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晴
內容摘要:語文閱讀是初中生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是在考試中處于分值僅次于寫作地位的一部分。語文教師幫助初中生構建語文閱讀心得,有助于學生豐富語言素材、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從當今語文教學現狀看,初中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成績不理想。因此對語文閱讀進行探討有其必要性,提出閱讀的相應策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 語文教師 文本解讀 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初中語文閱讀包含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僅有現代文閱讀還有文言文閱讀。在實際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認知容易走偏,要么只注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么僅落實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存在誤解。因此,對語文閱讀進行糾偏是一個亟須解決的事情。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特的閱讀心得,以便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應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出發點。在教學環節中,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要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備好課需要對文本進行適度解讀。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一線個別教師養成了先裸讀、裸備文本的良好習慣,在此基礎上,搜集和篩選資料,使自己對文本有準確、獨特的見解,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大部分語文教師備課先讀教參,再讀文本,上課僅是照本宣科,需要講解的地方往往被教師忽略掉,學生得不到成長,更談不上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構建自己獨特的閱讀心得。
語文是人學,“閱讀”是輸入,語文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能力,使學生通過文字體味語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激活語言積累、情感積累、審美體驗,力求和作者產生共鳴。比如古代的文學作品滲透著古人的智慧,這些作品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隔久遠,學生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體會古詩文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感受古詩文的美,汲取古人的智慧。在閱讀中接受美的洗禮,不斷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將文本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發揮到最大。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自己對文本獨特的解讀完美地轉化為學生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許多大師總結的文本解讀方法對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價值,比如孫紹振的“還原法”,方智范的“做作者之音、文本知音”等。語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不斷滲透自己解讀文本的方法,教給學生如何分析研究文本,如何將自身已有經驗與所學文本建立聯系。使學生在語文教師課堂指導下,學會閱讀語文教材的文章,獲得解讀文章的能力,以便在課外閱讀時能夠舉一反三。最終使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部編本語文教材越來越注重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在探究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綜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教材所選篇目大都是經教育專家篩選、加工而成的,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按照初中生的學情與心理發展階段,重組教學內容。語文教師要明白課文內容不等同于教學內容,課文內容只是學習語文的載體。畢竟學校的學習是有限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能夠充分調動課堂,達到教學利益最大化。
王榮生反復提及“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這說明了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一線教學中存在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有的教師上課總想面面俱到,沒有重難點,猶如蜻蜓點水,學生聽后內心毫無波瀾。學生認為學與不學課文,對做閱讀理解影響不大。針對這一情況,訓練語文教師重組教學內容顯得重要。教師摸清文本的寫作途徑,對文本進行適當的取舍,加以潤色,把握關鍵點,將教學內容串起來,環環相扣,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想。課本像是食材,要想做出美味的佳肴,語文教師就得像廚師那樣,在食材中添加恰當的佐料,才能做出人間美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同的篇目,教學的側重點不同。比如《花木蘭》,本詩運用了排比、比喻、夸張、設問、對偶、反問等修辭手法進行敘事,對人物的心理、行為動作進行細致的刻畫,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讀者的喜愛,為后人所傳唱,成為經典作品。但是好多教師在教學中,對詩句的分析只占了一堂課的百分之十,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講解木蘭的家國之情,把教學重點落實到人文精神上。這種教學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損失了一個教學生如何進行描寫寫作的機會,也違背了語文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章閱讀視角的方法,建立學生對文章精華的敏感度,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自己獨有的閱讀模式,靈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作品能夠記錄和保存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表達本國、本民族特有的情感精神和社會價值觀念。學生通過閱讀能夠了解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閱讀是一項有生命色彩的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作品只有與讀者發生聯系,其審美價值才得以成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發現文本章法的結構之美,字與字、句與句之間的結構之美、意蘊之美。在品讀文本時喚起學生內心的感發,感受作者的言外之意。
文質兼美作為選文的標準之一,這樣的文章傳遞著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對學生了解世界、享受文字之美、思考人生等有著重要意義。初中生的人生閱歷不夠豐富,閱讀課文時,語文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經驗和文本之間建立橋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直接從文字現象出發進行直觀感受的思維,無需考慮寫作背景等因素,注重學生內心的第一感覺。比如在閱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從中體會到作者筆下的三味書屋不是禁錮兒童內心的囚牢,反而能感受到兒時的作者也很調皮,在私塾中能夠一邊學習一邊玩耍,很是愉快。但有的老師在教學時,結合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就認定三味書屋是封建社會的囚牢,讓學生記住他的觀點,忽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建構的,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文本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當學生對文本有了直接的感觸,就能不斷汲取文本的營養,培養其語感,得到一定的感發和感想。通過堅持不懈地累積,能夠對語言文字產生獨到的閱讀感受,達到一定的閱讀深度,形成良好的閱讀意識。有的初中生只是將教師的見解機械記憶,以便在考試中加以運用,但取得的成績不理想。初中生往往對文本無法產生共鳴,這是由于初中生不善于觀察生活、缺乏經驗與思考能力,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對事物表現得很淡漠。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感受不到作者筆下濟南冬天的特殊之處,這是由于學生沒有體驗過北京的冬天,學生的認知中沒有與作品相關的經驗,無法建立與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認知結構。閱讀只有與學生自身建立某種聯系,獲得某種體驗,才會是有效閱讀。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閱讀的過程性體驗,從文本中建構自己獨特的感受,享受從閱讀中獲得的快感,激發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當今社會強調的是終身學習,終身閱讀對于每個人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感不是一蹴而就、憑空出現的,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才可能具備,是在日復一日的閱讀積累中形成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整本書閱讀,初中生同樣也需要整本書閱讀,因為初中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為高中階段培養人才。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閱讀量的累積。閱讀伴隨人的一生,除了學生時代需要閱讀之外,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同樣需要閱讀。大到閱讀國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規,小到閱讀日常生活用品的說明書。
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閱讀方式也變得多樣化。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辨別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校園外學生接觸了太多的快餐文化,從微博、微信等軟件中獲取知識,初中生辨別信息的能力相對薄弱的話,會導致初中生的認知膚淺,境界不高。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對學生加以引導和規范,推薦一些與語文閱讀相關的經典書目、好的軟件或者公眾號,讓學生在空閑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長期的閱讀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產生相應的影響。學生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發現語文文本的美,總結一些語文的表達手法和本質規律,那學生在閱讀這一方面會取得一定的收獲。每天進行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和興趣,提升閱讀能力,形成獨特的閱讀心得。將語文閱讀能力遷移到學生的方方面面。長期閱讀有可能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通過閱讀受到啟發,頓時產生了不得不寫作的欲望。這是學生對社會、自然、人物等產生了感觸,碰觸到了自己的心靈深處,才能寫出感發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這樣閱讀與寫作之間才會形成良性循環。
初中生處于特殊的階段,興趣愛好并不強烈,良好的閱讀心得會激發其閱讀興趣。通過不懈堅持,構建適合個體的閱讀方法、模式等,獲得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構建自己的精神境界,閱讀難、難閱讀的現象就會遠去。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僅會得到提升,學習成績自然而然也會得到提高。“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良好的閱讀心得,會促使學生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熱愛生活,從而產生永不枯竭的源頭。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曹勇軍.語文的表情與眼光[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