需遵守“預防為先、綜合防治”的原則,在“科學植保、綠色植保、環保生產”思路的引導下,根據小麥的生長周期(冬小麥:10月份→小麥播種期,11月份→發芽期2月份,分蘗期3月份,拔節期4月份,揚花期5月份,灌漿及成熟期5月底,6月初收割期),配套健康耕作措施,結合氣候變化情況,采取生態調節措施,實現農藥、物理、生物的綜合病蟲害防治,達到提高小麥產量的最終目的。
1.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抗害能力。良好的土壤環境以及較高的土壤肥力,是提高小麥抗病害能力的基礎,切忌過量、非法施肥,合理控制磷肥、氮肥、鉀肥的用量(尿素20kg/畝、15:15:15 45%復合肥50kg/畝),適當施加有機肥,合理應用秸稈還田方法,為小麥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并且,在耕地前,還要利用3%辛硫磷顆粒/畝,施加在土壤中,從而減少土壤中金針蟲、螻蛄等害蟲的數量。若是土壤存在有根腐病、全蝕病病原,除了要浸泡、處理種子,同時還要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按照3kg/畝的劑量,加入25kg細土撒播處理,達到減少土壤中病原的目的。
2.科學選擇品種,保證高質高產。目前,市面上小麥種子的品種多種多樣,且不同的品種有著不同的生長優點。種植戶在選擇品種時,切忌只看種子的優點,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種植地塊曾出現過的病害。比如,此前小麥種植發生過全蝕病,建議選擇豫展9705、新麥11、豫麥58等品種;此前小麥種植出現過紋枯病,則可選用豫麥13、19、26;若土壤中存在孢囊線蟲,建議選擇新麥19、豫麥13;若此前種植出現過黃花葉病,建議選擇豫麥36、豫麥70、周麥22。
有針對性的選擇抗病害品種,能夠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若是種植地塊病害發生概率較低,可選擇高產品種,但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如晚茬為紅薯、棉花,且土壤肥力中上,可選擇同舟916;若早中茬為大豆、玉米,土地肥力中上,可選用周麥22、24、26。
3.精細化的整地,合理足墑播種。土壤的整理質量以及足墑播種,決定了小麥的種植品質,同時也關乎著病蟲害防治。通常來說,整地需要深耕23cm左右,在整地的過程中,要保證耕透且不漏耕,以“上虛下實”為判斷標準,保證田地的排灌通暢性。若是土壤的墑情存在問題,建議在整地前大水漫灌,保證灌溉水澆透,然后再整地、播種,保證播種在足墑的前提下進行。
4.科學處理種子,精細精量播種。種植戶務必要掌握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綜合選用全蝕凈、適時樂、敵委丹、吡蟲啉等藥劑,參考說明書配比,浸泡種子,達到防治紋枯病、全蝕病的目的。近幾年,夏邑小麥產量喜人,2019年,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組,對夏邑韓道口小麥生產進行驗收,實測結果達到726kg/畝,多數地區小麥處于中高產階段。但是受全球變暖的影響,近幾年小麥生長發育速度較快,容易出現“倒春寒”,所以在播種時期控制方面應該下足功夫,具體方法如下:(1)播種時間應該控制在10月15日左右,弱春性品種應該控制在10月20日左右;(2)需要根據品種的生長特點、土壤肥力、水肥管理、土壤墑情來確定播種量,土壤質量好、墑情好的土地播種量為10kg/畝,弱春性品種可播種12.5kg/畝。若是整地質量較差,則要適當調整播種數量,但是具體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避免出現后期倒伏等問題。
二、強化除草防病措施
1.合理控旺促弱,針對培養壯苗。在種植中,針對長勢較好的麥田或者群體偏大的麥田,應該在越冬前,在晴天或者溫暖天氣,及時采取中耕斷根、機械鎮壓等措施,從而達到控旺促弱的目的。針對晚播種或者長勢較弱的麥田,主要以促進生長為主要植保措施,合理施加有機肥來促進小麥生長,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
2.有效統一化除,定期清理雜草。在11月15日-12月15日間,是除草最佳的時間段,種植戶要根據田間實際情況,根據雜草的種類,選擇合適的除草藥劑,選用合適的除草方式。比如,針對薺菜、播娘蒿、貓兒眼等等闊葉類雜草,建議采用6%雙氟磺草胺15g+40kg水/畝,以噴霧的方式均勻除草;針對黑麥草、節節麥等禾本科雜草,建議采用15%草酯30ml+40kg水/畝,以噴霧的方式均勻除草。總的來說,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科學防治中后期病蟲害
中后期是小麥病蟲害高發時期,務必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以及監測工作。
1.條銹病。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必須按照帶藥偵查、準確監測、發現局部、控制整體的原則防治,避免微小病害發展成災。可選用25%戊唑醇40g+50kg水+葉面肥/畝,以噴霧的方式防治,防治頻率為7d/次。
2.蟲害。蟲害要尤其注意穗蚜、吸漿蟲。針對穗蚜可采用10%吡蟲啉20g+水以噴霧的方式,噴灑在葉面上防治;針對吸漿蟲,需要采用10%吡蟲啉20g+2.5聯苯菊酯60ml+50kg水/畝,以噴霧的方式防治。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植保技術對于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轉型、科學化轉型的重要標識,在應用綠色植保技術時,必須綜合考慮到實際情況、生產需求,有針對性的采用各種技術措施,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應用成效。
參考文獻:
[1]王懷彪. 農藥的危害性及綠色植保技術探討[J]. 山西農經, 2017(22):90.
[2]盧建霖, 孫媛. 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植保技術的應用探究[J]. 農業與技術, 2018(8).
[3]陸勝謙. 探究生態農業中植保新技術的應用[J]. 農民致富之友, 2019, 595(02):237.
[4]王艷杰. 小麥高產創建植保新技術的探究[J]. 農業與技術, 2018(1):30.
[5]王利. 我國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